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不懂書法的人,只認得楷書和宋體字,尤其對於甲骨文、繁體字、篆字、草書和不常見的生僻字,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不認識的能裝滿無數籮筐。
特別是看到用草書、篆書等鐫刻的碑文和楹聯,腦袋瞬間就會“一個頭幾個大”。
前幾天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宮門前的廣場上,看到一塊大石頭刻成的紀念石,上面一共三個字,不認識的恰好一對半。
向站在紀念石旁邊,正仔細端詳那幾個字的一位先生請教。
他聳聳肩膀,雙手一攤,用帶著江蘇口音的普通話對我說:“一個都認不得。”
我又轉身向旁邊擺卦攤的一位中年男子請教,他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沒說出念什麼。
倒是卦攤旁邊賣爆米花的小販看不過去,直接告訴我那三個字是“正、清、和”。
豁然間想起這應該是甲骨文,說的正是道家的清氣,佛家的和氣,儒家的正氣啊!
小販還熱心的讓我把牌坊門楣上的字都念一遍,其它都還好,看見篆字就又頭大了。
像那天那樣能及時遇到可以請教的人還算是幸運的,否則就只好一直混沌下去了。
中國文人大都是寄情山水的,所以名山大川、名勝古蹟處大都留有太多古代名人的楹聯、摩崖石刻與碑帖。
一路走來,遇到太多太多不認識的字,常常在感嘆自己“沒文化真可怕”的同時,也深深感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