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糾正一點,儒家說的是“以直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然後,就涉及到儒家這個學派了。現在談及的儒家學派是指由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的這樣一個學派。
孔子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學生眾多,有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譽。這一群人中龍鳳聚集在一起,思維肯定不一樣。況且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這麼多人有些會去看看其他學派的典籍,化用一些其他學派的理論也不是不存在。
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而且文言文又沒有標點符號,一句“民可使由知不可使知之”,可以有好幾種斷句方式。可想而知,孔子之後學派會分化得更加厲害。戰國時期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時候,在儒家內部同時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而且這幾個派別之間還不是一團和氣,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嚴厲地批評"子張之儒".把他們稱之為"賤儒",況:"弟佗其冠,神譚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電。"
到了西漢的時候事情更為複雜。
這裡主要是由於兩件事: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咸陽。
這兩件事導致了先秦古文大受傷害,很多書冊因此失傳,例如儒家《六經》中的《樂》就因此徹底失傳了。當然,其他的《五經》也沒能倖免於難的。
因而衍生出了,“古文經學派”和“今文經學派”。西漢初年,劉邦平定天下後,由當時的老學究、秦朝遺老透過背誦、默寫等形式拼湊出《詩》《書》《禮》《春秋》等經典,這些漢初整理的經典就是“今文經書”;而到了漢景帝時期,透過各種渠道發現了大量的古文,包括孔子故宅的牆縫中、山東魯國叫淹中的地方、四方之人獻給景帝之子劉德等,這些就是“古文經書”。由於時間久遠,不管是“今文經書”還是“古文經書”,都難說是否和原版完全一致。
所以到漢武帝之時,雖然以儒治國,實際國內的儒學派系很多。其主要流行的是“今文經學派”,這個學派內也有各種流派,例如《春秋》三傳中有《公羊傳》《穀梁傳》屬於今文經學派,公羊學派和穀梁學派在觀點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此時,“古文經學派”雖然還沒徹底開創,但是“古文經書”——《毛詩》《春秋左氏傳》都已經開始盛行,研習的學者逐漸形成自己的政見。
漢武帝登位初期,勵精圖治,開啟了建元新政,請來了穀梁巨頭魯申公,重用了趙綰、王臧等魯申公的弟子。可惜穀梁學派的人太過於著急搶班奪權,被竇太后一紙懿旨,建元新政盡數廢黜,所有主持大臣全部下獄死。穀梁學派元氣大傷。
到了元光元年,漢武帝親政之後,和公羊學派董仲舒進行了著名的“天人三策”詔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元光決策奠定思想基礎。自此以後,公羊學派成為漢武帝時期的執政學派。
公羊學派的理論一方面迎合著帝王、國家的需要,一方面也反映著儒生的理想。前者是大一統、大復仇、夷夏之辨、天人感應等理論,這些理論分別對應著國家削藩、漢朝對匈奴反擊、漢帝國法統的需要;後者是天子一爵、三統說、張三世、經權說、君臣以義合等理論,這些理論的核心是把皇權關進籠子,甚至認為王業不永恆,如果皇帝失德可以換一個,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也有這種思想的因素。而到了東漢,由於光武帝劉秀是因為讖緯之說上位的,讖緯之說大興,公羊學派也因此鑽進了死衚衕,把什麼天災人禍都往政治上靠,而輕視本身學說經義,導致被“古文經學派”的《左氏傳》後來居上,魏晉以後就一蹶不振了。
公羊學派的大復仇理論迎合了帝王國家對外開拓的心願,公羊學派宣揚不但當代的仇可以報,即使百世過後依然可以報仇。即所謂“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而漢帝國的對手——匈奴,曾於漢高祖七年在白登山圍困劉邦,幾乎把劉邦逼入死地;匈奴單于還曾在劉邦去世後,寫信說要娶呂后;曾於漢文帝十四年入寇,幾乎一把火把漢帝國的門面未央宮給燒了;更不用說其他文景之年的多次入寇了,多位官員戰死,匈奴人幾乎把西漢北部邊境變成了予取予求的糧倉。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朝一直奉行妥協的“和親”政策,把宗室女嫁給匈奴。
古代皇帝是所有臣民的君父,是父親。而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又深受當時子民的愛戴,漢文帝甚至被認為是聖人,到了新莽滅亡後,赤眉軍起義攻入長安都沒敢動文帝的霸陵。而這些皇帝卻在與匈奴的外交中被羞辱,君父被羞辱,漢帝國的子民感同身受。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帝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力量,他們所需要的就是對匈奴復仇,洗刷先皇君父的屈辱,而公羊的大復仇理論迎合了這一點。
大復仇理論實際上賦予了漢帝國對匈奴戰爭以正義性,華夷之辯強化了漢帝國的民族意識,使得整個國家對匈奴同仇敵愾,可以調動全國的財力物力對匈奴決戰。
而漢以後的儒家,對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極大轉變,多數以“好戰必亡、窮兵黷武”定名,導致內外無法配合,總有人拖後腿。
而隋唐以後,再疊加官僚集團取代門閥貴族、華夷之辯逐漸淡化、軍隊流氓化等因素,導致國家的軍隊總是在開國強盛一時,然後迅速衰退,總的看起來顯得血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