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區是萬畝大盤,一個小區是零星三五棟樓,你會選擇在哪個小區買房?
對於一個購買首套住房的人來說,在買房之前,可能根本不會覺得這是個問題。在選房時也不會刻意考慮房子所在小區的大小。他們目光所及之處只有房子本身,這顯然就為將來的生活埋下了隱患。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大社群和小社群在住房體驗上的差別。
一、建設週期差異
對於新開發的社群來說,大型社群要比小型社群建設週期長。這一點很好理解,大型社群在建設時往往都分很多期來建設。這樣開發對於樓盤來說自然是好事兒,一期賣的錢去蓋二期,二期賣的錢去蓋三期,資金迴圈往復,只需要少部分資金就可以建成一整片社群。
對於業主來說,尤其是一期業主來說,建設週期長卻未必是好事兒。一期業主入住以後,周邊的交通、商業、教育等基礎設施可能並不齊全。甚至有些大型社群往往是在最後一期交付之後,還有些斷頭路沒有修通,有些商業也沒有建好。
不過,一旦整個社群建造完畢以後,周邊的生活氛圍將會非常濃厚,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豐富、齊全。畢竟,這裡建設的周邊設施服務的是萬人級居民。
小型社群建設週期短,爛尾的風險不高,交房即是成熟社群。可是這種小區因為佔地面積較小,小區內部可供設計的景觀資源、遊樂設施等空間較為侷限,小區的品質往往不高。
設想一個場景,晚上下班以後,你想要和家人在樓下散散步,可是沒走幾步路就已經出大門了。如果小區周邊有個小公園倒也還好,可如果周邊比較荒蕪,那你會覺得壓抑無比,好像自己被關進了一個逼仄的籠子。
在不考慮爛尾的情況下,大型社群肯定是要比小型社群要更宜居。小區品質也比較高。事實上,對於一個大型社群來說,前幾期就爛尾的可能性比較低,因為它要做成一個樣板,為後面幾期的銷售做好宣傳。
二、多種聯動
大型社群往往分多期建設,這若干期又是在一個地塊兒上拆分而來的,它們的距離普遍較近。相近的距離則會帶來一系列的聯動效應,主要分以下四個方面。
聯動一、汙染聯動。一期交房,二期還在建設,兩期樓盤一路之隔。入住的業主要不停承受後面幾期不斷開發時的噪音汙染、塵土汙染。
聯動二、價格聯動。一般新開發的一期價格普遍要低於後面幾期,這主要是源自於,房價逐年或多或少地上漲。一旦所有房子交付,周邊新建配套成熟,新房變成二手房以後,大型社群裡每一期的價格就變得相差不大了。因為它們有著近乎一樣的小區品質、物業、交通、教育、商業等特質。二手房交易市場才不會考慮你當初買的時候花了多少錢。
聯動三、資源聯動。在公共資源的分配上,大型社群也是獨具優勢。地鐵口、醫院、學校等多依託大型社群而建。人流量較大自然能夠吸引來更多的資源。
聯動四、關係聯動。大型社群無論分幾期,在小區名字的命名上總有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小區內部的孩子也多在一個小學或中學就讀。住在大型社群不同部分的家長們就此產生了某種聯絡。當你身邊的陌生人提到自己是在哪個小區住的,碰巧你自己也在那個小區住,你會不會覺得兩個人的關係莫名就被拉近了?這種人際關係的連線是大型社群帶來的隱形福利。
小型社群孤零零一座,幾乎沒有任何聯動效應。如果它是高階社群,獨善其身,傲然挺立,那也還好,可是小型社群因為設計空間有限,很難打造出一款高規格產品。
周邊小區如果還在建設,那麼建設時的噪音、塵土汙染避免不了,大型社群業主抱團的福利也享受不到。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也不會優先考慮這裡,畢竟輻射人員有限。
三、居住體驗
大型社群豐富的生活配套資源雖然方便了業主生活,但是因為人流量巨大,擁堵是必不可少的。還有些大型社群在設計之初就只考慮居住屬性,沒有關注職住平衡。比如北京最大的社群回龍觀和天通苑。這兩個社群的人口統計都是以十萬人為單位。在那裡居住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北京主城區上班,晚上下班紛紛回到這裡,因此這裡也被稱為睡城。
大型社群的建立如果不考慮就業崗位的設計將會對周邊交通帶來巨大的壓力,老百姓出行也會面臨較大的不便。
小型社群因為居住的人員相對較少,業主幾乎不用擔心居住人口複雜而帶來的安全問題。另外,雖然小型社群配備的資源較少,但是人均獲得率並不低,畢竟此處居住人數也相對較少。
以地鐵口為例,雖然地鐵口在大型社群附近,但是從所在樓棟走到地鐵口的距離可能就已經超出了1公里。小型社群附近即使沒有地鐵口,從所住樓棟到地鐵口的距離也未必很遠。
總結:
大型社群和小型社群各有利弊,適合不同型別的業主。如果你想住在安靜的社群,小型社群更適合你。如果你想要生活氛圍更濃厚,那大型社群更適合你。
以目前的房地產建造形式來看,大型社群將會是以後的主流,它更加符合我們人類喜歡群居的屬性,也更能讓公共資源實現最最佳化配置。不過,像天通苑回龍觀這種超大型,動輒幾十萬人的社群也不會再有了,它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
你買房喜歡買哪一類社群呢?評論區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