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是董必武同志的故鄉。十年革命生涯,抹不掉他老人家對故鄉的眷戀。新中國成立以後,年逾古稀的董必武同志曾三次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
1956年4月14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董必武偕夫人何蓮芝由省長張體學陪同回紅安。這是建國後董老第一次回家“探親”。
小汽車在武漢通往紅安的砂石公路上輕快地行駛著。連日來,董老在大江南北視察工作,身體已有些疲倦了,然而,一想到馬上就要回到故鄉,興奮的心情立刻沖淡了老人家的疲倦。車到八里灣大路邊,董老不時掀開車窗簾,告訴司機:“開慢點、開慢點。”他深情地注視著窗外,故鄉的一山一水都勾起了董老對往日的回憶。
“董老回來了!董老回來了!董老剛剛在縣委辦公樓住下,訊息立刻在縣城傳開,前來看望他的人接踵而至。負責保衛工作的同志想勸阻一下,但被董老看見,立即擺手說:“沒得事,回到家了,想跟大家見見面,說說話。”
送走鄉親,董老回到臥室,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他讓陪同的紅安縣政府縣長馬友才等坐下後,便說:“我們黨和國家不能沒有保衛工作,正如不能沒有法制工作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從根本上說,還不是為了群眾!人民群眾是國家的根本。我們黨的幹部,包括中央的幹部,都是從群眾中來的,是為群眾服務的,要是脫離群眾,誰能保衛誰?所以,我們的保衛工作要立足於群眾。當然,我們的工作是有基礎。這叫領導和群眾的一致性,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
15日,董老來到縣城區的武家畈、南門河、北門崗等地走訪,每到一處,都仔細詢問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瞭解第一手資料,要求群眾“有什麼說什麼”,談到高興之處,董老是話語不斷,笑聲不絕。董老對一天的活動非常滿意,傍晚才回到住所。縣委兩個同志站在走廊上正商量董老下一步活動安排,董老對他們說:“這樣吧,我離鄉18年了,還很想和鄉親們好好聊聊,你們看行不行?”縣委按董老的意見進行了安排。16日上午,董老在縣委機關二樓樓口迎候著參加座談會的群眾代表,與大家一一握手間好。應邀的代表有老紅軍方和明,老赤衛隊員楊先文、楊紹貴,烈軍屬夏文仙、徐正修,董老兒時的同學、老中醫李雲階,中學教師吳翼龍,董老的鄰居、街坊高叔樵、劉錫成,城關鎮幹部秦茂才,小手工業者成少平、耿兆昌,還有董老的姐姐、堂嫂、堂弟、弟媳和侄兒、侄女等,共18人。
會議室裡,大家都站著,激動地看著董老,等著董老落座。李雲階說:“董老您是客人,您先坐吧。”董老爽快地說:“好好,我先坐,你們都坐。”接著風趣地說:“今天,我們都是主人,都是新中國當家作主的人。”會議室裡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剛坐下,搞招待的同志就給每人泡了一杯紅安茶,董老的醫生怕影響他的健康,正要勸阻,董老說:“沒得事,這是紅安的家園茶。”品了一口茶,董老說:“茶葉是一個很好的多種經濟專案,你們應該發展好茶葉生產,結束紅安人喝外地茶的歷史。董老親自主持座談會,方和明首先彙報了農業合作化的情況,高叔樵、成少平彙報了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改造情況,楊先文、楊紹貴彙報了黨和政府對他們生活上的關懷照顧情況以及紅安人民感激黨的心情………一個個掏不盡的知心話,敘不盡的鄉土情,整個座談會充滿歡樂祥和的氣氛。當老中醫李雲階談起紅安地方常見病的治療時,董老問:“解放前縣北的七里、紫雲有個山高水惡,有個“皰頸氣腳’的病,現在治好了沒有?”李雲階把這些年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給蘇區人民治療的情況作了簡要的彙報,董老聽了,望著身旁的張體學同志說:“這是個關係到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你要重視。”張體學同志告訴董老:“省裡每年給紅安撥一筆款,打算再下功夫治幾年。”董老繼續說:“再治療的時候,要注意中西醫結合,要注重方法、效果,還要請省裡繼續提供方便。”
董老回過頭來鼓勵李雲階說:“我曉得,你當了幾十年醫生,積累了不少經驗,對紅安人民的貢獻不小,你要帶好徒弟,編寫資料,讓中醫事業後繼有人。”李雲階說:“請董老放心,我會盡我的全力去做的。”接著,董老又問了一些其他情況,一句句語重心長的話語,包含了多少親情和關愛。
上午11時,大家擔心董老太累,站起來準備告辭。董老站起來直向大家搖手:“再多坐一會兒,難得見一次面,一起吃頓飯吧。”“是啊!董老回來不容易,大家就陪董老吃頓飯吧!”在場的縣委負責同志也都執意挽留。
進餐時,廚房的周宏均師傅端出了油炸綠豆粑,說:“董老,這是家鄉特產,您老嚐嚐。”“綠豆粑,好!"董老勸代表多吃一點,自己正準備吃第二個時,被醫生勸阻,董老笑著說:“好,好,還吃半個。”說著,將那個綠豆粑掰了兩半,留下一半放進盤裡,對招待的同志說:“麻煩你們把這半個留著,下頓熱給我吃,莫浪費了。”
董老和代表分手時說:“有些話沒說完,隨時來談,以後還可以寫信嘛!”
晚飯後,董老堅持要到外面走走看看。他來到新建的大禮堂門口。老人家動情地說:“勝利來得多不容易呀,革命總算有了今天!”他還告誡縣委幹部:“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活。”接著,董老就紅安的城鎮建設、工業發展提了許多建議。
在王家畈村南頭,董老用柺杖指看一座圓柱體建築問“那是什麼?”隨行的馬友才縣長說:那是新修的白古塔。”董老又問.“紅安的革命烈士是10萬人還是8萬人?民政部門有沒有統計?”馬縣長回答:“經調查登記共14萬人。”
董老沉重地說:“嗯!14萬,紅安兒女為革命獻出了14萬優秀兒女!”他久久地凝視著白骨塔,緩緩地說:14萬優秀兒女是紅安人民的驕傲。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
17日上午,人們聽說董老要走,在縣委老辦公室前,老百姓把縣委會圍得水洩不通,董老很是動情,與幹部、群眾親切道別,離開紅安去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