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也發現了,最近的蔬菜漲價了。漲了多少?咱們拿其中的菠菜價格來舉例。今年3月28號,一則邯鄲市農民“1300斤菠菜僅賣15元”的影片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雖然後來邯鄲市永年區市場監管局進行了澄清,但當時菠菜的價格的確便宜,大約是1毛-3毛/斤;而到了10月底,部分城市的菠菜價格竟然漲到了16塊-17塊/斤,一度超過了豬肉價格;半年多時間,菠菜價格漲了50多倍,這漲幅的確有點嚇人;菠菜當然是其中的特例,但其他蔬菜比方說蘿蔔、茄子、白菜心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所以有時候我也在想:為啥蔬菜價格突然就上漲了?影響蔬菜價格上漲背後的原因到底是啥?
前天我在樓下買菜的時候跟菜販閒聊了幾句,沒想到人家把蔬菜漲價背後的原理說的那是明明白白,我聽完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就把我跟他的聊天內容分享給大家,請你一定要認真看完篇文章,並建議你轉發收藏。
這裡先簡單說一下菜販的身份背景:他以前在國內最大的生鮮超市永輝做採購,現在自己賣菜、爸媽種菜,算是標準的資深業內人士。
以下就是我給跟他的聊天內容。
“最近菜價咋這麼貴,是不是有人囤菜抬價啊?”我開玩笑地說。
“大哥,抬什麼價啊,別聽網上亂七八糟的瞎說,說什麼“資本炒菜”,一點生活常識都沒有。大蒜、土豆確實有人囤,因為這玩意不容易壞,能壓貨。綠葉菜怎麼囤?隔夜就蔫了,蔫了以後賣給養豬場嗎?”菜販嘲諷的說道。
“那為啥今年蔬菜價格這麼反常?”我繼續問道。
“為什麼?雨水多鬧的唄!連著幾周連陰雨,我好幾個供貨商的大棚菜,菜根兒全都被水泡爛了,好不容易有點菜,因為下雨也運不出來。物以稀為貴,價格自然就高了嘛。”菜販說道。
“就這麼簡單?我咋老感覺菜價忽高忽低,不可能全是天氣的原因吧?”我有點不甘心的問到,總覺得他剛剛說的答案有點過於簡單。
“大哥,你要這麼說,這事兒就得好好嘮嘮了:菜價短期看天氣狀況,中期看交易成本,長期看進出口。”小販說道。
聽他講完,我一下子就來了興致,沒想到菜價還有這麼多道道,就說:“這麼複雜?”
“那你是把賣菜這事兒想簡單了,溫家寶總理不是說過嘛: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很大的問題。更何況對於咱普通老百姓來說,天大地大,吃飯最大,累死累活,不就為了口吃的嗎?13億人吃飯的問題能不復雜嗎?”菜販說道。
“行了,別上綱上線了。就說說賣菜的事兒,短期看天氣,你剛才說了,中期看交易成本是啥意思?”我問到。
“大哥,你知道我之前在永輝幹採購,最佩服我們老闆什麼不?”商販略帶尊敬的說道。
“啥呀?”我問。
“會壓價。我當時在永輝,它已經是全國最大的生鮮超市,算是我們這行的老大哥了。靠什麼?靠的就是價格。我給你說個例子,記得2003年前後,福建的大白菜從產地拿貨0.22元/公斤,到第一層批發商0.36元/公斤,最後到市內採購點就變成了0.45元/公斤,而永輝呢只賣0.26元/公斤。就這,我們還有錢賺。”小販說道。
“你們拿貨咋這麼便宜?”我好奇地問。
“這說起來就複雜了,我慢慢給你說。大哥,你說為什麼在果農地裡賣三塊錢的蘋果,到了超市就要十塊八塊?”小販問到。
“中間商賺差價唄,這還用說?”我下意識的說道。
“哥,你只說對了一半。一個原因是你說的中間商賺差價,另一個是運輸和儲存太麻煩。
咱們先說中間商賺差錢。
菜價從菜農手上出去以後翻了幾倍,確實是中間商層層加價。一般菜從地裡到菜市場,會經過一道販子、二道販子,有些甚至還會有三四道中間商。
我當時在永輝幹採購,就是繞過幾道商販,直接從源頭採購。為了保證最低價,那也是下了大工夫,跟漁民出過海、跟菜農睡過大棚、跟果農扛過大包。當時沒有手機支付,經常隨身裝著現金,看好貨立馬付款。就為了買點便宜貨。
一般公司沒有永輝的規模,不可能搞採購團隊,都是透過菜販進貨,價格當然更高一些。”小販解釋道。
“菜農不能直接把菜賣給菜市場嗎?”我繼續問到。
“沒法弄啊,哥。山東濟陽縣底下有個曲提鎮,光這一個鎮差不多有三萬多個大棚,一年能長13億斤黃瓜。這麼大的量山東省吃得下嗎?必須透過菜販分銷到全國。
其實,有菜販分銷是好事情:賣的快才敢種的多,種的越多成本越小,價格也就越低,賣的就會更好。所以,你想搞集中種植多賺錢,就必須有中間商幫忙賣貨。”小販繼續解釋道。
“二道販子賺點錢沒問題,可為啥加價那麼多呢?”我問到。
“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原因:儲存和運輸,蔬菜、水果這類東西,太嬌貴了,儲存和運輸都是麻煩事。
比如香蕉放在12℃以下容易發黑腐爛,荔枝在0℃容易變味,番茄、黃瓜需要10℃儲存,白菜、蘋果又要在0℃。
溫度保證了,還有保證溼度:一般果菜類是90%~95%,根莖類是70%~80%。
還有長途運輸、分倉管理等環節,每增加一個品類和環節,成本都是幾何級的增加。
有的時候,菜價保不住運費,菜農就直接把菜用旋耕機打碎在地裡當肥料。有些菜能儲存,比如土豆、大蒜,價格低的時候,菜販抄底放冷庫囤起來,等價格高了再出手,才能勉強賺點錢。當然,也不排除有人故意投機倒把啊。”小販解釋道。
菜販這麼一說,我一下子理解了為啥美國的農民要把牛奶倒掉,說白了,大家都是市場經濟,不讓中間商賺差價,誰幫你賣菜?沒人幫忙賣,菜農也不敢多種,菜少了,菜價只會更高,所以還得有中間商。
而中間商要賺到差價,就必須加上運輸、儲存、採購價等一些列的交易成本,如果發價沒有進價高,這單生意就沒法幹。
聽到這裡,我基本就明白了菜價貴的原因,其實就是供需關係和交易成本,種的多了,菜就不值錢,少了就貴,這段時間菠菜漲價,就是因為下雨搞得菜少了。
另外,還得算交易成本,殺人的生意有人幹,賠本的買賣沒人做。菜從地裡到老百姓手上,中間經過了好幾道人,這些人都得有錢賺,如果賺不到錢,菜就會爛在地裡漚肥,或者是抄底囤起來,等價格好的時候再賣。
總之,菜價不可能等於菜農的“出廠價”,必須加上儲存、運輸和菜販的運營成本,菜價本身可能只要幾毛錢,但這些加起來,肯定遠超菜價。
想通了菜價的經濟原理,我對眼前這個菜販豎起大拇指,但還有一個疑問:“為啥長期還要看進出口呢,我們國家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還需要靠外國糧食吃飯嗎?”我疑惑地問到。
“話不能這麼說,我們雖然是農業大國,但糧食、蔬菜說到底也是商品,國外進口的又便宜又好,為什麼不買進口的?比方說,澳洲的龍蝦就是比國內的又好又便宜;比方說,美國的豬肉就是便宜,去年四月美國進口豬肉4.35元/斤,今年稍微貴一點,但價格也就7.5元/斤。我們超市賣多少錢?最便宜的時候也要把八九塊。還有大豆、棉花、小麥等一些農產品,國外進口有時候也會比國內便宜。”小販解釋說。
“沒想到,進口的價格這麼便宜,我還以為進口食品加過關稅以後,會比國內貴很多呢。所以,大家吃的都是國內貨。”我說。
“沒有,不光國家進口,很多商家也會買進口貨。比如西安回民街的牛羊肉泡饃很出名,他們就會有專門的回民商會從國外進口牛羊肉。我們在飯店吃的酸菜魚,很多都是巴沙魚做的,這種魚沒有刺、口感好。巴沙魚基本靠越南進口,東南沿海有個別的小作坊也在養,但是價格太高,沒有越南的划算。”小販繼續解釋。
“你這麼一說,確實讓我有些意外。”我說道。
“哥,為什麼我說長期看進出口,其實這是由我們國家農業產業結構決定的,前幾天,我跟以前的同事聊天,他們說了一組資料,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的果蔬耕地面積佔比翻了好幾倍,產量翻了幾十倍。換句話說,以前種玉米、小麥的農民改種菜了。
這說明什麼?國家有意調整農業結構,少種像大豆、玉米這樣的低附加值農業,不夠的進口補充;多集中種植高附加值農業,全國現在有名的幾個蔬菜基地,以前都是種地的,現在全搞集中種植。比如章丘大蔥、金鄉大蒜、玉田白菜、曹縣蘆筍等等。
國家調整的目的是什麼?讓農民多賺錢唄。拿我家來說,以前我爸媽兩個人在家裡種10畝地,一年累死累活賺不到5000塊。現在改種大棚蔬菜一畝賺5000多。你說,種那個划算?
所以啊,長期還得看國家,進出口只是一個指標,背後是國家對民生經濟的宏觀調控,絕不是幾個菜販囤點貨就能影響到的。”小販說道。
“那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蔬菜價格,短期看區域小環境,氣候越差,價格越高;中期看行業整體的交易成本,交易越發達,菜價越便宜;長期看國家的產業宏觀調控,總的來說價格還是比較穩定的,畢竟國家不會讓菜價波動太大,影響老百姓生活。”我說道。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吧,說一千道一萬,菜多了就便宜,少了就貴了,全國蔬菜的供需關係,不是幾個菜販子能影響的,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也別瞎操心,還是多琢磨琢磨怎麼多賺錢吧。”小販說。
聽他說到這兒了,我就順勢問他:“你這一家店一年大概能掙多少錢?”
小販說:“這家店的面積不大,一年的淨利潤也就五六十萬。”
“但這樣的店,我還有十幾家。”小販又補了一句。
嗨,沒想到貌不驚人的小販不僅是個經濟學高手,還是個賺錢高手啊,果然高手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