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與後:意為作書前即應考慮通篇的章法。“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作書前先考慮章法。唐代書法家徐王壽說:“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筆者剛學書法時,不懂章法,任筆縱橫,心中無數,結果寫成的字幅,不是前松後緊,就是前緊後松。後來採取先寫小樣數次,琢磨思考字的大小、筆畫粗細、全篇分幾行、每行大體上寫多少字、天地如何留白、落款和印章如何安排,然後才在大幅宣紙上書寫,這樣在章法上就可以避免出大的毛病。
二、行與列:直排叫“行”,橫排叫“列”。草書是生動活潑、變化多端的書體,要求章法上有行無列,即豎看成行,橫看無列。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形容懷素狂草的詩句那樣:“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
三、疏與密:草書滿紙雲煙,如夏雲多奇峰。章法上應富於變化,有疏有密。清代書法家鄧石如說得好:“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當然,這是形象誇張的說法,疏與密也應有變。
四、黑與白:有墨處是黑,無墨處是空白。黑與白的關係,也是實與虛的關係。鄧石如強調“知白當黑,奇趣乃出”。現代草書大家林散之在《自序》中說:“古人重實處,猶重虛處;重黑處,猶重白處。”他從老師黃賓虹學到好經驗,善於處理草書中黑與白的關係,並寫出以下詩句:“守黑方知白可貴,能繁始悟簡之真。”記得在一次書畫大展中,我看到一幅草書,寫得密密麻麻,全篇擠得滿滿的,很少空隙,使人看了透不過氣來,這就是黑與白的關係處理失當了。
五、動與靜:流動、跳動、飛動,草書從章法上看,動感極強。“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這是杜甫稱讚張旭狂草的動感。“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這是我們在欣賞懷素《自敘帖》是的動感。在觀摩書法大展中,好的草書作品,往往使人感到它不是靜止的平面,而是飛動的立體。有如大江東去,驚濤駭浪,排山倒海,勢不可當;又如千軍萬馬,馳騁疆場,衝鋒陷陣,揮舞刀槍。這種動感來之於作者善於構思章法,做到正偏和諧、上下貫通、左右交錯、前後呼應、大小搭配、長短相濟,組成了一個有機聯絡的整體。
六、美與醜:中國書法是舉世無雙的絕妙藝術,欣賞書法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宋代文學家蘇軾有“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可以化用一下來形容書法:“從來佳書似佳人。”于右任整理標準草書時提出的四個原則之一就是“美麗”。一幅好的草書作品,令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從章法上看很美。欣賞書法猶如賞花。花有盛開、半開、未開,有向上、向下、向左、向右,這正如書法中字有大有小、筆畫有粗有細、墨色有濃有淡,令人看後有和諧的美感。如果章法處理失當,那就顯得醜陋了。
軟頭筆抄經書法筆純狼毫
¥23.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