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山四號井的泥料在眾多紫砂泥料中無疑是最好的,而我們福道堂新合作的紫砂藝人徐志峰,一直在用四號井的泥料演繹著他的擅長之作。
徐志峰
師承毛子健(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正高階工藝美術師)。早年跟隨爺爺徐金根學習手工練制紫砂泥料,和磨練制壺基本功。擅長傳統光器,和筋紋器的創造製作。
亦喜歡各類文房雜件,汲古通今與紫砂融會貫通,追求傳統與現代完美的結合。
作品《鶴鳴壺》在第九屆‘大地獎’中國陶瓷創新與設計大賽中獲得金獎。
宜興大部分的紫砂礦料均產於黃龍山,可以說黃龍山是最大的一個礦區。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紫泥、團泥、綠泥、朱泥等,絕大多數都產自這裡,當然黃龍山2號井本山綠泥也是產自這裡,黃龍山的分佈,除了廣為人知的四號井、五號井之外,臺西、寶山、白宕這一塊也都算。
所以有的時候會聽到說“臺西嫩紫泥”“寶山降坡泥”這些,也不要覺得是商家忽悠你隨便編了一個名頭,其實這些都屬於黃龍山礦料,只不過是精確細分了而已。
黃龍山4號井在黃龍山五個礦井中,不僅開採量是最大的,而且泥料品質優良,尤其是4號井出產的底槽青與紫泥,最負盛名,可謂天下紫砂第一井。黃龍山四號井,幾乎以一井之力成就了黃龍山的千古流芳之名,即使現在已經封井,依然阻擋不了它的美名遠播。
這把石瓢正是徐志峰採用黃龍上四號井的紫泥所制,
石瓢壺早期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較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
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樑”壺,這可謂較早的紫砂“石銚”壺。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
此壺型整個壺身呈金字塔形,三邊形組成,壺身豐潤飽滿,由於重心下垂使用很穩當,更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壺嘴的特色在於短小面有力,為直筒形,使出水更加有力量順暢,壺鈕採用常見的拱橋造型,使整款壺在簡單中多了一份活力,壺蓋與壺身嚴絲密縫使此壺具有非常高的實用性。
壺友可入手體驗一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