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危機?
哈哈哈,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讓我們用這樣一個故事來開始今天的話題。
李四家原本是養雞的。
去年,鬧起了豬瘟,豬圈裡的豬大批大批地死。
恰巧,這又到了過年該裝香腸、做臘肉的時候,豬肉一下子成了緊俏貨,漲上了天價。
李四見此,有點動心了,想買豬仔來養,但又不是很敢。
又過了三個月,豬肉越來越貴,生豬也越來越貴,李四更不敢買了,他覺得現在價格太高了,之後一定會跌下來。
沒想到,豬肉價格仍然一路走高,三個月後,甚至漲上了史無前例的新高。
這下,李四再也不懷疑“豬瘟”的威力了,用自己的養雞場抵押,管銀行借了一大筆錢,花大價錢買了一批小豬來養。
半年後,小豬長大該出欄了,豬肉又漲了很多,還清貸款之後,李四還掙了一大筆錢!
然後借了更多錢,買了更多的仔豬來養,他憧憬著半年之後的“大豐收”,這次掙了錢,他準備換一輛大豪車、大房子!
然而這次,他的好運氣結束了。
豬肉暴漲了一年,有太多人陸陸續續進來養豬,這一批出欄的豬特別特別多,豬肉價格一路走低。李四捨不得賣豬了,他準備再養個三個月,等豬價起來了再賣。
沒想到,豬的出欄量一個月比一個月大,豬肉的價格越來越低。
三個月後,價格甚至又降低了50%。
李四不得不忍痛賣豬,賠了個血本無歸。因為還不上貸款,養雞場也被銀行收走了……
雖然故事有創作和虛構的成分,但這就是經濟危機的本質——資源錯配。
比如剛剛說的豬肉,李四這樣的人貸款養豬,那麼相應地,上游的豬飼料、潲水、用來建豬舍的農村的地皮、收購豬糞這些上下游行業,也就會跟著繁榮起來。
豬飼料繁榮了,那麼豬飼料的原料,什麼豆粕一類的,也會跟著繁榮起來。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然而,這種資源是錯配的,繁榮是虛假的。
因為人根本吃不了那麼多豬。
太多資源湧入,養的豬根本吃不完。
一些商家養豬的錢是貸款,他的資金鍊很緊張,禁不起折騰,一旦急於脫手就會降價。
於是豬肉暴跌,參與者認虧退出,接著上下游受到波及也暴跌,養豬這個行業就進入“經濟危機”……
養豬如此,整個人類工業也是如此。
人類的工業體系非常複雜,它把煤炭、礦石這樣的工業原材料,變成我們的手機、電腦、汽車;把農田裡的玉米、大豆、小麥,變成商店裡的餅乾、麵包、汽水......
每條鏈路上,都有無數的人在參與買賣。
有的東西,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供不應求,價格一下子漲上去了。於是大量的人看紅了眼,一頭扎進去。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本金進去的,他們是從銀行借錢,然後殺進去的。他們殺進去之後,就會把上下游也買貴,讓“繁榮”擴大。
1920年繁榮的美國
比如說,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就是社會的總生產遠遠超過了總消費。
剛開始的時候,經濟非常繁榮,所有領域都有超額的回報。所有人都非常有信心,他們大著膽子向銀行借款,或者消費,或者投資。消費的人提前享受著物質生活,投資的人看著自己的賬面回報節節高升。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有美好的未來。
但是,這個繁榮本身就是貸款造就的。
1920年代的 上海南京路
以消費為例,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買買買,是因為他們借了錢。他們之所以敢借錢,是因為他們未來的收入預期很好。而他們未來的收入預期之所以很好,是因為其他人在買買買。
與此同時,投資端也在加槓桿。這些個公司,不僅業績在增長,甚至業績增速都在增長,這還不值得投嗎?這些錢,企業又拿來擴大它的生意,擴建、擴招......
所有的東西都在蒸蒸日上,一切都無比美好,直到槓桿加不動了為止。
當貸款率高到人們不願意借錢的時候,一切就崩盤了。
當“供大於求”的現實暴露的時候,一切就崩盤了。
美國大蕭條期間,一夜之間就蒸發了100萬個崗位。2008年30萬億美元一夜之間蒸發,但這只是“經濟危機”的“頭湯”而已。
企業增長預期落空,投資者互相踩踏出局歸還槓桿。個人收入預期下降,進而消費慾望進一步低迷,造成企業增長預期進一步落空,所謂“經濟危機”!
經濟學將市場的所有參與者想象成“理性人”,然而事實是,所有人都相當不理性
資源湧向高景氣度行業,整個經濟在槓桿泡沫上繁榮,又在泡沫破滅後,走向蕭條。
因為慾望而繁榮,因為繁榮而貪婪,因為貪婪而失去理性,因為不理性而更加繁榮,最終,在泡沫破滅後,轟然倒塌~
好了,經濟危機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贊關注喲~
我是愛歷史的Girl,每天和你一起讀有溫度的歷史~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