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史料記載,當年九連城方圓百里,住家100多戶 。九連城遺址位於九連城北3千米,207國道西側。古城遺址呈方形,南北長920米,東西長760米,九連城遺址佔地近70多萬平方米;城牆寬20多米,開闢東、西、南三門,門寬13米。
在九連城遺址散佈有各種灰瓦、白釉黑邊陶瓷以及蘭花、兔毫、流彩等各式各樣的細瓷殘片,這些瓷片都出自宋代定、鈞等名窯,在此地出土的大量古幣中,祥符、景德、頤寧、至和等北宋錢最多,還有幾枚遼代的太平通寶。有一枚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以工部郎中張大節、吏部員外郎麻圭監鑄的大定通寶,背面有“酉”字 。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起義軍劉福通部將關鐸、潘誠出師山西,克大同、興和塞外諸郡,攻克上都,火焚宮殿,寶昌州可能毀於該戰役(九連城城址有大火焚燒的痕跡)《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寶昌城在興和西北。金置昌州,尋改為建昌縣,屬桓州。明昌七年,復置昌州,屬德興府。元曰寶昌州,屬隆興路。明初廢。又寶山廢縣,在城南,地名狗濼。金明昌中置縣,屬昌州。元廢 。”
2
016年秋,九連城城址南側發現古代窯址一處,是一處並排兩座燒製陶器的古代窯址,除窯體上部坍塌外,地表以下部分儲存完好,分別由操作間、火門、火膛、窯床、煙道組成,窯址中出土了部分泥質灰陶片和燒製的等腰疊壓三角形陶支塹等,這是一處窯址密集、規模較大的古代製陶作坊,大約面積200米×300米,窯址約30座以上,為半地六式窯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