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國遺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城西12公里處,黑河繞城而過,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國內第二大內流河,同時也是河西走廊的母親河。古稱“弱水”是因為河水流經此處,地勢平坦水流緩緩,猶如柔弱女子般熙熙往下游流去,人們稱為“弱水”。匈奴古稱黑奴,“弱水”又是匈奴人生活的地方,後來人們也稱這條河為黑水。
黑水國是古匈奴生息繁衍,生活苟存的地方,因為有水源,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有水源就是能夠生存下去的希望。匈奴先民對於遊牧也感到厭倦,也曾想過有個日出而耕日落而歸的地方生活。遊牧來到黑水河流域後就安定下來。隨著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就形成一個小城,後來修築城牆建成國都,古城修建在黑水河邊也就稱為黑水國,黑水國就是西漢時期西域眾小國當中的小月氏國都。
黑水國分有兩部分,即南城和北城,東西長258米,南北長226米,總面積5.8萬平方米。城牆為土築牆,大多數都是明朝時期修建,年代的久遠還有最後被人們遺棄,城牆所保留下來的也是斷斷續續。城內建築物密集,不過都是殘存的遺址,部分內牆和建築物上還保留有畫壁。城門經過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和自然風化,殘痕累累亦能看出古城的滄桑。
呼哨的風化,連綿起伏的山丘,殘垣斷壁和零零散散的碎石爛磚,對著眼前的一切靜思,彷彿帶你走進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來往於關內外的東西方客商,洪亮的叫賣聲,隱逸的茶樓和威武計程車兵,漫漫歲月黑水國的繁榮歷歷在目,閉眼輝煌睜眼殘破的落差,內心說不出的痛苦和難受。
眼前起舞的飛沙,錯落的殘垣斷壁,歷史上也曾經是一個國都。都城修建護城河,水流繞城,城外汪洋,綠樹連片,地肥水源充沛,黑水國在鼎盛時期生活著10多萬人,整個小月氏的國民都生活在城裡。平平淡淡、安安靜靜地享受著本屬於普通人應有的生活豈不好,偏偏生活在征戰頻繁的年代。
黑水國鼎盛時期卻趕上“犯我漢者,雖遠必誅”的漢武帝時代。全民皆兵的遊牧民族,哪一位國民戰死沙場都不能說為無辜。匈奴本身就是個遊牧民族,安定下來後不會種植農作物,最後還是以遊牧為生。遊牧並不能夠為本民族生存所繼續的物資,要生存下去也只能保持匈奴民族的兇悍又野蠻的本質。
西域是一個很遼闊的地方,地多人少,西域又是一個地多物薄的地方。自身的生產能力根本就無法保證生存下去,匈奴人搶奪和野蠻的本性此時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匈奴人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也只能強搶漢族邊民的生存物資。沒有法律保護的古代社會,拳頭大就能活下去的年代,遭殃的還是善良又手無寸鐵的漢族邊民。
西域蠻族襲擾和侵佔漢族領地已經多年,東西實力集團征戰更是連年不止。西漢初期國庫空虛,國力不濟,西漢王朝也只能不惜聯姻來求和。古匈奴人卻把漢人的忍讓和善良當懦弱,不斷地侵犯漢人利益。漢武帝上位後,年輕氣盛,士氣方剛,聽聞匈奴又來侵犯大漢,大聲令下霍將軍領兵數十萬浩浩蕩蕩衝殺向西域。
此時的匈奴人若能夠投降大漢,或者歸順於大漢,匈奴人還有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生活下去的機會。可能是匈奴人已經摸準了大漢一衝擊後就會退兵,只要迴避一下大漢退回關內後捲土重來,繼續殘害漢族邊民。不過這次匈奴人估計錯了,這次漢武帝派霍將軍來是為了斬草除根的。
霍將軍領兵數十萬,橫掃河西走廊,殺向西域,匈奴人不得不退回漠北老巢。本以為在漠北養精蓄銳,漢軍退回關內後,再蓄養幾日便可捲土重來。沒想到霍將軍繼續領兵北上自殺漠北,匈奴人連漠北都待不下去,只能轉西向多瑙河流域遷徙。匈奴人也在霍將軍的窮追猛打,一路斬殺下消聲滅跡,西域從此再無匈奴人。
話說還真佩服匈奴人幾分,在西域被漢軍打得屁滾尿流,但是到多瑙河流域後把歐洲鬧得個天翻地覆,從此改變了歐洲格局。還有一支匈奴人直殺向波斯灣,把兩河流域的土著民幾乎給殺個精光。匈奴人還在多瑙河流域和波斯灣建立了匈奴人的國家,西域蠻族還真有幾分骨氣。後來跟斯夫人和印歐人雜交,幾乎跟歐洲白種人一模一樣,不過近些年又出現了返祖現象,黃臉皮遊走在布拉格的大街上。返祖是不是真的還不清楚,但是黃種人的基因是改不掉的。
打跑匈奴人後霍將軍在西域建張掖郡,黑水國成為西域的屯兵堡壘,後來又從內地遷移過來很多漢人,黑水國成為西域連線東西方的中轉站。後來的絲綢之路,西天取經,西域商貿中心,使得這個西域小城推向了新的高度。隨後的連年征戰,特別是蒙古鐵騎時期,黑水國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黑水國被摧殘殆盡。
明軍徹底打敗元軍後,派兵前來駐守,恢復漢人領地,重修的黑水國也是煥然一新,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戰爭的戰爭過於頻繁,大自然遭到嚴重破壞,祁連山原本綠樹成蔭,征戰過後一片光溜溜。上游植被遭到破壞後,黑河水量不斷減少,城外原本一片汪洋的湖泊逐漸枯竭。黑河徹底斷流後城內人不斷往外搬遷,清朝中期河水斷流黑水國也就徹底被人們遺棄。
黑水國興也黑河衰也黑河,不過最終影響河水斷流的還是大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破壞,曾經繁榮昌盛的西域商貿中心徹底消失。城門、城牆、茶樓、戲臺、將軍府經過幾百年的風化後留下的只是殘垣斷壁,還有斷斷續續的土牆令人憐惜。黑水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此遊玩的朋友愛惜文物,保護文物從我做起,謝謝拜讀。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