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很苦惱,她跟五年級的女兒溝通很困難,母女二人常常聊不了幾句就能吵起來。
“尤其是當我指出她的錯誤時,她往往衝我大喊大叫,我很生氣,不知道該怎麼辦。”媽媽無奈地說。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犯了錯,父母不知道怎樣跟孩子溝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做錯事。
假如孩子犯了錯,父母第一時間就把孩子批評一頓,那麼,無異於放大了錯誤的嚴重性,而且,這錯誤常常會伴隨著孩子,不容易被改正。
七歲的紫軒收到奶奶給她寄來的生日禮物後,很高興,她決定給奶奶寫一封感謝信。
紫軒讀一年級,很多字不會寫,於是她用了拼音代替。
媽媽對此很感興趣,說要看看紫軒的信。
“哦,紫軒同學,我想這封信裡面有幾處錯誤,既有語法上的,也有拼寫上的,要我現在指給你看嗎?”媽媽漫不經心地說,並隨手更正了紫軒的拼寫錯誤,還建議紫軒重寫一遍。
紫軒聽了媽媽的話,拿過信一把把它揉成了團,並生氣地說不寫了,也不寄給奶奶了。
媽媽有點生氣,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突然發脾氣。
紫軒本來很享受寫信的樂趣,而且,不論她的信有沒有拼寫或語法上的錯誤,相信奶奶在收到信之後,都會很高興。
但是,在媽媽指出她的錯誤後,寫信這件事就給紫軒帶來了痛苦和壓力。
媽媽的做法顯然不妥,她的關注點在孩子的錯誤上,而不是紫軒正在享受寫信這一過程上。
紫軒被媽媽當面指出錯誤,她的好情緒蕩然無存,她感到沮喪和氣餒。
很多父母都會犯紫軒媽媽這樣的錯誤,經常關注到孩子的錯誤,而沒有去體會孩子當下的心情。
如果我們經常這麼做,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
女兒沮喪地把烤箱裡烤得黑乎乎的餅乾拿出來,她不明白,自己是按照書上的步驟操作的,可為什麼餅乾全糊了呢。
媽媽聞著糊味走了過來,她問:“發生什麼事了,寶貝?”
女兒帶著哭腔說,她把餅乾烤糊了。
媽媽拍了拍女兒的肩膀,安慰她不要緊。她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你不是故意要烤糊的,現在你願意停止哭泣,來和我一起找找原因嗎?”
女兒很快不哭了,開始和媽媽一起研究哪裡出了問題。
經過排查,她們發現,原來是烤箱的時間設定弄錯了。
“太棒了,你發現了問題所在,你想不想再試一次呢?不過在這之前請你和我一起動手把廚房清理一下吧。”
女兒開心地笑了。
女兒烤糊了餅乾,她感到很失敗。媽媽看到黑乎乎的餅乾,她沒有指責女兒浪費食物,也沒有嘲諷女兒水平不佳,而是理解孩子的心情,先安慰了她。
接著,媽媽讓女兒和她一起找原因,找到原因後,她鼓勵女兒再試一次也許就成功了。
原本是一場失敗的烤餅乾事件,卻在媽媽的引導下,變成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
生活中,孩子因為經驗不足或者判斷失誤,難免會犯錯。
犯錯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犯錯後,父母如何對待孩子?
出了差錯,孩子已經很懊惱了,如果父母再去指責或批評一番,孩子會更受傷,甚至會惱羞成怒。
日常生活中,為了有效地引導孩子,父母需要對孩子的行為保持警覺。
當發現孩子犯錯以後,父母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接下來的話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嗎?
孩子的行為是錯的嗎?
是孩子的判斷能力不夠,還是缺乏經驗才導致出現的錯誤?
孩子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目的?
想清楚這幾個問題,父母們就會明白,孩子當下需要的是鼓勵,還是指導,或者安慰?
回到紫軒寫信這件事上來,如果媽媽意識到,女兒感謝奶奶送的禮物,她專心地給奶奶寫信,正在享受寫信的過程。
這時媽媽不妨表揚孩子懂得感恩,她對此感到很開心。
這樣的正面強調,就會讓孩子感到愉悅。
媽媽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比如,誇她某個字寫得好,或者某個詞用得準確,完全不必在意孩子寫錯了的地方。
當紫軒得到媽媽這樣的反饋後,她會很願意和媽媽聊天,並對自己充滿信心。
生活中,父母作為和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只要一看到孩子犯了錯,就要立刻去指正。
他們似乎時刻準備著,把孩子訓練成完美的人。
只是父母們沒意識到,與其過多地關注孩子的錯誤,不如多關注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當父母對孩子表現出足夠的信任和理解時,孩子反而更容易改正他們的過錯和缺點。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當孩子犯錯後,不要急著批評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然後再做出判斷。
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