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西方都有人誤以為中國崛起只是個意外,甚至認為這是西方的恩賜。這種認知,屬實是個大大的誤會,沒有看到事物的深層邏輯及其必然性。事實上,在人類幾千年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中國都是世界頭號強國;而統治世界短短百年的美聯邦,總共只有不到250年的歷史。歷史的巧合之處就在於,美國從立國到快速發展的短短兩個世紀裡,恰好是中國睡獅睡著了的階段,所以美國人普遍目無中國;美國話語培養出來的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也瞧不起自己的國家,對國家發展選擇故意看不見。
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唯一一個幾千年不朽之文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紅旗渠在內的諸多基礎建設,也是滋養這個民族綿延不息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基礎建設背後的底層邏輯,正是深厚的中華文化基因,是不屈不撓的“紅旗渠精神”。
本文將從文化基因角度來闡述:為什麼中國超越美國是歷史的必然?更準確地說,中國的目標不是超越美聯邦,而是迴歸自己本來的位置,成為更好的中國。
01 基建狂魔?——中國人的基建魔性有多強?基建的意義有多大?
說中國是個基建狂魔,這是西方人給咱貼的標籤。西方有統計報道說,中國2011~2013年三年的水泥消耗量達到64億噸,遠超美國整個20世紀消耗的總量44億噸。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發文驚歎:“這是最讓人驚歎的統計數字。”西方有些人,把中國基建描述為“暴力美學”,反映出他們五味雜陳的複雜心情。
而且,中國這個基建狂魔,可不是現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中國在基建方面自古就魔性十足,確實是夠魔也夠狂。我們且以時間為軸,來捋一捋中國自古以來所建造的那些逆天的基礎設施吧。
第一項基礎建設,必須是夏朝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紀念雕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最善於治水、也是治水成就最大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治水工程無疑就是大禹治水。《尚書•大禹謨》曰:“洚(jiàng)水儆予。”上天讓洪水氾濫,大概是為了懲戒不太聽話的人類。西方的《聖經舊約•創世紀》說得更具體,說上帝耶和華見人類罪惡深重,很後悔在地球上造出人類,便讓洪水氾濫,想要毀滅天下。在洪荒時代,人類猶如螻蟻,即使洪水滔天,也只能聽天由命,毫無自主之力。
但我國聖王堯帝時期,代攝天子位的大舜不肯聽任天帝毀滅人類,決定以人抗天,掌控自己的命運,開啟人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徵程。起先, 聖王委任大禹的父親鯀(gǔn)負責治水, 但鯀只知道用堵的辦法,還不惜從天庭盜取息壤下來,捏成一個個堤壩,然後用慧識的創造力將其放大用來堵水。結果,堵得越厲害反而淹得越厲害。所以,聖王殺了鯀,委任鯀的兒子大禹繼續治水。大禹治水採用的是疏洩的辦法,根據我國西高東低的地貌特徵,順山形地勢勘探河道、鑿通障礙,把水引向東方、匯入大海。這完全符合治水的規律,所以最終取得了成功。
治水如此,諸事皆然。順應事物天然具備的文理而整治,順應其本身的能量動勢趨向進行正向疏導,隨圓就方、直能就曲,從而引導事物順應先天客觀規律而歸正。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治理之道。大禹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功臣(沒有之一),他的治水樹立了中國人戰勝自然的信心和勇氣,也開啟了中國人興修水利的優良傳統。
第二項基建工程,韓老師要說是夏朝鑄造的九鼎
恐怕很多人不認為九鼎是個基建專案吧。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就是治水的那位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為了消除民間持有的攻擊性武器,以維持天下太平,把天下兵器全部收歸天子處置,將兵器鑄造成九鼎,分別刻上九州的名字來代表九州。自此,鼎作為商王朝的傳國重器、國家政權的象徵物,一直傳到周朝,直至東周被秦國所滅,九鼎在運往咸陽途中沉了一隻入黃河。秦始皇開始,改用傳國玉璽代替九鼎,作為政權象徵。
時至今日,九鼎雖已無從得見,但它作為有形價值加無形價值的一項文化基礎建設,又隨時與我們同在。自收繳兵器鑄造九鼎開始,又形成了一個傳統,歷代王朝建立之時,都會把戰爭時期的兵器收集起來,熔鑄成其他器件。比如,秦統六合時,秦始皇同番操作鑄造了十二座金人。及至如今,新中國收繳各種民間武器的措施更是毫不含糊。凡此種種,體現了中華文明乃真正先進之文明。老子曰:“民多利器,國家滋昏。”西方大國開人類之先河,以至高無上的憲法來保障公民的持槍權,造成“槍擊每一天、每年死三萬”的熱鬧景象,以實力詮釋著老子的真言。相比之下,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先人們奠定的文明治安傳統呢?
第三項基礎建設,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用名將司馬錯的謀劃,並派司馬錯親取巴蜀之地,使秦國擴地幾千裡。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時,兩軍對壘曠日持久,雙方都熬得非常辛苦,秦國最終取勝就是得益於有巴蜀之地這個大後方補充糧草。雖然拓地甚廣,但早期秦國並沒有找到經略巴蜀之地的有效措施,所以巴蜀之地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強大作用。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是,前256年~前251年,秦昭王派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上千萬畝良田。這是什麼概念?相信無需多言了吧。
第四項基礎建設,是秦始皇時期的鄭國渠
公元前246~前237年,呂不韋任命韓國派來的間諜水工鄭國負責修渠,引涇水東流灌溉關中平原4萬多公頃良田。此項工程,作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大戰前諸多準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建成後,秦國在呂不韋、李斯等一班幹臣的謀劃運作下,經濟戰、輿論戰、情報戰多管齊下,吸引山東六國大批農人入秦耕種,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實力和統一天下的底氣。巴蜀天府之國和關中沃野千里良田加持下的秦國,相較於山東六國的國家氣象,可謂是“風景這邊獨好”,一切盡在掌握,所以歷史賦予他完成統一大業是必然的。從中,我們便可以深刻體會到基礎建設擴充增量財富的重要意義之所在了。
第五項建設,打個包說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盤整華夏”的系列工程
具體包括築長城、修馳道、造驪山陵墓、疏通水利、平定南越、修靈渠等諸般工程。其中單說馳道和疏通水利工程吧。
秦國馳道,是世界上最早的馬車高速公路。統一之前,各國的馬車大小尺寸不一樣,車道有寬有窄,通行很不方便。國家統一後,規定車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此即所謂的“車同軌”是也。這就大大方便通行了,物流就通暢了。
秦始皇統一後的疏通水利,廣西的靈渠算是一個大項,其它的不一定是指都江堰、鄭國渠那麼大的某一個單項工程,而是較小的一系列疏通工程。統一前,自西周以來的天下萬國,彼此間本位主義、自私自利、以鄰為壑等現象是無可避免的,上游諸侯國截流、下游諸侯國堵水都是常規操作,造成各國之間互相傷害,實力強的欺負實力弱的,要用水先緊著強國用,要淹水就選擇弱國淹,弱肉強食成為常態。統一後,就實行全國一盤棋,不允許互相傷害了,該打通的要打通了,該放水的要放水了。這就大大提升了資源的應用效率了,減少洪澇災害了,統一的好處多多,不在話下。
當然,秦始皇功業心很重,他總是巴不得一輩子做完幾輩子的事,事實上他也做到了,總讓我們感覺到他在位的幾十年好像是經過了幾百年一樣。這些工程非常龐大,實施又失於急切,過度徵發民力,沒有與民休息,忽略了民生根本,致使民生陷入凋敝,成為秦朝快速覆滅的原因之一。這也是許多開國之君的共同點,知我罪我在此一舉,一個人把很多有爭議的大事都做完,不給後人留後患。韓老師是非常讚賞秦始皇們的,只是苦了那一代人。
第六項工程,就來說說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溝通了中國南北浙蘇魯冀津京六省市,並連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總長度達到了1797公里。
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始鑿於春秋時期的吳國,但那時規模有限,僅用於吳國伐齊;隋朝時為了加強對江南富庶地區的控制,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鑿,終於連通至洛陽,並且修通至今北京;到了元朝,政治中心在今北京,為了將江浙一帶的糧食能夠運至大都,舍洛陽而直取北京,形成今天的大運河全貌。大運河至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02年被國家納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繼續造福沿岸人民。
第七項,說說唐朝40多處水利工程
其中較大的是位於寧波的它山堰,與都江堰、鄭國渠、靈渠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至宋、元、明、清四代,歷時千年,政府沒有再進行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這其中可能有前朝已經奠定較好基礎,坐吃老本的原因;更有可能是社會發展動能有些走下坡的原因,因為這段期間恰好是中國從古代科技領先到逐漸衰落的過程。且按下不表。)
第八項,當然就要說包括紅旗渠在內的現代工程體系了
當下的各種基建專案歷歷在目,大家都能如數家珍,就無需贅言了。
第九項,略說中國未來的新基建
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2019年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新基建主要聚焦七大領域,分別是: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充電樁、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
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國家將持續跟蹤研究,隨機應變。
02 中國基建,背後的文化基因是什麼?
一項工程所投射出來的,背後其實是一個文化問題。那麼,中國基建投射出中國人哪些文化特性呢?為便於理解,我們以中西對比的方式略作闡述。
第一,中國文化是有根有據的,而不是漂流浪蕩的
就以中美兩國拍攝的災難片對比來一探其文化基因吧。美國人拍的災難片,應對方案基本都是建一艘諾亞方舟,逃出地球。其文化基因是,美國人來自各大洲,基本沒有根的概念,地球不好了,就拋棄她,另謀出路。反映在日常生活上,他們可以一生漂泊,基本要到退休後才會買房定居下來,所以他們自購房的比率低於中國人。
而中國人拍的災難片是,一定要把地球帶走。因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是原住民文明,地球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遇到問題我們就解決問題,而不要逃避問題。原住民對家園的情懷和守護的意志,可以從《游擊隊歌》歌詞窺見一斑:“我們生長在這裡,每一片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強佔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第二,中國文化是人文屬性的,而不是宗教屬性的
所謂人文屬性,就是世俗文明,說人話、辦人事;亦可說,是人在說話辦事,而不是神。
中西方文化在神話寓言方面的區別,跟災難片的區別一樣,都能真實地反映出兩種文化的差別。一神教崇拜的神,跟普通人是二元對立的,普通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神,因為那是單一神壟斷的特權。這就是西方黑白分明的二元對立文化基因。以《出埃及記》為代表的宗教傳說,表達了西方人喜歡把命運交給一股外在的神秘力量、祈禱外在的神力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就是今天西方政客甩鍋習慣的文化基因。
中國人的文化,從神話傳說到現實生活,我們更相信以人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傳說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等;真實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鄭國渠、萬里長城、大運河、紅旗渠、三峽工程、白鶴灘水電站、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沙漠綠化等等。這些龐大的工程專案,哪一項不是就地改造?
精衛眺海
清代·顧炎武《精衛》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劇中,林書記的愛人馮筱怡老師,在親眼見證了紅旗渠一次次度過危機又繼續前進的經歷之後,感動而又感慨地對林書記說:“以後我會告訴我的同學們,如果他們不相信愚公移山,就叫他們去看紅旗渠。”紅旗渠工程開鑿的,正是那令人生畏的太行高山,總乾渠長度70.6公里,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韓老師不禁感嘆,傳說中那位立誓要憑一己之力加上子子孫孫矢志不渝剷平太行、王屋二山的愚公老人,泉下得知今天宏偉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成功建成,將會是何等的安慰與喜悅啊!
在世俗文化裡,做中國人的神,也要能辦實事的才有資格擔當。中國人不承認一神教優於多神教的文化霸權主義理論,不承認有一尊萬能的上帝存在,而是對各種神進行了世俗化安排和專業化分工,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神去做,甚至能把事情做到極度專業的人,就會被奉為神。需要火,燧人氏鑽木取火、火神祝融擊石取火;水利不利,水神李冰父子來修;需要吃飯,五穀神后稷、袁隆平院士來研發增產;想賺錢,向文財神范蠡學習生財之道;甚至很多人以為只是個景點的樂山大佛,實際上卻是個水利工程。這些神在本質上跟普通人是同類的、一體的,而不是對立的、隔絕的,神就是我們人群當中出類拔萃的那個人。這就是中國圓融文化的基因。
中國人解決問題從不以假借外力為優先,孔聖人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就是告訴我們,關鍵時刻外在的鬼神靠不住,遇到問題還得靠自己,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絕不做孬種、當逃兵,管你天王老子,太陽多了我都敢把你給射下來,不合適我就把你給改了!中國人的韌勁,就是在各種大風大浪中練就的。
中西方兩種文化反映在應對疫情、洪水、地震等重大災難上,處理的態度和方法也存在巨大差別,一種積極應對,一種甩鍋推責。
第三,中國文化是不懼強敵,終能克敵制勝的
《紅旗渠》劇中,技術員吳念祖犧牲後,追悼會祭奠牌位兩邊書寫的輓聯是毛主席《七律•到韶山》中的兩句詩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讓韓老師看了很是感動。詩句對人民公社社員透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讚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戰鬥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的精神風貌。我們無從得知當年27歲的技術員吳祖太(吳念祖人物原型)犧牲時是否真的引用了這兩句詩,但劇中用此聯來描述林縣人民的雄壯氣魄和奮鬥精神,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中國人天生就帶著戰勝困難、改天造地搞基建的基因,毛主席更是此間的代表人物。主席1956年三次暢遊長江之後,寫下“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詞句,表達了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蓄水發電的打算。主席暢想,到建成時,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湧的江面將變為平靜的大湖,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裡來。還說,到時候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但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應該驚歎世界真是大變樣了。
毛主席身上,完美體現了湖南人“不怕死、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的狠勁兒,著實招人喜愛、令人敬佩。
中國人敢於面對強敵的文化基因,不光體現在基建上,而是體現在方方面面。日本人曾豪言三個月全面滅亡中國,繼而雄霸世界。結果在毛主席持久戰思想指導下,建立敵後根據地,開展地道戰、游擊戰等多種戰法,讓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淹沒在中國抗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朝戰時,傲驕的美國人不顧中國敬告,悍然越過三八線,初初建國立足未穩的中國人民,毅然組建志願軍入朝作戰,以實力贏得了這場立國之戰,讓全世界從此對中國刮目相看,相信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強敵不光是戰場上的,還有經濟上、科技上、政治上等諸多領域的,但是中國人已經逐一戰勝了過去的那些攔路虎,並將繼續戰勝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第四,中國文化是自強不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中國人之所以這麼熱衷於搞基礎建設,主要是因為我們人口眾多、資源匱乏,並且沒有殖民佔領的基因。我國是個貧油國,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土地資源也嚴重匱乏,唯有自強不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透過改天造地的基礎建設,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在各種犄角旮旯的地方種出各種糧食和瓜果蔬菜,才能養活14億人口。
03為什麼說中國超越美國是歷史的必然?
正如劇情呈現的,百折不撓的紅旗渠精神,是中國自古以來各種基建精神的一個縮影,反映了中國人不可撼動的堅強意志和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在歷史上看,具有這種意志和力量的中華民族,只要某個階段擁有哪怕只是幾十年的短暫和平,中國就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近幾十年發生的一樣。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決定了,她想不強大都難。所以,中國超越美國是歷史的必然,是由中國文化的底層基因所決定的。
韓老師何敢下此斷言?這當然不是老韓我頭腦發熱一時興起的妄語,而是借鑑聖人觀察歷史趨勢的大智慧所得出的結論。
《論語》裡,子張問老師:“今後十世的文化演變可以預知嗎?”孔子回答說:“商朝承襲了夏朝的文化,有所減少和有所增益而形成殷商的文化;周朝承襲商朝的文化,有所損益而形成周朝的文化;以後繼承周朝的朝代,同樣是這個規律,所以即使是一百世以後的歷史演變,也是可以知道的。” 所言溫故而知新,也是這個道理。中國強大了幾千年,具備作為一個強大國家的深厚歷史底蘊和一切現實要素,不強大是不合天理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曆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與日本哲學思想家池田大作進行了長久的對話,內容整理成書《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
湯恩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對話中,湯恩比總結了他觀察總結中國文化之所以堪當大任的八點原因,在此只講結論,不詳述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或在評論區反饋一下需求,我們另文介紹。
我們身為中國人,絕大部分並不比湯恩比更瞭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更遑論從這些底層程式碼中觀察判斷出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沒關係,我們不妨出口轉內銷,直接借用他的結論。韓老師對照湯恩比言論發表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和世界發展的軌跡,與這位大學問家的預判高度吻合,不禁讓人拍案讚歎!
同胞們,共祝祖國好運,你我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