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拿破崙懸賞了1.2萬法郎徵集到了一種可以長時間貯藏食品的方法,當時叫“密封貯藏法”。這個方法操作起來很簡單,就是把已經加熱過的食物,密封到罈子中,然後再給罈子加熱。這樣貯藏起來的食物不會輕易變質,可以貯藏非常久的時間。
後來,“密封貯藏法”逐漸演化成了一種家喻戶曉的食品——“罐頭”。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罐頭在我國可以說是風靡大江南北,尤其是水果罐頭,更是被很多小孩兒瘋狂追捧。當時的水果罐頭簡直是“解饞神器”,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美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肉罐頭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水果罐頭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以前幾乎每年都吃的水果罐頭,如今已經快七八年沒有吃過了。
這一代人的“解饞神器”,水果罐頭為什麼失寵了呢?
當年水果罐頭為什麼這麼火?
如果不是00後的話,可能大多數人都吃過“糖水黃桃”、“糖水山楂”、“糖水橘子”等經典的水果罐頭。在80、90年代,過節、過年、探親訪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水果罐頭當作禮品。小孩兒愛吃水果罐頭,很多老人也愛吃水果罐頭。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那個年代的水果相對匱乏。
比如,在北方的話,到了冬天,就很難吃到便宜的水果了,由於交通和保鮮技術的限制,熱帶水果、南方水果運輸過來價格都是非常昂貴的,並且種類非常少。水果罐頭的價格則相對便宜,種類也比較多,算是彌補了當時“水果供應不足”的情況。
可以這麼認為,在當年,水果罐頭是生鮮水果的後備軍。沒有冰箱、沒有貯藏手段、交通又不那麼便利,無論是出遠門當禮品,還是放家裡自己慢慢吃,在那個年代,水果罐頭都比生鮮水果更加的實用。
為什麼如今水果罐頭不行了?
如今水果罐頭徹底“失寵”,主要有3個原因:
一是進口水果、熱帶水果、反季節水果等生鮮果類大行其道。如今,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你想吃,並且捨得花錢,基本上什麼水果都能吃到。比如西瓜,以前只有夏天有,現在超市裡的西瓜各個季節都有,有大棚的,也有進口的,什麼時候想吃就可以買著吃。
像冬天,以前是水果的空白期,現在冬天水果一點兒也不少,車釐子、蘋果、榴蓮、柑橘等都有,基本上沒有水果罐頭的“生存空間”。
二是很多人對水果罐頭有嚴重誤解。水果罐頭最大的特點是保質期長,貯藏時間長。但貯藏時間一長,不少所謂的“大明白人”就站出來說“罐頭裡都是防腐劑,不然為什麼能貯藏那麼長時間?”
實際上說罐頭裡有防腐劑,跟冤枉一個“啞巴說錯了話”一樣離譜,罐頭本身就是一種保鮮工藝,透過密封等工藝就能達到長久的保鮮效果,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防腐劑。從1800年起,罐頭就是靠工藝保鮮的,哪來的什麼防腐劑。
要真用防腐劑的話,那就沒必要做成罐頭了,做成罐頭再加防腐劑,那是畫蛇添足,不喝2兩假酒估計幹不出這事兒。
罐頭是目前跟防腐劑距離最遠的加工食品了。
但大多數人都“寧可信其有,不會信其無”,反正水果夠多,也沒必要再吃水果罐頭,於是很多人就丟掉了吃水果罐頭的習慣,導致如今的水果罐頭逐漸失寵。
三是食用水果習慣的問題。我國與西方一些國家的飲食習慣不同,在吃水果上也有明顯差異。西方國家更偏愛於加工後的水果,或者叫“烹飪水果”。
比如,一些高酸蘋果,酸度非常高,直接吃起來估計都下不了口,我國基本上沒有種植這種高酸蘋果的。但西方國家就喜歡這類高酸蘋果,他們主要是拿這類水果去進行“烹飪”,做成果汁、蜜餞或者其它的水果製品。
也就是說,我國在水果上更偏愛於鮮食,吃原汁原味的水果;西方人則更偏愛於加工和烹飪。更愛鮮食這個習慣,也讓水果罐頭這個加工製品逐漸在我國失寵。
與其相對的是,我國每年生產1000多萬噸水果罐頭,其中有50%以上的水果罐頭出口到了美國。是的,你沒聽錯,美國人吃的水果罐頭大多數都是“中國製造”,而且美國人酷愛吃水果罐頭,不管是以前,還是當今時代。
這是一個東西方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風靡過的水果罐頭
對於印象最深的水果罐頭是“黃桃罐頭”和“橘子罐頭”,小時候比較喜歡吃黃桃罐頭的甜,也喜歡吃橘子罐頭的酸甜。另外還有一種山楂罐頭偶爾吃過一些。
當年除了吃水果罐頭外,買水果罐頭吃還有另外一個作用,是為了要水果罐頭的那個玻璃瓶當杯子喝水用。
如今再看看水果罐頭,花樣應該是更多了,像荔枝水果罐頭、蘋果水果罐頭、梨水果罐頭,簡直五花八門。
你吃過的水果罐頭,哪一個印象最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