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不難發現絕大多數詩人會藉助於秋天有限而蕭瑟的自然景物描寫,表現人生的無限感傷和愁緒。悲秋,是古典詩詞極為重要的創作題材,也是我國古典文學的核心主題之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便是一首典型的悲秋詩作。它出自南宋詩人陸游之手,寫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秋,是陸游六十八歲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與其他悲秋之作強調個人情感不同的是,陸游這首詩著重強調的是更為深沉的的家國情懷。因此相較於其他悲秋之作,陸游這首詩在情感上要更為沉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意境卻極為遼闊。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首先,詩的前兩句“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陸游以如椽巨筆高度概括了祖國的萬里河山,短短十四字,畫面極為寬廣遼遠,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讀到“三萬裡河東入海”,或許你會想到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同樣的描寫祖國萬里河山,同樣的恢宏壯闊。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對於生活在南宋被金人侵略時的陸游而言,這樣奇偉壯麗的山河,只會讓他愈加沉痛。
因為這奔騰向東入海的萬里黃河,以及高聳入雲直上青天的五千仞華山,在當時都還在金人的佔領區內,而陸游盼望宋朝能夠收復中原,實現統一的心願已經過了六十多年。他盼望王師北伐,因為他深知中原廣大人民,受到的沉重壓迫太久了。
所以就有了後面兩句“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即中原地區的廣大人民在金人的沉重壓迫下已經流乾了眼淚,他們盼望王師北伐是盼了一年又一年。可惜當時的南宋統治集團依然是“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而說到這首詩的表現手法,則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正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寬廣遼遠的萬里河山襯托地正是陸游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悲痛。
最後再回過頭看這首詩的題目《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便會知道使他不能安睡的不是漫漫秋夜,而是收復中原之願無法實現的惆悵和苦悶。但陸游又堅信這一願望終會實現,所以寫這首詩也有著引起南宋統治者的警覺,激起有識之士恢復之志的目的。
綜上所述,儘管陸游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卻把他失望而終不絕望的百轉千回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並且尤能起到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放在歷朝歷代都有震耳發聵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