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滿懷報國熱情的許多作家、文學藝術家,為了民族解放大業,冒著生命危險,歷經艱難險阻,陸陸續續地進入了陝甘寧邊區,來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他們的到來,充實、活躍了革命根據地的文藝工作,一定程上激發了陝甘寧邊區軍民的抗戰豪情。但是,這些文藝工作者大都來自一些大城市,與工農兵相結合的思想準備不足。
對此,建國之初的文化部副部長周揚回憶說:“……他們還是上海時代的思想,覺得工農兵頭腦簡單,……。身在延安,心在上海,心在大城市,……。結合,怎麼結合得了啊?……,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有些作家的架子還蠻大的。”
建國後的周揚(影象)
再者,文藝界內部存在的一些長期積累下來的分歧、對立現象,以及宗派主義等問題,也都一併持續生髮著。
鑑於此,黨中央、毛主席認為,有必要找個合適的機會,組織召開一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以統一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和認識,引導他們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
於是,1942年4月,毛主席開始在軍務、政務之餘,著手調查、研究延安文藝界的狀況。
期間,毛主席或約請某位作家、藝術家單獨交流,或將文藝工作者一批一批地邀請到自己的居所,與之傾心交談。
毛主席在與文藝工作者交流(圖景)
何其芳、嚴文井、艾青、蕭軍、周立波、劉白羽、歐陽山、草明、丁玲等同志都與毛主席交談過。其中,談話次數較多的是艾青、蕭軍、歐陽山、草明等人。
過程中,毛主席既詳盡地瞭解他們的思想和創作情況,又虛心地徵詢他們對文藝工作的意見、建議。
1942年4月9日,毛主席與作家歐陽山(原名楊鳳岐)、草明(原名吳絢文)談話時,一見面就直截了當地說:“中央準備召開一個關於文藝工作的座談會,打算討論一下文學藝術家的立場、態度及工作物件問題。”
說到這裡,毛主席看了看兩位,又笑著繼續說道:“在聆聽兩位的高見之前,我首先就這幾個問題,談一下個人的看法,以為拋磚引玉。”接著,他就條分縷析地擇要闡明瞭自己的觀點。
隨後,歐陽山、草明也就毛主席一開場點出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理解、認識,並希望中央儘快制定出明確的文藝工作政策。草明還針對文藝界存在的宗派主義問題,談了看法。
老年草明(影象)
沒過幾天,毛主席又兩次給歐陽山和草明寫信,請他們就有關“文藝方針”的問題,蒐集整理意見,並特別要求:“正反兩方面都盼蒐集。”
在與詩人艾青(原名蔣正涵)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毛主席曾給他寫過三封信。兩次邀其敘談,一次拜託其蒐集所談“文藝方針”問題的意見。
兩人第一次交談,談及文藝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時,毛主席謙和地問艾青:“有些文章發表後,大家看了有意見,你覺得該怎麼辦?”
艾青聽了,沉思片刻後說:“有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但是,如果作品涉及到了立場問題,那就不能等閒視之了。”
說完,艾青看了看認真聆聽的毛主席,又接著說道:“就目前文藝界的現狀來看,需要統一思想,端正態度,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我認為,最好由您出面,給大家講一講!”
艾青(影象)
毛主席聽了詼諧地插話說:“我出面講一講?我說話,你們這些大作家、大藝術家們會聽嗎?”
艾青當即不假思索地回道:“至少我是會聽的!”
“嗷,是嗎?那我起碼有一個聽眾了!”說完,毛主席朗聲大笑,艾青也跟著笑起來。
第二次,毛主席與艾青一起討論、分析了艾青撰寫的“意見書”。之後,艾青根據毛主席談到的文藝與政治、暴露與歌頌等問題,修改了“意見書”,並以《我對目前文藝上幾個問題的意見》為題,發表在當年5月15日的《解放日報》上。
當毛主席欲找作家蕭軍(原名劉鴻霖)談話時,得知他準備去“三邊”(定邊、靖邊、安邊)體驗生活。於是,他立即給蕭軍寫信約其會談:“……。如你有暇,希於今下午或晚上惠臨我處一敘,商討一些問題。”
蕭軍(影象)
蕭軍接信後,應約而往。之後,蕭軍根據毛主席的建議,系統整理了自己對毛主席所談的“文藝方針”問題的意見,並書面報送給毛主席。
不久,蕭軍又遵毛主席“蒐集反面意見“之囑,蒐集了一套《文藝月報》(共14期)送給毛主席。上面登載有延安文藝界的許多爭論性文章。
就在蕭軍協助毛主席完成了相關工作,再次準備外出時,於4月27日又收到了毛主席的信函:一則邀請其參加即將召開的“座談會”;二則要求在會議召開前,與之就有關問題再商討一下。
就這樣,在毛主席對文藝界進行了深入、充分地調查研究的前提下,“延安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於1942年5月2日召開了。八十餘位作家、藝術家及有關工作者應邀出席了會議。
毛主席和與會文藝工作者在一起(圖)
毛主席在“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闡明瞭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和黨的文藝路線;指出了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麼人的,如何去服務,以及文藝批評等重大問題,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文藝界的整風運動。
主要參考文獻:《毛澤東與延安整風運動》、《毛澤東人際交往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