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超哥。
今天更新紫砂泥系列。
這裡簡單地說一下目前圖文更新情況,不出意外的話是一週一期泥料科普、成型工藝辨別和壺友答疑,另外會製作一期工藝辨別的影片,如果大家覺得內容言之有物,還希望大家多多支援,給我點贊關注,超哥謝謝大家啦!叩首!
如果說有一種泥料是最廣為人知,且極其珍貴,但又非常常見,價格還忽高忽低,那麼它的名字就叫——底槽清,如果可以加個字首的話——那就是四號井底槽清。
朱泥大紅袍對這個結論表示不屑,並給超哥比了一個“中指”!
底槽清是黃龍山極其珍貴的紫砂礦料品種,在黃龍山60米以下才有蘊藏,越往下材質越堅硬,砂質緻密厚重,厚度可達1米左右。
新中國成立後,黃龍山被廣泛開採利用,國營宜興陶瓷公司原料總廠先後在黃龍山建立一號井、二號井、三號井、四號井、五號井開採底槽清。除了一號井由於井深比較淺,只開挖到普通的上槽清,其他幾個井口,都一直開採各類品種的底槽清,此外還有一處臺西村民開採的底槽清。雖然底槽清練泥制壺燒成後,都是由紅泛紫的胎色,但由於各個礦層的底槽清材質優劣不同,老嫩不同,各有其特點。
額外說一句:上槽清、中槽清、底槽清的叫法當時是由礦工們命名,主要便於開採後按不同的品質分類堆放。
四號井上槽清在井下60米處,礦脈厚度3-8米,原礦呈現紫中泛藍色,斷面可見不規則的綠泥斑塊,由於岩層壓力和沉積時期不同,礦層中的綠泥不形成雞眼狀,紫泥品級並不高。20世紀70年代紫砂廠將上槽清礦料命名為普紫,大多用於製作花盆。
四號井中槽清約在150米處,與甲泥礦共存,原礦呈紫褐色,斷面中的綠泥還未形成圓潤的雞眼狀,材質堅硬緻密,可塑性適中,在1160℃~1240℃的窯溫下,砂色呈現褐紅泛紫,20世紀70年代紫砂廠將中槽清命名為拼紫,大多用於製作紫砂壺。
四號井底槽清最深在400米處,俗稱龍板底。底槽清也是與甲泥礦共存,材質堅硬如石,緻密度極好,原礦呈現紫褐色,斷面會有現規則的對角綠泥雞眼,綠泥的雞眼周正圓潤,而且多以成對出現。底槽清是最純正的紫泥礦料,可塑性極好,熟泥打泥條砂性十足,在1160℃~1250℃的窯溫下,砂色呈現赫紅、暗肝紫、紫青灰,砂色純正,金砂隱現,是紫泥類中的極品。
底槽清中最優秀的礦料是來自四號井的底槽清,因為四號井縱深幾百米,一直開採到陶礦的底板,甲泥厚度達30米,底槽清就夾在甲泥當中,有時在井下開採的時候,就直接在井下將底槽清從甲泥中分離。
好的底槽清油潤十足,礦脈雞眼斑點較多,而且每對雞眼十分圓潤周正,在岩層重力的作用下,材質堅硬如石,含砂豐富,手感要比其他井的底槽清感覺沉重的多,礦石斷面多呈現紫青色、藍青色和青灰色。
學者李珊在其《宜興紫砂礦物原料研究》一文中,對底槽清做了相關物相組成實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用科學裝置對底槽清,底槽清雞眼和綠泥進行了定量分析。其中雞眼和綠泥的外觀特徵和礦物成分相近,所以基本可以判斷為綠泥。換句話說,底槽清其實就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
還記得紫砂泥料裡有個段泥麼。根據泥料的分層和形成的原因,紫泥和綠泥的共生態,絕大多數都是以段泥的形態出現,像底槽清這樣的共生態是很少見的,它是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地質壓力下形成的,這也是為什麼底槽青稀有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前,因開採工具比較原始落後,全靠牛拉人挖,開採口大都比較淺,開採的泥料品種也有限,所以在傳世的作品當中,用底槽清製作的作品比較少見。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投資集體開採,開採的機械裝置要比過去先進得多,在黃龍山眾多的礦料當中,國營宜興紫砂工藝廠最終將底槽清、紅皮龍、紅棕泥定位為專用原料,並指定底槽清專供大師們創作作品使用。原因是這三種礦料都屬於紫泥類,而底槽清是紫泥中色澤最純淨的,但儲量相對比紅皮龍、紅棕泥要少,底槽清如果全部用來生產一般的紫砂壺,一是用料是不夠的,不會有這麼大的開採量。二是成本也高,不符合經濟效益。最後決定,底槽清作為大師和輔導員們創作作品的專用礦料。
底槽清作品燒成後,砂色質純透麗,緻密厚重,古雅溫潤,骨肉亭勻。當時國營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特拼泥、拼紫泥、老紫泥都是由紫泥加上百分比的底槽清礦料拼配煉製而成的。經提煉後,更體現了紫砂材質古樸文雅的砂色之美,是紫砂最具代表性的主色調,更使得拼紫泥成為宜興紫砂工藝廠的代表泥料,也就是後來人來人們口口相傳的“一廠紫泥”。
當時顧景舟大師對底槽清情有獨鍾,所製作的作品大部分是底槽清材質。他治工嚴謹,一絲不苟,紫砂光器工藝登峰造極,而底槽清也尤其適合用作紫砂光器。在窯火的洗禮下,底槽清材質呈現了肌理美、古雅美、厚重美、凝潤美,在溫控的變化下,產生葡萄紫、黯肝紫、黯肝紅,自然之美渾然天成。
上圖為一廠時期由徐漢棠製做的上新橋,泥料為當時的四號井底槽清。
底槽清真偽辨識
我們絕大多數人以前學到的經驗都是:透過觀察泥料的顏色或者金砂隱現來判斷一把紫砂壺到底是不是底槽清。
不得不說,這個方法很難操作且容易被誤導。
比如不同窯溫下泥料的顏色就不同;
比如有部分紫泥如白麻子紫泥也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料;
比如還有一些不良商家會用段泥調入優質紫泥,這樣人工拼出來的底槽清也能達到相當的效果。
超哥的經驗之談
(1)觀察礦料的顏色。“底槽清”的顏色較暗,每塊礦中都有1%左右的類似於玻璃彈珠大小的黃色泥斑,俗稱“雞眼”;“底槽清”的礦料上有鐵鏽,成片狀,俗稱“泥鍋巴”(在制泥選料的時候必須手工去掉“泥鍋巴”,這些東西燒成後便是鐵點和釉疤。
(2)觀察成品壺的顆粒。因底槽清的成品壺給人的感覺是顆粒明顯、質感強、氣孔多,所以可以從觀察顆粒著手:它的顆粒有兩種顏色,較少的是一種黃色顆粒,但它又區別於段泥砂的顆粒,它的顆粒比段泥要鮮亮平滑,如有條件可放大觀察,會有較強的玉質感。
(3)觀察成品壺的金砂分佈。底槽清是紫泥,本綠顆粒有,但並不多,煉製成熟泥後,平均分攤到每一把壺上就更少了,金砂屬於含而不顯,甚至有些壺沒有金砂都很正常。相反一些偽造的底槽清為了表現特徵往往金砂亂顯,恨不得滿身都是金砂,我這麼說你應該懂了吧。不懂,看看下圖的,找找金砂在哪裡,什麼叫含而不顯。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贊、評論、轉發!
喝茶玩壺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層面,要有一定的認知和見解。
我是超哥,關注我,學習更多紫砂實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