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蚯蚓腿”不以為然,認為除了不好看,並沒有多大的害處。殊不知,下肢靜脈持續曲張會引發嚴重後果。62歲的黃阿姨就深受其害,“蚯蚓腿”40年演變成“老爛腿”。近日,她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介入射頻消融和區域性硬化劑注射術,下肢瘙癢、潰瘍的情況才逐漸改善了。
黃阿姨在四十年前就發現右下肢靜脈曲張,凸出的血管好像一條條蚯蚓盤踞在小腿部位,長時間站立會有酸脹感。她覺得不影響行走,能幹農活,就沒放在心上。直到近幾年感覺右腿越來越沉,走路沒有什麼力氣,尤其今年以來腿部奇癢無比,擦了藥膏沒有效果,她忍不住就用手抓撓,甚至把面板都抓爛了。
黃阿姨找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求助。經檢查發現,她的右腿潰瘍面有兩釐米左右,流膿出血,走起路一瘸一拐。
王海洋教授表示,根據嚴重程度,靜脈曲張可以分為六個等級,這位患者已經發展到最嚴重的程度,“這是非常明顯的血管問題,靜脈迴流障礙導致血液中代謝的廢物淤積在下肢,產生瘙癢疼痛的感覺,如果不解決這個源頭的問題,潰瘍是難以癒合的。”
黃阿姨聽從專家建議,辦理入院接受進一步的診療。B超檢查顯示她的大隱靜脈直徑超過8mm,一般認為5mm以上就有手術指徵。王海洋教授團隊為她制定了個體化的微創介入治療方案,術中,在B超引導下找到大隱靜脈,從大腿內部進行穿刺,將射頻導管伸入進去,利用高溫射頻將大隱靜脈血管迅速閉合。
由於黃阿姨的小腿部位也已出現明顯的靜脈曲張問題,醫生集合“點式剝脫術”和“區域性硬化劑注射術”,一次性為她解決了潛在的問題。手術沒有明顯切口,術後即可下地行走,第二天她便出院回家了。
王海洋教授提醒,靜脈曲張早發現早治療,可以少受罪。發現下肢酸脹、乏力,淺靜脈迂曲成團,建議及早到血管外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合理穿戴彈力襪等。
【記者】 江玲
【通訊員】 韓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