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鋒,是運筆的一種技法,源自篆籀法。落筆時筆鋒先逆行,然後再轉回行筆。如寫橫畫,欲右先左,即下筆時先把筆鋒逆推向左,然後再行筆向右。這樣的筆畫,顯得方整,便於做到內含筋骨。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反之,則稱“出鋒”“露鋒”。
在當代書法教育,大量楷書的逆入誤導了很多學習者,大家將逆鋒入筆視作圭表。其實大可不必,無論藏露都各有所用。
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唐張懷瓘《六體書論》雲:“隸書者……王獻之遠減於父,鋒芒往往直筆而已,鋒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態者若蛟龍之恣盤遊。”
《蘭亭序》以露鋒為主
露鋒的美妙,在王羲之《蘭亭序》中得到了充分展示,王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於點畫瑕玷也。”(《書論》)因為羲之筆力強勁,入鋒使轉無所顧忌,露鋒更自然。
顏真卿《祭侄稿》露鋒為主
逆鋒起筆的教育理念誤導了很多人,晉唐人寫字多數露鋒。
我們舉例看看:
1、細審《蘭亭序》,罕有真正意義上的逆鋒起筆,少見的逆入,原因主要是呼應、接應前字;
2、再觀擅長篆籀法的顏真卿,作《祭侄稿》也不逆鋒;
3、而“我書意造”的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則更不該以此死法套之;
4、至於旭素狂草則又怎能提害人的逆鋒起筆呢?
蘇軾《寒食帖》都是露鋒
當然有人一定要用逆鋒起筆解讀古帖,那我們也是沒有辦法的。其慢慢的如履薄冰的“摹”古帖,把活活的書法全部寫死,而硬說是尊重古人原帖,我們也只能扼腕而嘆了。
想當今為何有“書道日衰”的論調,只是書法越來越失去勁健爽捷,多的是枯老霸瘋。古風不存,不是人心不古,而是技法不存。
所以,我們不能迷信逆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