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冬三月”的養生方法,這段話來源於《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是這樣寫的:“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指的是立冬以後的三個月,“閉藏”指的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這裡的“水冰地坼”,“坼”指的是裂開的意思,“使氣亟奪”,“亟”就是急切的意思。“春為痿厥”,“痿厥”指的是手足軟弱無力而逆冷。什麼叫逆冷呢?從指尖往肘部和肩膀這地方發冷,叫手足逆冷。
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是冬季的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這裡指的是農曆。這三個月指的是冬季,是萬物生命現象潛藏的季節。自然界中的陽氣深藏,陰寒之氣旺盛,表現出風寒凜冽,水結冰、地凍裂的這種景象。為了適應這個環境,人們也要減少活動,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活動應該與天地自然的活動是相應的,大自然這個狀態人也應該與它相應。所以,與環境相應而言,人應該減少戶外活動,叫做“無擾乎陽”,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早臥晚起”就是早早休息,晚點起床。“必待日光”,必須要等到太陽昇起的時候再起床,這樣才能避免寒氣的侵襲。“使志若伏若匿”,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緒平靜,“伏”就是安撫下來,“匿”就是藏,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緒平靜下來,好像有所收穫,而不肯洩露私密的事情,不肯洩露機密那樣,這種心態才能“養藏”。冬季是生、長、化、收、藏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養藏”。讓心情保持平靜,外表不露聲色,這個時候還應當要注意保暖和躲避寒氣,不要讓面板輕易的開洩而出汗,以免陽氣散失。上面這些就是適應冬季“藏”這個節氣的特點的養生方法,如果違背了這個方法,就會傷害到腎臟,到了春天就會發生“痿病”和“厥病”。
“痿病”和“厥病”就是手足軟弱無力而逆冷這種情況。因為冬季是春天的基礎,“冬藏”好了之後,春天才能生髮。如果冬天沒有很好的藏精、藏陽氣,就相當於植物沒有根一樣。到了春天應該發芽,應該生長的時候卻生長不起來了,就會發生“痿病”和“厥病”的這種病症。
《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整體始終貫穿著一個原則,就是上一個節氣沒養好,下一個節氣就會受損傷。比如,秋天的時候要是“收”養不好,到了冬天就會變成“飧洩”,就會變成腹瀉,完谷不化。
冬天沒有養好“藏”,到了春天生髮不起來,人手腳就容易涼,就容易沒勁,變成手足軟弱無力。這都滲透一個道理,就是說上一個節氣恰恰就是下一個節氣的根基。所以,生、長、化、收、藏的迴圈,每一個環節都是下一個節氣的開始和基礎。根據《黃帝內經》裡邊講了這個原則,我們就知道,冬天應該閉藏,什麼叫做閉藏?就是兩點。第一,要讓精神保持平靜,叫做“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就是讓心情平復,就好像藏著什麼東西似的,好像自己有一個私密的事情,不告訴別人似的,保持這種安靜,保持這種收藏的狀態,這是精神。第二,身體叫做“無擾乎陽,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不要擾動陽氣,不要大汗淋漓,不要讓面板開洩出很多汗,要“去寒就溫”,就是要到溫暖的環境中,不要太寒,太寒傷身體經脈。我們都知道五行當中“水克火”,火對應的臟器是心臟,水對應的節氣是冬天,冬天的時候,心臟最容易受傷。所以,我們看到,尤其是北方到了冬天的時候,心臟病發作的頻率就會上升,腦血管病變也會上升。這個時候從中醫眼光看來,這都是“心”這個臟器出了問題,這都是陽氣受損所致。
對應到現在我們也發現,到了冬天的時候很多人的心臟出問題,就會出現心悸、心慌。心臟心前區包括它的反射區,後背還有胳膊這些地方就會疼痛。一遇到寒冷的天氣,或者說一遇到陰天、下雪、大風,這種天氣變化的時候,身上的臟器首先有了反應,就像天氣預報一樣。第二天就要降溫了,自己的心臟這個部位先有反應。這就是心中的陽氣不足,中醫叫做心陽不足,心陽虛。在臨床上通常都是用桂枝、乾薑、白朮、甘草,有的時候用上一些丹參,等等這些藥,來進行調理,就會達到很好的效果。這都是養生的方法。
《黃帝內經》裡面我們看到“四季調神”,這裡邊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其實是跟人體的疾病,還有人體的氣是相通的。中醫最重要調的就是氣,調的是人體的這種氣機,身體得病也是因為氣機紊亂或者失衡。
綜合起來,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和冬三月,這種調整身體的方法,實際上在闡述一個人一年四季身體氣機生、長、化、收、藏的一個迴圈過程。也就是說,《黃帝內經》始終貫穿著一個思路,那就是“天人相應”。天地與人,天地就是指的自然,人就指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與天地自然是相應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尤其是在四季的時候,不同的節氣身體的變化不同,所以,我們就要順應這種四季節氣的變化來養生。
好了,今天的講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