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一個繅絲廠正在收購蠶繭。石泉興桑養蠶歷史悠久,起始於西周,鼎盛於漢唐,是西部蠶桑產業第一大縣,見證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就出土於石泉。石泉有上萬農戶養蠶,形成了制種、養蠶、繅絲、織綢、製衣、副產品開發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蠶桑產業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繅絲廠的收購庫房裡一筐筐蠶繭堆成山,今年蠶繭的價格每斤達到27元,一張蠶能產100來斤繭,養蠶辛苦但收益也不錯。“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密植桑、簡養蠶,30來天見現錢。”這些流傳在石泉農村關於蠶桑的順口溜,既形象地道出了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對蠶桑產業的依賴,也說明了蠶桑產業對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具有“用時短、見效快”的特點。
蠶繭收購後,首先要在大型烘乾機上烘乾,如果不經過高溫烘乾這道工序,蠶繭裡面的蠶蛹會蛻變為蛾,這會影響蠶絲的品質和後期加工,烘乾的作用就是防止蠶繭裡的蠶蛹變蛾或變質,以確保蠶絲的質量。
分揀。在這條分揀流水線上,女工們要把有瑕疵的蠶繭挑出來,扔進面前的竹筐裡。
煮繭繅絲。將幹繭放入水中煮透,使原來結構緊密的蠶繭變得疏鬆,便於繅絲。
繅絲車間的自動繅絲機能將蠶繭中的絲抽出來,一個小小的蠶繭可抽出約1000米長的蠶絲。
讓蠶絲陰乾。技術人員說:“綠色、淺黃色只是為了區分不同批次的絲、便於後道工序加工的時候識別。這個顏色能褪掉,織成綢布以後要把這個顏色褪掉,褪成全白的,再染色。”
女工正在車間裡忙碌著,改變蠶絲的卷裝形式,以適應下一道工序。
織綢布。蠶絲經加工後分成經線和緯線,並按一定的組織規律相互交織形成絲織物。
漂亮絲巾。金蠶之鄉石泉的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石泉蠶絲”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