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的恭敬一定從家庭開始落實,家庭當中最先的一定是孝順、恭敬自己的父母,進而再推演到對於兄弟、長輩的恭敬。我們剛剛也有提到,整個生活當中都是落實一個恭敬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提到掛電話一定先請長輩先掛,我們再掛掉,所以點點滴滴都在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弟子規》裡面又講到:
【將入門。問孰存。】要到人家的家裡,應該先打個電話看看他在不在,打電話的時候還要問人家方不方便,不要說「我現在過去好不好?」你這麼急促,人家說「嗯,好,好吧」,你就要「聽思聰」,看人家那個「好吧」就是很勉強,這個時候你要主動問「你是不是待會兒有啥事?假如不方便我換個時間也行」,這樣人家就不會覺得太唐突。不管你是拜訪還是打電話,也要對於時間要恭敬,不能在吃中飯的時候去,不能在已經很晚了,要睡覺的時候去,這個就是沒有替人設想,沒有尊敬他人,所以我們時時也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剛好大中午在吃飯,你還打給人家,人家那個飯還咬半口,都不知道怎麼跟你講話。而任何一個時間打去,第一句話先問「請問你現在說話方便嗎?」當你時時都能這樣恭敬,人家跟你相交往覺得很舒服,很沒壓力,所以要從我們開始做起。當我們的言語都透露恭敬,孩子在你的身旁學的都是這些恭敬的言語,所以這個都是潛移默化的效果。
「入門」的時候當然也要先問,敲敲門,或者像我們在看韓劇「商道」一樣,先出聲說「都房大爺,我是尚沃」,等屋裡的人響應了,有先叫我們進了,我們才可以進,假如叫我們等一會兒,那我們就恭恭敬敬在那裡等一會兒。當你進到人家的家裡,剛好一樓沒有人,這個時候你可不可以繼續往上走?看沒人,跑到二樓去,結果人家剛好回來,「你怎麼在我們家二樓?」所以『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很多動作你可不能太隨便,不然會造成別人的誤會,所以這個恭敬還要恭敬到能避嫌,避人家對你的懷疑。所以有一句話說「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就是種瓜的時候你不要蹲下來綁鞋帶,因為那個瓜都長在地上,結果人家遠遠一看,那個人在偷我家的瓜。李下不整冠,李下結了果實,你在那裡戴帽子,人家看好象要把我們家的果實摘掉了,要能避嫌。所以你入到人家的家裡面,還沒確定有沒有人,一定要說「有沒有人在?」喊幾聲沒有人應,你就不能再進去了,所以這些都是處處表現恭敬。
【用人物。須明求。】要使用任何一個東西,物都有主,你一定要取得別人的允許再拿。你不要已經給人家用完,用過了,然後人家剛好進來,「借我用一下」,人家一看,點頭,但是臉色很難看。現在很多人要跟人家借筆,直接把筆拿起來,「這枝借我好不好?」人家能說不好嗎?這個都是不夠恭敬。應該是說「您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筆?」人家想借哪一枝讓人家拿,說不定那枝就是他習慣用的,他就不喜歡人家拿,你還給人家拿去,所以要處處替人著想,不可以順自己的意思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