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頑石到玉璧
二,從玉璧到傳國璽
三,傳國璽飛去飛來的傳奇
四,傳國玉璽與通靈寶玉
傳國玉璽,就是皇權時代,歷代正統皇帝的印璽。它的來龍去脈,充滿神秘色彩,文獻記載,多有紛紜,於今亦不知所終。
一,從頑石到玉璧
高中課文裡有一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有個“完璧歸趙”的故事,故事裡的“和氏璧”,就是傳國玉璽的前身。
和氏璧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玉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而它的問世,卻是一個悲愴的故事。
《韓非子》裡面繪聲繪色地記載了這件事:
楚人和氏得到一塊玉璞,獻給楚厲王。可是玉工認為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騙子,砍了他的左腳。楚武王即位,和氏又進獻武王,玉工還說是石頭,武王砍了和氏的右腳。楚文王即位,和氏抱著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日三夜,哭得眼中流血。文王讓人問他,天下被砍腳的多了,你這麼悲傷幹什麼?和氏說,我不是為被砍腳悲傷,我是為寶玉被當成石頭,老實人被當成騙子而悲傷。文王讓人破開玉璞,果然得到美玉,命名和氏璧。
——這個故事存疑。起碼過程與細節存疑,因為太寓言化了,也太情感化了。
但是大體是明白的:和氏璧,產自楚國,是和氏發現的。
故事裡細思恐極的一點是:天下被砍腳的多了。可知當時濫用肉刑到了什麼程度。
二,從玉璧到傳國璽
四百多年後,楚威王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遊赤山時,拿出來讓大家觀賞,不料人散之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這是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蹤。
過去五十多年,趙國繆賢——就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面那個“繆賢舍人”——以五百金購得美玉,獻給趙惠文王,正是楚國失蹤的和氏璧。
然後就是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故事,藺相如和秦昭襄王鬥智鬥勇,保住了和氏璧。
這個故事裡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細節:藺相如讓人懷揣和氏璧潛回趙國。說明什麼?說明和氏璧的體積很小。好大一塊,在懷裡是藏不住的。
秦昭襄王之後,經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到嬴政統一六國,和氏璧到底歸秦。
隨著秦朝建立,“和氏璧”徹底成為歷史名詞。因為丞相李斯用它製成代表皇帝身份的御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製作,號稱“傳國璽”。
這枚御璽“方四寸”,很小吧?因為和氏璧就那麼點大,我前面說過了。
不是電視裡那樣,捧出來跟個大蛋糕似的。
自此,傳國璽正式出場,開始它屢易其主,忽隱忽現的傳奇歷程。
三,傳國璽飛去飛來的傳奇
1,由秦到漢
秦始皇完成統一兩年之後,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始皇帝將傳國璽拋入湖中,以鎮風浪。八年後,有人立於華陰平舒道,持玉璽交與皇宮使者,說,還給他。
據說,那個神秘人還說了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話:今年祖龍死。
傳國玉璽就這樣戲劇性地消失,然後以更加撲朔迷離的姿勢歸來。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頭,類似的戲碼之後將不斷上演。
秦末,劉邦入咸陽,子嬰進獻傳國玉璽。大漢開國,它又成為一個新王朝的最高權力的象徵。
但是,但是——《漢書》記載印文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還有的文獻記載為“受命於天既壽且昌”,這是腫麼肥四?
李斯刻的不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嗎,怎麼變樣了?這是同一個東西嗎?是記載有錯訛,還是把原先的印文剷掉重刻了?
傳國璽的真偽開始成為一個停不下來的話題。這個我們暫不討論。
到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強索傳國璽,孝元太后憤然擲於地上,玉璽被磕掉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黃金把它補起來。
王莽之後,傳國璽重歸漢室。
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倉皇出逃,玉璽失蹤——這是第二次了。
2,三國魏晉南北朝
後來孫堅在洛陽宮中一井中撈出傳國璽,以為天命在己,卻引起袁術覬覦,落得兵敗身亡,傳國璽落入袁術手中,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進奉漢獻帝。
之後曹魏代漢,獲得傳國璽,於其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這是第一次有人給傳國璽加戲,正所謂欲蓋彌彰。
然後歸晉。西晉緊接著五胡十六國的亂世,傳國璽也跟著顛沛流離起來。
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獲傳國璽。
後趙石勒滅前趙,獲傳國璽,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這是第二次被加戲。
後趙傳冉魏。後冉魏請求東晉助軍,以傳國璽為質,晉將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建康。傳國璽這次從司馬家走失,流浪一圈,乃重歸司馬氏。它一定會覺得,歷史大抵每過一段就會重演一次。
3,隋唐
之後依次歷經南朝,傳至隋末,隋煬帝楊廣被殺,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第三次玩失蹤啦!
唐開國無璽,乃自制幾方玉璽以代。
貞觀四年,蕭後返還中原獻寶,傳國璽又回到皇宮。
唐亡之後,傳至後梁,至後唐。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自焚,傳國璽就此無影無蹤——有人說,被焚燬於火中;但是,這裡面有問題。因為普通環境下焚燒,玉石不至於熔化,即便燒裂開,終有碎片殘留。所以,只能暫認為,這是傳國璽第四次失蹤。我們相信有一天它會回來。
4,由宋到元
果不其然,宋哲宗時,一個叫段義的咸陽農夫從地裡挖出了寶貝,經當朝十三位大學士多方考證,確認為始皇帝之傳國璽。雖然真偽之辯久不能息,但是這一次明確地記錄了它的容顏:“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深綠色,有光澤。
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金國沒有使用它作為皇帝印璽。
這一次,傳國璽玩心大了點,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死後,它突然出現在大都的集市上,落入丞相伯顏手中——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因為伯顏是個太會過的人,他收繳了大量的各國印章,一概磨平字跡,發給各王公大臣自行刻章。
傳國璽有沒有慘遭毒手?我們暫且抱持美好的願望吧。
5,明清至民國
明初,太祖遣徐達長驅漠北,窮追猛打殘元勢力,欲迎回傳國玉璽,未果。
皇太極滅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大元傳國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四個字,應該不是始皇帝那一顆。
明清兩朝,不斷地有所謂傳國璽出現,但是一一被鑑定為贗品。
進入民國,清室享受優待。
後來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鹿鍾麟查詢傳國玉璽而不得,懷疑溥儀私藏,乃反覆盤查。多年以後,溥儀提及舊事,仍然感到莫名其妙——我從來就沒見過那東西。
其實,清初大內是藏有一塊所謂傳國璽的,雖然印文對得上,但經乾隆考證,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篆,欽定為贗品。沒有人重視,後來也就不見了。
四,傳國玉璽與通靈寶玉
傳國玉璽終如石沉大海,再無訊息。
不料一部文學鉅著《紅樓夢》,又引起波瀾。
賈寶玉口中銜玉而誕,玉的正面還有“莫失莫忘仙壽恆昌”八個字,這與始皇帝傳國璽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似乎隱隱呼應,乃引發出無窮遐想。
從《紅樓夢》問世之日起,就有人認定這是一部政治影射之書,把書裡的通靈寶玉和傳國玉璽聯絡起來。
說通靈寶玉,或者連同賈寶玉,都是傳國玉璽的隱喻,除了那八個字的呼應之外,還有鐵證如:賈寶玉出生,口中銜玉,“口”裡有個“玉”,就是“國”,此其一;武則天曾改“璽”為“寶”,所以“寶玉”這個名字,就暗含玉璽之義,此其二;賈寶玉愛吃女孩嘴上的胭脂,其實是傳國璽在蘸印泥,此其三。等等。
這個研究思路,叫索隱派,大抵如此,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聯想。胡適謂之“猜笨謎”。
其中社會知名度最高的人物,當屬蔡元培。
他認為《紅樓夢》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在《石頭記索隱》中蔡元培肯定地說:“賈寶玉,言偽朝之帝系也。寶玉者,傳國璽之義也。即指胤礽……是胤礽生而有為皇太子之資格,故曰銜玉而生。”
估計傳國玉璽不會想到,自己在問世幾近兩千年之後,會和一個被廢的太子牽扯到一起。
這些話題本來已被擱置幾乎百年,前一陣子因一部所謂《吳氏石頭記》的面世又引起討論。這一則體現了讀者對於《紅樓夢》的喜愛,或許也體現了我們對於傳國玉璽的痴情。
那畢竟是先祖一個無比莊嚴的信物。它不僅是最高權力的象徵,而且是國家、國土、價值觀的寄託,是牽動著我們心靈的文化符號。
君權神授的時代早就徹底結束了,但是受命於天的古典浪漫不應該被嘲笑。其實古人早就說過:受命以德,不以璽也。傳國玉璽,其實就是這個“德”的具象化。
當它已經成為傳說,或許在物理形態上不再有重現的可能,可是在我們的民族心靈史上,將是永遠不可忽略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