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末至1947年初,在東北大地上,我東北民主聯軍英勇地進行了“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這是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它的勝利,是毛主席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方針的光輝體現,為我軍解放全東北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1946年10月,蔣介石拼湊了八個師約十萬餘人的兵力,向我南滿發起了瘋狂的重點進攻,先後佔領了我安東、通化、輯安等廣大地區。隨即又採取了“先南後北”“南攻北守”的戰略手段,企圖將我軍“驅逐”出南滿,然後移兵北上,集中全力進攻北滿。
東北局根據中央指示,命令南滿部隊極力削弱與滯留敵人。同時派陳雲、肖勁光同志到南滿,加強對南滿的領導,併成立了以陳雲為首的中共遼東分局。同時將遼東軍區和遼寧軍區合併,成立了遼東軍區。為了貫徹黨中央及東北局的指示,1946年12月11日,遼東軍區黨委在七道江召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擴大會議(簡稱七道江會議)。時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林彪確定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滿和北滿部隊緊密配合,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打擊敵人的作戰方針,為整個戰鬥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會議認真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認為南滿雖然地區狹小,部隊減員,但群眾支援前線配合作戰的熱情很高,部隊越打越強。而蔣軍部隊經我打擊後,士氣低落,日趨分散,兩軍相持的局面正在形成。
因此,堅守南滿是有把握的。會議最後決定:保持長白山,堅持敵後三大塊(即遼南一分割槽、遼寧二分割槽、安東三分割槽),擴大根據地。並進一步作出部署:三縱隊在正面進行運動防禦,四縱隊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變敵人後方為戰場,各個擊破敵人,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堅持和擴大南滿根據地。
在七道江會議精神的鼓舞下,我南滿部隊克服了重重困難,於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四次猖狂進攻(即四保臨江)。與此同時,北滿我軍積極配合南滿作戰,於1947年1月5日至3月16日,三次南越松花江痛殲蔣軍(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的勝利,不僅使東北我黨我軍渡過了最危急的關頭,而且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其重大意義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打擊了蔣軍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敵人“先南後北”“南攻北守”的作戰計劃,扭轉了戰局。
進入東北的敵軍,曾參加過印緬作戰,裝備精良,充滿著驕傲的情緒。特別是在暫時佔我四平、長春之後,更加得意忘形,不可一世。但經我軍外線和內線的配合打擊,尤其是在我南北滿部隊的夾擊下,首尾失顧,戰略預備隊南北奔跑,疲於奔命,四次進犯連遭我軍痛擊,使其喪魂落魄,戰鬥力逐漸下降,厭戰情緒日益增長。
我軍的勝利作戰,大大削弱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戰役開始時,敵我力量懸殊。當時向我南滿進攻的美械蔣軍有十餘萬人,而我南滿部隊的主力只有兩個縱隊和四個地方獨立師,加上游擊隊,才三萬多人。“四保臨江”“三下江南”的作戰,給了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據記載,在整個“四保臨江”“三下江南”的戰役中,敵我交戰共223次,殲敵64000餘人,其中:斃傷19000多名,俘虜44000多名,繳獲各種大炮790多門,槍40000餘支,子彈649萬發,及其它大批軍用物資。
整個戰役的勝利,不僅打掉了敵人的驕橫氣焰,還打亂了敵人的部署。蔣軍的進犯計劃,是經過廬山軍事會議和瀋陽高階將領軍事會議的一系列密謀策劃制定的。在第一次向我臨江進犯時,敵人集中了五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壓來。面對強敵壓境,我軍採取外線作戰與內線作戰相結合的辦法,積極開展正面防禦作戰和敵後游擊戰,打亂了敵人的部署。
深入敵後的部隊,在東至鴨綠江氣南至普蘭店,西至撫(順)本(溪)外圍,北至永(陵)通(化)公路,長寬900裡的敵佔區積極活動,掃蕩敵巢,斷敵交通,攻克或威逼敵據點,使敵人慌亂不已。此時,杜聿明急忙變更部署,先後調回九十二師、新六軍二十二師、十四師等三個師的兵力,轉頭回宮原,以鞏固其後方安全,再加上北滿我軍“一下江南”的夾擊,迫使蔣軍急忙從南滿抽調兵力,增援北滿,就這樣,敵人被迫放棄了進攻臨江的計劃。
在“二保臨江”作戰中,我軍大膽迂迴,在運動防禦中先包圍打掉敵人四路進犯中的重要一路,使之再不敢前進,龜縮回老巢。
在“三保臨江”作戰中,我軍除正面殲滅敵人大批力量外,還實行了“南拉北打”戰術,迫敵新六軍二十二師北調增援,使故人在南滿無力展開進攻,於是,第三次進犯臨江也宣告破產。
我軍在奪取“三保臨江”勝利之後,為配合北滿我軍“三下江南”作戰,乘敵從南滿抽調兵力、暫取守勢的時機,由南滿部隊主力向敵人發起攻勢,實行“北打南拉”,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並收復了許多失地。敵人在連吃三次敗仗之後,不顧喪師失地的教訓,又孤注一擲,先後從熱河、察南等地調集新的增援部隊,拼湊了十四個師共十萬餘人,分多路向我臨江根據地發起了空前規模的進攻。我軍抓住敵人的弱點,選擇有利戰場,集中優勢兵力,全殲敵人八十九師和五十四師一六二團,粉碎了敵人最後一次對臨江的進犯。
在“四保臨江”作戰中,蔣軍四戰四敗,我軍以毛澤東軍事思想作指導,越戰越強。從而改變了東北戰爭的發展形勢,扭轉了戰局。
二、鞏固了根據地,擴大瞭解放區,為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臨江保衛戰是在我南滿根據地大部喪失,前線需要的人力、物力嚴重缺乏的情況下進行的。經過四保臨江的戰鬥,我軍打退了敵人的連續進攻,粉碎了蔣軍企圖把我軍驅出南滿或趕進長白山的計劃。
到1946年春,“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整個戰役結束時,南滿我軍不僅保住了長白、撫松、蒙江、臨江四縣,而且又勝利地收復了金川、輯安、柳河、輝南、桓仁等五座縣城和廣大農村,鞏固和擴大了南滿根據地及游擊區。臨江保衛戰的勝利,不僅保衛和鞏固了我南滿根據地,擴大瞭解放區,更主要的是牽制了敵人的大批兵力,使之無法北進,為我北滿根據地鞏固的和發展贏得了時間。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大舉向我解放區進攻。10月間,國民黨在東北又向我北滿發動進攻,直接威脅著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所在地哈爾濱。為了粉碎敵人對北滿的進攻計劃,滯敵人於南滿,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三縱隊於10月初攻打西豐。
拿下西豐後,國民黨發現南滿有我軍主力,便急調新六軍、五十二軍南下,進攻我南滿地區。特別是我軍在新開嶺地區殲敵二十五師以後,敵便集中全力向我臨江地區撲來,至此,敵軍主力已全部被吸引過來,使敵形成了南攻北守的態勢。經過“四保臨江”“三下江南”作戰,我軍消滅了敵人大批有生力量,達到了抑留敵於南滿、鞏固和加強北滿根據地的目的。
北滿我軍利用蔣軍被滯留在南滿的機會,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進行剿匪。到1947年春,基本上肅清了股匪和大部分散匪,穩定了秩序,鞏固了後方。與此同時,我民主聯軍還發動群眾、擴大武裝,普遍開展了土地改革和生產運動。經過艱苦細緻的思想工作,到1946年11月為止,共分配土地三千餘萬畝,滿足了農村廣大群眾的要求。群眾基本發動起來了,湧現出了相當一批積極分子,開始建立了農會組織和村、屯政權。
在翻身的農民中間,開展了換工互助和生產競賽,農村中被日寇完全破壞了的手工業及城鎮的工商業也開始有了恢復和發展。
這些既保證了部隊的供給,又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軍事作戰。北滿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後方的存在,使我東北民主聯軍掌握了必勝的鎖鑰,為贏得東北解放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基礎。
三、教育了群眾,消除了所謂的“正統觀念”,賺得了廣大群眾的巨大支援。
在長達十四年的日偽統治時期,東北廣大群眾聽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宣傳,受的是奴化教育。因此,日寇投降之後,許多群眾仍存在著盲目的“正統觀念”,對蔣介石抱有好感和幻想,而對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民主聯軍卻看成是“偏支”,是“土八路”,沒有戰鬥力。特別是在我軍撤出四平、長春以後,這種錯覺和誤解達到了頂點。
經過“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之後,不僅從根本上轉變了群眾頭腦中的這種錯誤認識,而且取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援。
首先是實踐教育了群眾。在我軍撤到北滿和臨江地區以後,蔣軍在其佔領區窮兇極惡,到處燒殺搶掠,扶植敵偽政權,組織各種遊雜武裝,反攻倒算,徵兵搶糧,白色恐怖籠罩著東北大地。蔣軍的這些罪行,徹底打破了人們對蔣介石的幻想,使人民群眾發出了“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的痛苦呼聲。
其次,我軍在整個戰役中屢戰屢勝,摧枯拉朽。蔣軍則屢戰屢敗,望風披靡。這就大大提高了我黨我軍的威望,消除了群眾中的輕視和誤解我軍的糊塗觀念。
再次,我軍在作戰的同時,積極開展了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我軍所到之處,一面宣傳發動群眾,一面積極為群眾做好事,自覺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有的部隊還規定了“三不走”:“不幹活不走,借物不送還不走,損壞東西不賠償不道歉不走”,給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群眾讚揚我軍說:“八路好,八路強,八路打仗為老鄉”!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群眾的覺悟和對我軍的支援,大大加速了消滅蔣軍奪取勝利的程序。在部隊糧食極為缺乏的情況下,他們把自己僅有的一點苞米麵送給戰士們吃,而自己卻吃苞米皮;部隊在山村宿營時,老百姓寧肯自己住在菜窖裡,也要把房子讓給部隊;戰士沒有鞋穿,他們就把自己腳上的鞋脫給戰士。至於群眾參軍參戰,抬擔架,看俘虜,照看傷員等事,更是數不勝數。僅臨江一個小縣,從臨江保衛戰開始到1947年末,就有三千零五人參軍。
當時的撫松、蒙江等縣,男人幾乎都參了軍,甚至有不少殘疾人也到部隊當炊事員。在“三下江南”的戰鬥中,北滿根據地人民除了踴躍參軍,把一批批物資及時送到前方之外,還組織擔架隊、運輸隊隨軍參戰.人民群眾這種無私的援助,為我軍戰勝敵人奪取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四、鍛鍊和壯大了我軍,增強了我軍的戰鬥力,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臨江戰役對我軍是一次很好的考驗和鍛鍊。當時我軍的大部分戰士是從關內來的,衣著薄,武器差,對東北特別是長白山區的寒冷氣候、山高林密的地形和大兵團作戰等都很不適應。飢餓、寒冷、大兵壓境,嚴重威脅著我軍將士的安全。
然而,在那艱苦的日日夜夜裡,廣大指戰員以頑強的毅力勝利地渡過了難關。在寒冷的臨江戰場上,戰士們吃的是凍硬的苞米餅子,一啃幾道,渴了也只能抓把雪吃。有的戰士在行軍中凍壞了手腳,幹部們就把戰士的手腳放進自己的懷裡為其取暖。嚴寒使槍上的撞針變短變脆,有時打不響,為了不影響殺敵,戰士們把僅有的棉被扯開,做成槍套,也要保護好槍支。
全軍將士英勇無畏,奮力殺敵,表現出極高的政治覺悟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還豐富了我軍的作戰經驗,提高了我軍的戰術水平。當時,面對數萬蔣軍的多路進攻,我軍正確地貫徹執行了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打有把握仗的方針,連戰連捷。
在二保臨江的作戰中,我軍用集中幾倍於敵的兵力,殲滅第二路進攻之敵,一舉粉碎了敵人對臨江的第二次進犯;在四保臨江作戰中,運用牽牛戰術,全殲敵人一個師和一個整團,奪取了柳南大捷。隨著戰鬥的深入開展,我軍打運動戰、打殲滅戰的戰術在不斷提高,並創造和豐富了大兵團作戰、圍城打援、攻堅固據點與步炮兵聯合作戰的經驗,為迎接戰略反攻作了準備。
“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鍛鍊和壯大了我軍,使我軍的戰鬥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在歷時三個月的戰鬥中,一方面有大批翻身農民參軍參戰,另一方面又遵照毛澤東同志“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裝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的指示,吸收和改造了大批俘虜補充我軍,使我軍隊伍迅速擴大,各師(旅)大部分達到滿員,並建立了騎兵和炮兵部隊。
到1947年4月,東北我軍已發展到四十六萬多人,軍區後方機關、地方武裝及二線兵團等地發展到二十三萬餘人。戰鬥力的不斷提高,使我軍反擊敵人所用的時間大大縮短。一保臨江時,我軍用了十八天時間粉碎敵人進攻:二保臨江時用四天就打退了敵人;三保臨江時僅用三天取勝;四保臨江時只用了十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
與此同時,我軍的戰鬥效果也越來越顯著,由最初的以全力只能殲滅敵人一個營,發展到整團整師地殲滅敵人。我軍隊伍的壯大、戰術和戰鬥力的提高,為東北我軍發動夏、秋、冬三季攻勢及最後全殲東北蔣軍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