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混亂,難道只是利益集團掌控和一幫電視鑑寶專家攪和的嗎?顯然不是。排除因法律法規的缺失造成的收藏大環境的紊亂無序外,究其最根本原因還是鑑定方式的落後。即,外因是一個方面,主因是內因。以標型學、眼學為主的傳統的、落後的鑑定方式,是基於個人經驗和教條(博物館的標型器)作為鑑定基礎,它在假貨、贗品橫行及文物、古代藝術品大量新出現的當下,早已經力不從心,其鑑定結果常常黑白顛倒,與器物的真實背道而馳,甚至成為造假者的護身符。
眼學還有一個詭異的特點,就是因人(鑑定者)而異,同一個器物,同時鑑定,每個結論都可能不同,甚至南轅北轍;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也可能不同;喝酒前和喝酒後也可以不同;喝大了和酒不夠也不同;對利益集團和普通藏友肯定不同;收費和不收費也不同;領導的和百姓的也不同......
因而眼學鑑定已經成為成為欺詐和無序的溫床。沒有科學標準和量化指標的眼學,是造成收藏界所有方面,包括理論、市場、道德混亂的根本原因。
有人說了,你不辨真假,說明你“眼力”不行,能怪誰呢!一件商品,如果真假只有一少部分的人能辨別,大部分人被矇蔽,那這個市場終究不會為人們接受,它最多是個小圈子裡玩家的“雅集”或老鼠會。潘家園弄得再大、裝修得再高大上,也不過還是個大地攤,與現代商業沾不上邊。
目前的情況是如前所說,信誓旦旦說自己能辨真假的“老師、專家”,聚在一起,對同一件器物會有多種答案,很難形成統一的鑑定意見。眼學的不確定性太多了,尤其是在面對時間更久遠的器物時,大部分“老師專家”是靠猜的。
所以古玩鑑定界形成了大致二派,一派是全真派,一派是全假派。他們鑑定招牌不同,用一樣的功夫——眼學,在錢財和名利面前,眼學常常變成走火入魔的“自宮”之刀。人稱收藏是江湖,江湖自然就有多種規矩,多個門派和。大家意見不統一就對了,不打架不爭鬥,那就不是江湖了。你不見連電視鑑寶也是有門(華豫之門)有劍(華山論劍),這就是演電視劇,演員都是專業演員。
當今和諧社會,頭條、抖音等平臺一片祥和,各行業的有序競爭和諧發展,欣欣向榮,只有娛樂和收藏打架罵孃的多,出醜搞怪的多。
事實上江湖早已不復存在了,但世界上的古玩行就是奇葩,各種規矩傳承有千年之久,一種功夫(眼力)一輩子也練不完,還經常打眼吃藥。在直播盛行的當下,老師大師在芸芸眾生面前幾乎天天打眼吃藥,一點都不感覺慚愧、丟人現眼。筆者忘了,全真派和全假派還有一門基本功——廉恥無限厚臉皮神功。
規矩成了法,居於法外之地。吹噓大師專家眼學功夫比科學更神,更準,這就是古老的古玩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依然抱殘守缺的可嘆可憐的現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在收藏界,眼學拒絕科學,把一雙眼神化,其排斥的不僅有科學,更有誠信。
讓大師們廢了武功,他們肯定和你拼命。而有些開店的、擺地攤的更是不想要科學鑑定了,他們是渾水買賣,水清了,假貨怎麼辦,整個“產業鏈”都完了。
即便是天下真有鑑定神人、神專家、神老師,我們也難說這是收藏界的幸事。因為唯我獨尊的神技一旦出現信任危機,就會土崩瓦解。這樣的事例實在是不少了,收藏界倒下的專家沒有能再起來的,他們倒下的同時,古玩行也在人們的心中震一下,一個個不肖子不停的震,讓古玩城快散架了。
假貨橫行,沒有誠信,買賣雙方相互猜忌,怕被撿漏或放漏,難以達成交易。買古代藝術品的人也不能稱為完整的消費者,因為他沒有完整的法律保護。賣貨商家儘管打扮得很中式、很文化,很親和,與買貨的以藏友、老師相稱,還是生意慘淡。
所以今天的古代藝術品市場裡最缺失的就是誠信,它稀缺得比古代藝術臻品還少。古玩的供需鏈條像一條鍍金的鏈子,表明金光閃閃,然而其內裡是朽爛的。
很多人連看一眼古玩的興趣也沒有了,原因是人們談古玩就色變,說起古玩第一反應就是水很深,個個都有很深研究、知根知底似的。受騙打眼“吃藥”是這個行業的“正常”,不正常的反倒是初涉古董行的消費者能買到真貨,撿到漏。這樣的市場不是市場,而是賭場。
商品依法交易是現代市場的基本準則,然而在古玩市場,最基本的《消費者保護法》都被古玩行的傳統規矩替代。這就決定了古董商,再怎麼裝修自己的豪華店鋪,終究還是擺地攤的本質。因為你無法和現代市場經濟融合,無法產業化、金融化、法制化。這樣的收藏能奢談春天嗎,它實際上已經積重難返,病入膏肓了。大亂需要大治,不用重典,不用科學來祛除積弊,是難以煥發生機的。
大象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