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虛極也,守靜督也①,萬物旁作②,吾以觀其復也。
①這句應該斷為,“至虛,極也;守靜,督也”
②旁,本意是側,邊;引申為廣泛。
③督,主線,主要的途徑。例如“緣督以為經”《莊子》
④復,這個字很重要,我們經常看到“反”“復”如果不真正弄清楚,是很難理解透徹的。“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此。”從這段話可以明白,反(返)是指返回去看初始狀態,也就是從過去總結經驗;復是按照當前的狀況,總結,推演,以推測將來的狀況。
現在思想界有兩種很錯誤的思潮,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認為啥都是隨機的,偶然的,是不可預測的,比如說到某個英雄人物,建立了很大的功勳,他會說“沒有這個人,還會有別的人出現”,由此的推論就是這不過是偶然,如果什麼事情都是偶然,那我們做事的意義還有什麼?那不如都躺倒等死,反正人都是要死的嘛!這是一種看起來很高深莫測,其實是一種很錯誤的思想。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主觀選擇的能力,趨吉避凶的本能,一個個體,一個組織,一個集團,之所以能越來越強,是因為他不斷的選擇,好的東西留下來,不好的有害的垃圾排出去,這樣才能越來越強大。
當然這種取捨是需要智慧的,有時明明是自以為很理性的選擇,最後結果卻是不好的。《道德經》就是告訴我們怎麼去做正確的取捨。還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就是過於主觀,遇事按照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明明和客觀現實不符合,還是強行去做,看起來很努力,但是卻是錯誤的選擇,最後導致不好的結果。 這兩種錯誤思想,都是老子所反對的,要仔細分辨。
至虛這種狀態,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守靜,是主要的途徑。萬物紛紛產生,不斷運動變化,我來考察他的運動方向。
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覆命。
萬事萬物紛紛紜紜,讓人眼花繚亂,但是都有著其本源,我們看問題考察其本源,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這就是“靜”。舉個例子,三歲小朋友玩球的時候,把球扔出去,總是跟著球跑,球不斷的彈跳,小朋友跟著追總是抓不住,直到球停下來才能抓到。等他大一些以後,就會根據常識判斷球的執行軌跡,打好提前量,很快的把球抓住。玩球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複雜的事情我們其實也需要採用類似的方法,總結規律,然後根據規律去推演,判斷事物發展方向。這樣,就能做到“靜”(也就是不瞎忙,不做無用功)。靜就叫做迴歸本性。
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兇。
迴歸本性就是“常”。知常就是“明”(英明)。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比如太陽下山了,我們知道第二天會再升起,而不會驚慌失措。秋天到了,我們要收莊稼,然後把種子藏起來,到了明年天氣又會暖和起來,到了合適的時候再播種,這就是常。也就是可以重複的事情。我們之前看了很多雞湯文,某某名人怎麼說,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不具備可操作性。象這種不可重複的經驗,是沒有用的。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韓非子》還專門講了一個“守株待兔”的故事,種田取得收益是可以重複的—是常;撿到死兔子是偶然事件,農夫不種田了,天天守在樹下希望撿到死兔子,結果莊稼都絕收了,要餓肚子,這就是妄。如果我們想發橫財,把自己的大部分錢財那去賭博(這是不可預測的),最終肯定會傾家蕩產,或者做事情總喜歡孤注一擲,不知道仔細瞭解清楚,根據客觀情況做出評估,而是賭運氣,這就是“不知常,妄作兇。”。《管子》也說過,“不為不可復之事”,也是這樣的道理。
守株待兔
另一方面,假如我們運氣好,真的碰到一個兔子撞樹上撞死了,撿不撿呢?當然要撿,這兔子是無主的,可以撿,只要咱們不去非法佔有別人有主的財物,“天予不受,反受其殃”。不為是指不主動去追求不可復之事,不要把資源浪費在這上面,而不是有意外之財而不要。道德經是講方法,講規律的,而不是用我們現在的所謂“道德”的條條框框去要求人。道德經裡面的德,和我們現在通常理解的也不一樣,將到德的時候再專門講。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就會能容人容事容物,有容就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就能通天徹地,通天徹地就能順天而行,順天而行就是合乎道,合乎道事業就能長久,終身都不會出現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