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和田玉真偽與品質優劣的探討對於我們每個愛好者來說都是一件艱難而又不得不反覆進行的事情。內心中將自己也當成一枚子玉,時常打磨,褪去浮華,神光內斂,知識框架漸趨完善,人格也日漸健全。
在這之中嘗試著以不同的視角審視和田子玉的真偽尤為重要,因為今天的市場上子玉贗品極多,水平又高,而目前其與山料的差價雖不算太大,但二者長期的收藏價值不可同日而語,且入手之後盤磨中能給我們帶來的趣味也相去甚遠。
以往多數人都會針對某些具體特徵解決這一問題,儘管所言非虛,可是到了實際的操作中往往缺少邏輯性而難以施行。與之相比,參玉倒是更傾向於由遠及近,從大到小的分步驟鑑別子玉。
首先,見到一顆原石或者成品玉器應當遠觀望氣,全然忘記它是不是和田玉,就將之視作河水中沖刷出的一枚普通的鵝卵石,心中暗自盤算,瞧它是否有背於自然。本來嘛,所謂子玉也不過是以和田玉為基礎而產生的磨石蛋而已。
這總體的氣息雖屬感性判斷,但包含了玉石整體的流線形態、皮色的分佈區域等重要鑑定特徵,而這又是造假者最易忽視的。例如早期的手磨假子玉的弧面多為小平面拼湊而成,近來的滾筒造假又易用力過猛,而將玉石磨得過於渾圓。
接下來就要離近些,打量玉石的皮色。真正的天然皮色多集中於子玉質地較為鬆懈的區域性,有些下方還會帶有一層薄薄的漿石。極罕見的少數子玉因為玉質結構過於細膩緊緻而無法侵入皮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粘糕料光白子,表面上與上述理論對立,實則從根本上是符合這一規律的。
而由於形成這種皮色的時間非常漫長,成份雖以氧化鐵為主,又難免摻雜了大量的其它物質,所以真實子玉的皮色大多十分豐富。粗看僅是黃褐色的一片,仔細觀察卻時常伴隨由淡黃、中黃、桔黃、硃紅、土黃、赭石、黑褐色,共同構成。
人工染色則多呈現為同一顏料的濃淡深淺變化,而沒有色相差別。同時天然皮色多數聚散自如,有時集中於某一突出部,可邊緣會有呈漸變狀零星斑點狀的淺色玉皮圍繞,例如秋梨皮就是此中代表。而有些皮色則紛亂地散落在子玉體表,例如灑金皮。
再拉近距離就要看子玉的毛孔了,許多人都會將注意力放在毛孔的大小、深淺與邊緣是否圓潤上,這對於識別較為粗放的噴砂機造假也的確有用,但遇上現在高階的電腦列印毛孔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自然產生的毛孔除了深淺不同,形狀各異,邊緣坡面過渡光滑以外,它們在一枚子玉上的分部也不是完全均勻的。而且除了點狀毛孔以外還常會伴隨著體量較大的“天坑”,結合著線條狀的“指甲痕”。
這裡要題外講一句,毛孔的形成有其外部撞擊的因素,同時也與其內在結構息息相關,我們也可以從一顆子玉上毛孔的狀態反推其玉質。比如毛孔細小均勻而淺,如同少女肌膚,那麼這枚玉石的質地可能也就細潤。反之玉石的結構也就粗大一些。
當然我們這裡所講的都是些普遍性的規律,放到實踐之中也會有個別違反常態性的情況存在。而且子玉鑑定還要參照玉質、沁入的水草花、猴毛、丁字紋等雜質特徵,到了成品階段甚至還要考慮雕工中透露的某些資訊綜合考量,並非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事情。
來源:中國藝術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