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與戰國這兩段時期過渡中的一件最重要的是事情恐怕就是“趙、魏、韓三家分晉”了,現代人也將此事件看作是“春秋”與“戰國”這兩個時期的分水嶺。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率先在諸多諸侯國中進行變法運動,這也就使得魏國成功的繼承了晉國春秋霸主的衣缽,魏國成為了戰國這個新時期的最強王者。這段時期一直持續到戰國中期,魏國稱霸的態勢才得以改變。
戰國中期至戰國末期的天下基本上都是秦國穩坐頭把交椅,其實這也與魏國的有著一絲關係。畢竟商鞅曾經在魏國效力,只不過一直得不到重用,後來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運動,其實有不少內容都借鑑了當時吳起在魏國的變法運動。
魏國的變法讓魏國走向了強大,所以一時之間各國之間都陷入了變法運動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變法”,其中在這一段時期還有李悝變法、申不害變法。從另一方面來講的話,商鞅變法或許與後兩者差不多,畢竟秦二世而亡這件事在那裡擺著。
商鞅變法裡有一條對於社會發展很不利的政策,就是“重農抑商”,商人的地位權益得不到保障,那麼社會經濟形態就會走向最原始化,那麼人類也只有待在最原始的狀態。
從這一點來講,在大家 都鼓吹“商鞅變法”的時候,其實我卻不認為商鞅變法都是有益的,相反 春秋時期的齊國與晉國這兩大強國的改革都是有一些特色的,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工商並舉”。從春秋戰國到戰國,管仲改革,李悝變法也好,申不害變法也罷,他們都是極為重視商業與手工業以及農業的發展的。如果當時一統中國的是春秋時期的齊國或者是晉國,有可能中國的未來會是另一番景象。
下面就介紹一下“申不害變法”吧:
申不害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變法裡面充斥著最多的就是“術治”,
其一,所謂的術治其實就是加強君主的集權制,加強對朝廷百官的監督;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韓國貴族,收繳其資衝歸國庫所有,並且整頓軍隊,收繳貴族的私兵充實軍隊;
其三,鼓勵老百姓開荒種糧,提高韓國的糧食總產值;
其四,重視和鼓勵韓國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軍需器具的生產,這也使得韓國生產的軍用武器在戰國裡面名列前茅,讓列國不在輕視彈丸之地的韓國。
申不害的變法對於韓國的總的方針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影響,韓國之所以發展不起來,其實是第一點就是受制於韓國的生存空間以及可發展空間,韓國無力在擴充套件自己的土地以此來滋養自己,是自己變得強大。
第二點,申不害這個人的人品卻是是不如商鞅一般如此的純正與公平。比如商鞅敢將阻礙變法運動的秦國太子以及秦孝公的兄弟論秦國變法時所施行的刑法定罪。這一點放在申不害的身上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申不害在韓昭侯面前表現的永遠都只是唯唯諾諾的,比如當時韓昭侯詢問申不害是否要援救趙國的時候,申不害首先想到的不是問題,而是擔心自己的話會不會不稱韓昭侯的心意。
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運動中的“術治”其實用一句話來形容極為恰當“郎有情,妾有意”。
韓國本就是一個貧弱的小國,在這還是四戰之地,被數個國土面積大且實力雄厚的國家夾在中間。韓國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迅速圖強的方法吧,刺激國家短時實力的硬體上。總的來講,韓國弱小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地不利”這一方面,縱觀他的周邊它哪有發展空間啊!
韓國的命運很可能被人歸納為是“先天的不足”,在當初三家分晉的時候沒有佔到優勢。但是換句話說,當時在春秋時期很強大的鄭國最終的命運不也還是成為強國的一部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