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
當天晚上,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承辦了新中國建國以後的第一次國宴。
參加宴會的來賓共有600多位,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飯店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這次宴會後來被稱為“開國第一宴”。
既然是宴會,“吃的是什麼菜?”、“喝的是什麼酒?”,這些理應是一般人都會關心的問題。
不過,據當年有幸出席“開國第一宴”的一位劉姓民主人士說,晚宴過後,他居然記不清楚那天喝的是什麼酒,吃的是哪幾道菜了。
有朋友表示不解:“你平時號稱‘過目不忘’,怎麼可能那麼健忘呢?”
還有朋友問:“你那天晚上究竟忙什麼了?”
劉先生回答道:“我光顧著看人了。”
劉先生說的都是實情。
從踏進北京飯店那一刻開始,劉先生的眼睛就一直沒有“閒著”。
前來參加宴會的來賓裡有中共中央領導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階將領,有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
還有一些國民黨軍隊的起義將領、少數民族代表、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指戰員代表。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幾乎個個都是各行各業的“翹楚”,許多代表的名字響徹華夏,卻第一次在這麼盛大的場合集中露面。
劉先生說,在此之前,他只見過宣傳畫上的毛主席,也沒有見過朱總司令、周總理等黨和國家軍隊的領導人。
宴會大廳裡還有許多隻聞其名,卻從未謀面的知名人士、戰鬥英雄等著名人物。
因此,在整個晚宴過程中,劉先生幾乎只幹了一件事情-看人,然後跟自己記得住的名字“對號入座”。
比如,他一眼就認出了毛主席,又把周恩來總理英俊、瀟灑的形象與曾經見過的一張照片對上了號,因而認出了周恩來總理。
我敢相信,那天晚上類似劉先生這種情況的人不在少數。
他們心情激動,他們的注意力完全不在“吃、喝”之上,根本不在意吃什麼、喝什麼。
儘管如此,為了辦好這“開國第一宴”,中央有關部門還是精心準備,用心操持,可謂用足了心思。
新中國剛成立,國家經濟狀況還非常差,儘管如此,黨中央還是決定拿出最大的誠意款待各位來賓。
中國有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共“八大菜系”,還有數不清的特色菜、家鄉菜、私房菜。
“開國第一宴”執行什麼樣的費用標準?採用什麼菜系?
經過多方面考慮,剛剛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拍板決定-宴會採用淮揚菜。
周總理出生於江蘇淮安,對淮揚菜自然非常瞭解,平素也愛吃淮揚菜,尤其是“紅燒獅子頭”。
不過,周總理選擇“開國第一宴”採用淮揚菜並非因為個人喜好。
考慮到出席宴會的賓客來自五湖四海,鮮辣酸甜各有所好。
周恩來總理覺得,唯有淮揚菜能夠做到各種口味的“適中”和“兼顧”。
之所以選擇淮揚菜,周恩來總理還有一個沒有說出口的原因-淮揚菜經濟、實惠,細緻精美,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格調。
淮揚菜講究“頂尖烹藝、本味本色、妙契眾口”,追求“和、精、清、新”;
淮揚菜選料嚴謹,食材追求新鮮、契合時令,卻很少使用價格昂貴的食材。
總而言之,淮揚菜用料經濟省錢,但是,透過廚師因材施藝,加之精細的製作,一樣能做出風格雅麗、清鮮平和、美味可口的佳餚。
領受“開國第一宴”任務的是北京最大、最好的飯店-北京飯店。
可是,北京飯店之前只做西餐,飯店沒有擅長做淮揚菜的大廚。
於是,北京有名的淮揚飯莊-玉華臺的朱殿榮等九位淮揚菜大師應邀來到北京飯店,由他們“領銜”掌勺“開國第一宴”。
幾位淮揚菜大師各有絕活,“開國第一宴”成為了大師們展才藝、亮絕活的“擂臺”。
“開國第一宴”吃什麼菜?
大師們七嘴八舌、紛紛報出了各自的拿手好菜。
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核定,“開國第一宴”選單很快就確定了下來。
頭道菜:乳香燕紫菜;
點心(四個):菜肉燒賣、幹炸春捲、豆沙包子、千層油糕;
冷盤(八個):
酥烤鯽魚、油淋仔雞、熗黃瓜條、水晶餚肉、蝦籽冬筍、拆骨鵝掌、香麻海蜇、腐乳醉蝦;
熱菜(八道):
紅燒魚翅、鮑魚四寶、紅扒秋鴨、紅燒獅子頭、紅燒鯉魚、幹燜大蝦、鮮蘑菜心、清燉土雞。
細心的人發現,在八道熱菜中,有四道菜的菜名都帶了一個“紅”字。
由此,人們聯想到了“紅色中國”、“紅色政權”、“紅色江山”以及鮮豔的紅旗。
熟悉周恩來總理的朋友還注意到,這些熱菜裡有一道周總理平生最愛吃的菜-“紅燒獅子頭”。
許多北方朋友也許沒有吃過“紅燒獅子頭”,甚至會因為菜名而拒絕享用這道菜。
事實上,製作“紅燒獅子頭”使用的主要食材不是“獅子頭”,而是普普通通的豬肉。
製作這道菜餚時,廚師要選用肥瘦相間的新鮮豬肉,再配以荸薺、冬筍、香菇等材料。
將這些食材剁碎後,再加入料酒、姜、蔥,再經充分攪拌,然後做成肉丸子。
接下來,廚師要將肉丸子先炸後煮,直至肉丸子松、軟、滑、彈,這樣才算大功告成。
出鍋後的肉丸子香味撲鼻,肉粒醇香、汁液鮮美,光聞起來就會喚醒食客的味蕾。
這道菜之所以被命名為“獅子頭”,是因為一個年代久遠的傳說。
話說隋煬帝當年沿大運河南下,在揚州城,楊廣對揚州城裡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十分喜歡。
班師回朝後,楊廣吩咐御廚以上述四景為題製作四道菜餚。
在揚州名廚指點下,御廚費盡心思,終於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這四道菜。
楊廣對這四道菜讚不絕口,於是,他在賜宴群臣時也點了這四道菜,淮揚菜餚從此出了名。
到了唐代,郇國公宴請貴客時也讓府中的大廚做了這四道揚州名菜。
當“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賓客們都被這道菜驚豔到了。
眼前的“葵花心”竟是數顆肉丸子拼合而成的,巨大的丸子周身佈滿一粒粒小肉粒,有如“雄獅之頭”。
賓客們獻媚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
聽聞此言,郇國公喜不自禁,指著那“葵花斬肉”道:“為紀念今日之盛會,這道菜何不改名叫‘獅子頭’。”
眾人自然拍手稱快。
從此,揚州菜的菜譜中就有了“獅子頭”這道名菜。
“獅子頭”或紅燒,或清蒸,丸子酥軟可口、汁液濃稠鮮美,廣受食客們的追捧。
接下來的問題是-“開國第一宴”的賓客們喝的是什麼酒?
據悉,“開國第一宴”對宴會使用的酒水有三個要求:“必須是中國名酒”,“可足量供應”,“運輸便利”。
關於“開國第一宴”用的是什麼酒,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幾種說法。
有人說,“開國第一宴”,賓客們喝的都是“茅臺酒”。
持這種觀點的人應該多受廠方宣傳廣告的影響。
多年來,茅臺酒廠一直宣稱:
“開國大典前夜,‘茅臺酒’就進了中南海,共和國的開國元勳們以此互為祝賀。”
“‘開國第一宴’主酒為茅臺。”
“國運興,國酒興,當年為紅軍療傷洗塵的茅臺酒終於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喜酒’。”
然而,這種說法顯然經不起認真推敲。
“開國第一宴”辦了60多桌,需要準備大量的酒水。
當時,“茅臺酒”只在川、黔等少量城市銷售,直至1950年國慶節時,偌大的北京城還沒有一戶商家出售“茅臺酒”(上述資訊摘自《百年茅臺》系列宣傳片解說詞)。
由此,宴會主辦單位沒法在北京市面上買到如此多的“茅臺酒”。
另外,舉辦“開國第一宴”時,人民解放軍還沒有解放貴州遵義,宴會主辦單位不可能直接向廠方購買“茅臺酒”。
因此,“開國第一宴”大量使用“茅臺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也有人說,在“開國第一宴”上,賓客們喝的都是由石家莊公營釀酒廠生產的“紅星二鍋頭”。
這個說法也不靠譜。
因為“紅星二鍋頭”當時還算不上中國名酒,當時,石家莊公營釀酒廠剛剛成立不到兩年,紅星商標也才正式註冊。
也就是說,“紅星二鍋頭”首先就不滿足“開國第一宴”對宴會用酒的第一個條件-“必須是中國名酒”。
所以,開國第一宴的宴會酒不可能都是“茅臺酒”,也不可能是“紅星二鍋頭”。
翻閱一下歷史資料,當時完全滿足“三個條件”的白酒只有山西生產的“汾酒”。
首先,“山西汾酒”與“茅臺酒”一樣,都屬於聞名遐邇的“十大名酒”;
其次,山西杏花村汾酒廠早已成立,這個酒廠有足夠的生產能力,滿足“開國第一宴”用酒毫無壓力;
第三,山西距離北京路途不遠,交通條件相對較好;
更重要的是,從山西至北京沿途都是已經獲得解放的區域,運輸物資也比較安全方便。
原北京飯店一位副總經理和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負責人也都在回憶文章裡談到了此事。
他們在文章裡清清楚楚地寫道: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杏花村汾酒廠將五百餘斤“汾酒”運到北京,用於“開國第一宴”。
另外,據參加宴會的老同志回憶,他們在“開國第一宴”好像還喝過“竹葉青酒”和“紹興黃酒”。
對照“中國名酒”、“可足量供應”、“運輸便利”這三個要求,“竹葉青酒”和“紹興黃酒”也都符合條件。
由此推斷,“開國第一宴”使用的酒水可能以“山西汾酒”為主,配以“竹葉青酒”、“紹興黃酒”,再加上少量的“茅臺酒”。
說完“開國第一宴”上的菜餚和美酒,再來說一說宴會上感人的一幕。
在“開國第一宴”上,有數位穿著打扮與眾不同的客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們都是年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參加宴會時,他們的穿著與其他解放軍指戰員完全不一樣。
幾個小時前,他們駕駛著戰鷹,剛剛執行了一次非同尋常的飛行任務。
因為飛機數量少,因此,在接受毛主席檢閱的時候,他們連續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駕機飛行了數個來回;
因為同時肩負受閱和保衛開國大典雙重任務,他們駕駛的飛機上都掛載了實彈;
為了確保開國大典安全、順利進行,他們做好了隨時迎擊來犯之敵的一切準備。
在飛上藍天前,他們都給自己的家人留下了最後的“訣別書”……
他們當中有最早駕機起義的劉善本同志,還有為人民空軍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邢海帆等同志。
他們剛下飛機,還沒有來得及換下戰袍,就接到了朱德總司令的電話。
朱德總司令邀請他們立即趕往北京飯店,參加在那裡舉辦的“開國第一宴”。
因此,他們穿著飛行服就來到了北京飯店。
在宴會上,朱德總司令興奮地舉起酒杯,挨個向飛行員們祝酒,祝賀他們圓滿完成了一次舉世罕見的任務。
朱德總司令高興地說:“同志們,今天是歷史性的一頁。我過去是一個兵種的總司令,現在不同了!”
“從今天開始,我是陸、海、空三軍的總司令了!”
宴會在毛主席等領導人與各界代表的歡聲笑語中達到了高潮。
晚宴結束前,周恩來總理來到後廚,與朱殿榮等九位淮揚菜大師分別握手、道謝,並對他們出色的廚藝大加誇讚。
離開北京飯店時,朱殿榮等九位淮揚菜大師領到了100多斤小米,這是北京飯店給予他們的物質獎勵。
“開國第一宴”後,周恩來總理為“國宴”定下了一條規矩:
“開國第一宴”僅此一例,以後的國宴標準為“四菜一湯”。
此後半個世紀,如無例外,“國宴”基本都維持了周恩來總理規定的這個標準。
1984年11月,根據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對“國宴”標準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
由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委員長、總理、軍委主席、政協主席舉辦的宴會,每位賓客的餐費標準控制在50至60元之內。
不久之後,外交部再次補充規定:
宴請來訪外賓的次數不宜過多,宴請外賓的標準為:
中餐-四菜一湯,西餐-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
同時規定,“國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可根據客人的習慣,使用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