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的極致就是利己
我出生在農村,父母從小給我灌輸的思想就是:“不管在哪,幹活都要勤快,儘可能地幫助他人。”我一直是這麼做的,以後還會這麼做,也會教育孩子在他們人生的路上這麼做。
這些年在社會上兜兜轉轉、磕磕絆絆,遭受打擊、懷疑、三觀的崩塌和重建。開竅之後,我對社會、人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明白父母的教育是對的,我做得也沒錯,只是對人性的理解不夠,做事方法不對。太執著於“相”,執著於做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好人”。
現在想來,“做好人是第一位的”,做“好”一個人才是最基本的。
01 為己之學,為人之道
我們的一切學習就是提升自己,完美自己,這就是“為己之學”。“為人之道”講的是:怎麼做人。整個中國文化都是圍繞這個來的,讓人不斷提升自我,首先它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其次把一個普通人和君子區分開來。我們人追求做一個君子,君子就會有很多品德。
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思維的方向是謀定而後動,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所謂的知行合一,不一定能帶來預想的結果,而內心當中的迷茫、不確定、彷徨,這種情況如何與它相處,甚至穿越這種情緒,最終做出一個決定,這都是一個人歷練的標誌。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認知和思維方式的不同。
認知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是角度就會有偏差,要及時地做出調整、迭代最佳化自己。
思維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路徑、能力,它能提高思考的高度和廣度。它的基礎相對應的是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
02 開竅的早晚決定人生命運
我國目前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以結果為導向:以圈養為主、以知識灌輸為主、以應付考試為主,所以在單點範圍內,運用一些小聰明解決問題。
但相對應的是沒有格局、沒有視野、也沒有一個全息的視角。所以看問題沒有視野、沒有視角,抓不住核心本質,會矛盾、會糾結。沒有千淘萬漉,不可能具備這種深度思考能力。
很多孩子走上社會,遭受社會毒打,本質上就是一個排毒的過程。當他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上沾染的惡習的毒都排乾淨,他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所以一個人開竅的早晚,決定了他的人生命運。
03 學習的本質—邏輯思維能力
沒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家長,不可能透過簡單的幾個影片,幾句話就孕育出孩子,更不可能培養出深度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孩子。
家長只有在底層人格、自我更新、深度思考的經驗上透過言傳身教,刻意練習等方式傳給孩子,他才會具備深度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的本質上還是邏輯思維能力。
怎麼能夠儘快地在一個知識當中找到核心?能夠快速地切入進去,用什麼樣的路徑去學習?中間怎麼驗證?方法是否有效?如何合理地做好時間安排?針對出現的問題,怎麼把問題背後的情況分析出來,然後一步步地推導解決問題?所以孩子家長焦慮的問題,都不是你所看到的表層問題。95%的家長都困在表層問題上徒勞,白費力氣而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家長應先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進而提升認知和思維。
從形而下層面來講:透過實踐,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建立歸納總結看核心本質,以實踐結果為導向的結構化思維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從形而上層面來講:以效率、價值作為判斷標準,從低維度,困惑的侷限的圍城中跳出來,去深度思考解決問題,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再是問題,因為你跳脫到了另外一個高的維度。
04 家長怎麼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思維呢?
1.自學能力:它的底層基礎就是聽說讀寫能力。
管理學家德魯克說:“人類獲取資訊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讀者,靠閱讀獲取資訊。
一種是聽者,主要靠傾聽獲取資訊;
在美國總統中,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是讀者,林登.約翰遜是聽者。很少有人同時是讀者和聽者。讀和聽無所謂高下,不錯配就行。你提先知道自己是讀者還是聽者,相應的自我管理。
這是輸入一端,輸出一端也分為兩種人:一是作者,二是講者。
作者靠寫作來輸出,講者講講說話就行,不是平常地講,而是一對多的公開講授。
讀與寫,聽與講各是一套組合,各有各的機緣,不錯配就行。
2.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思考是一名合格成年人必備的能力。
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不妄加評論,最大的前提就是:大家都是具備獨立思考的獨自個體。
透過元認知覆盤、批判性思維、反向思考,讓自己識別、跳現原有的思維模式,形成新的更高的思維模式從而進而降維打擊。
3.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前提條件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人在沒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根基下,就會隨波逐流,附和跟風。
4.知行合一: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
學歷、深度、知識、思想在沒有實踐的情況下,它都是相對虛幻的。所謂的實踐就是真刀真槍在這個世界任何領域你都能活得好,活得明白。
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就去做,不是簡單的複製貼上。而是把學到的知識,生活中的經驗、規律,融入自己的身體中,讓它成為能夠產生本能條件反射的能量,當你做的時候自然而然去遵循它,實踐它,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最佳化,再實踐。
知的極致就是行,行到極致自然知。
05 我們應該怎麼教孩子呢?
你的品德修養會直接影響下一代,孩子的行為都是父母的折射。具體到孩子身上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家庭教育:教之以愛,育之以禮。
我們不應該把開發孩子的智商放在第一位,而是應該把情商放在第一位。
所謂的情商就是:愛自己,愛他人,愛萬物,就是給他的言行舉止做規範。規矩的形成就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孩子的習慣是你幫他建立,而不是替他做。
慢慢地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是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要想到,自己具備這個意識。然後沒做好怎麼彌補?彌補過程中怎樣和別人相處,互相幫助,最後學會感恩大家。
2.自主學習能力:在他擅長的一件事上,提供方法,幫他獲得成就感。
我們再給他換個賽道,轉移到學習生活上來。以共通的方法、規律,推導,說服孩子這兩件事本質上是一樣的,並給於他解決方法,在成功實踐中形成良性迴圈,才能把孩子的自信心建起來,從而激發孩子願意學習的慾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總結、覆盤的能力:給孩子制定學習、生活上的小目標,小計劃,培養孩子的總結,思考,覆盤能力。
早上 佈局(1)做什麼?(2)為什麼?(3)如何做?(4)遇到問題怎麼辦?
晚上 覆盤(1)今天的計劃是什麼?目標完成怎麼樣?(2)今天做了什麼?哪裡好?哪裡不好?哪裡還可以做的更好?(3)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怎麼解決?(4)有哪些想法和收穫?
4.培養好的習慣:法國著名思想家查德鳩說:“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四個習慣”。
(1)準時。使孩子長大後不虛度光陰。(2)正確。防止孩子成年後錯誤百出。(3)恆心。從小培養不讓他丟三落四,撿芝麻丟西瓜的習慣,否則長大後事情永遠做不好。(4)迅速。培養他不會錯失良機,白白浪費眼前的機會。
5.學會和孩子相互溝通理解:
(1)注重飯桌文化,培養集體意識。
(2)教育孩子過程中,要有進有退,說話算數,注意方法。
(3)和孩子講話,特別是初中以後的孩子,話要少,點到為止。
(4)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家長要學會示弱,而不是施壓。
(5)減少電子產品,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孩子在12歲以前,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不具備辨別能力,被抖音、快手等新媒體裡光怪陸離的觀點和不正之風主影響,極易毀掉根基。
選擇大於努力 態度大於能力
我們的一生,只不過是習慣的總和。
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不斷地重複中,轉化為生活的方式和人生態度。
在你干涉孩子之前,先假設自己會不會成為孩子的禍害,再來看要不要干涉孩子自己的選擇。
我們應該:從小發現孩子的興趣、優點、天性,著重培養,讓他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內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為他人創造價值的同時,自身便有了價值!
徒手
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