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作為公安邊防警察服兵役地——密山興凱湖畔的興凱湖鄉奔興凱湖農場要經過一段長約一千三百米的平坦筆直的沙石路這條路緊傍小興凱湖西側,當地人稱“湖西路”。
這是條由河沙黃土鋪就的公路,與其說是路倒不如稱為堤,它就在小興凱湖的西岸與興凱湖相隔也不過千米。
冬季的這裡朔風陣陣,嚴寒刺骨,路側湖邊怪樹橫生,西側葦塘裡枯葦隨風搖動,荒涼冷寂,發出陣陣哀鳴。當地人面色凝重地說“這裡冤魂太多了”。
談起興凱湖文化的組成不能漏掉這裡曾經被日寇踐踏的侵略歷史。在體驗興凱湖畔盛世民樂之餘,也同樣感受到了屬於我們全民族的那段血跡斑斑的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
據興凱湖鄉志上記載:我們腳下的這條稱為“湖西路”的地方,在55年前還是一片葦塘沼澤,當年日本關東軍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要在此闢一條“國境關道(公里)”。
一九三四年秋天,關東軍完成了修路的各種物資準備,但在用工上,他們還是採用了侵略者慣用的傳統辦法——“以役代勞”,日軍從關內運來了一部分被俘的八路軍戰士,又從吉林運來了在押的“反滿抗日”和“思想不良”犯人近三千人。從這一年秋天開始修路。
時值寒冬,北大荒的沼澤地裡搭起了一個個草窩棚,我三千同胞就睡在四面透風的草窩棚內,以草為褥,食不果腹。
每天天不亮,他們就在一陣斥罵聲中,拖著虛弱的身體,披著更生布麻袋片,頂著刺骨的寒風走上了小湖岸,在侵略者的刺刀和皮靴的揮舞中,有人常常昏倒在工地上。
據史料記載,日軍在梨樹溝(現興凱湖村四隊)和湖西的山崴子裡設了兩處埋葬築路工人的“萬人坑”。當年參加築路的倖存者興凱湖鄉農民王家和、孫德仁在多年後回憶說,他們每天都能看見日本人往萬人坑裡扔“屍體”,“有的還沒有嚥氣就給扔了!”
為了讓這些人能徹底順從“皇軍”的旨意,日軍經常無故挑一些人當眾殘殺,以收其恫嚇威懾之效。在四隊“萬人坑”,日軍一次強殺十二人,活埋二人,點天燈二人。三千築路同胞最後僅餘一千多人。
“湖西路”全長1300米,卻有我抗日同胞1300多條生命為此無辜喪失。可以說,沿“湖西路”每走一米都能踏上一具中國人的屍骨。試想,世界上還有哪一個民族能為了異族的“共榮”而下此至毒之手。
這條平整的“湖西路”是那麼的安然普通,與其它的公路毫無二致,寒風依舊,天空依舊,然而,走在這條公路上則隱隱地感覺到,這裡的冤魂不散,他們無時無刻地痛訴著日寇的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