早上,我剛走到辦公室,還沒來得及坐下,一個小男孩哭著過來了, “老師,你們班的林林和明明讓我叫他爸爸……”一個身上髒兮兮,臉上黑漆漆的小男孩抹著眼淚訴說著,“我正在操場上玩,根本就沒有搭理他們,他們過來拽著我就讓我叫爸爸,我不叫就揍我。”看著這個可憐的小男孩,我很快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林林和明明是我們班在全校聞名的淘氣學生),安撫了孩子幾句,就把他送回了他們的教室。
來到班裡,我說:“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訊息!”雖然不知道是什麼事,但同學們立刻歡呼起來。“我們班有兩個同學當爸爸啦,是不是值得慶賀?”大部分同學面面相覷,不知所云。個別同學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由的望向了他倆。向來無拘無束、自由散漫的林林和明明臉紅了。我接著說:“請林林和明明走上講臺來。”他倆低頭走了過來。我伸出手(做握手狀)說:“恭喜你們!”大部分同學立刻明白了是怎麼回事,鬨堂大笑。
止住笑聲,我問同學們:“你們的爸爸在家裡經常做什麼呢?做爸爸有沒有責任和義務呢?”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還沒等我批評他們,林林首先說:“老師,我錯了,我再也不讓別人叫我爸爸了,我以為別人叫我爸爸是佔便宜的事兒,沒想到爸爸責任這麼大。”明明也說:“我們玷汙了爸爸這個詞,下課後我們去找他道歉!我以後再也不給別人充爸爸了。”
問題就這樣解決了,是不是比直接批評教育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