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3日,埃及開羅,一場關乎如何協商共同對日作戰的會議正在召開。
這次會議的只要參會國家是中華民國、英國和美國。
會議主題非常明確:討論反攻日本戰略,制定盟軍聯合作戰進攻緬甸計劃,援助中國的具體步驟,以及研究戰後局勢安排。
簡言之,這是一次決定二戰東亞格局走勢的會議。
當時這場會議的時代背景是這樣的。
歐洲戰場: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然結束,德軍在損失慘重之後,從戰略進攻階段轉入戰略防禦階段,攻守異勢後,蘇軍開始收復烏克蘭。
德國盟友義大利先是發生政變,後又被盟軍登陸徹底投降,德國失去主要盟友,頹勢盡顯。
太平洋戰場:美軍和日軍爭鋒相對,決戰中途島日軍損失慘重,隨後的瓜島戰役更是打掉日軍銳氣,太平洋戰場上,已然強弱易勢。
北非戰場,經過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後,北非的德意軍隊已然全部投降。
就連東亞戰場,中華大地兩方依舊艱苦對峙,可出擊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在獲得美國軍事援助後,也用頑強奮戰,給予了日本軍隊沉重打擊,表現很是不俗。
如果當年的世界大戰是股市行情,那時的大盤應是全面翻紅,業績回暖明顯。
在這樣情勢下,作為盟國帶頭大哥的美國,發起了這場關乎未來走向的會議。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優異表現,還有中國人六年堅持抗戰的頑強,讓羅斯福欣然邀約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承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這待遇無疑是,蔣委員長一生中最榮耀時刻。
在開羅,他和兩大巨頭羅斯福,丘吉爾平起平坐,他的夫人宋美齡則用標準的英語,讓蔣委員長能跟這兩人談笑風生。
談笑風生完了後,會議進入正題,盟國帶頭大哥羅斯福在開會協商後開始佈置任務。
在羅斯福的規劃中。(這會議和後來的雅爾塔會議連起來規劃,蘇聯部分是後續確定的。)
歐洲戰場:蘇聯無疑是主戰力量,負責最重要的蘇德戰場,其他歐洲區域英美兩國將盡快施行登陸作戰,開闢歐陸第二戰場。
太平洋戰場:美軍無疑是主要力量,美國海軍艦隊,海軍陸戰隊和少量陸軍將負責太平洋戰場,解放被日本侵佔的東南亞區域,轟炸日本本土,甚至進攻日本本島。
亞洲中國戰場:按照羅斯福的如意算盤是,中國負責消滅中國本土日軍,如果有可能最好能派兵南下,配合美軍消滅駐紮在東南亞的日軍部隊。
看完這協議,深知付出和收穫對等的蔣介石清楚地知道,這是自己談條件的機會。
於是,蔣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戰後訴求,這訴求也簡單明晰那就是。
中國的領土應該恢復到甲午戰爭之前的狀態。
實事求是地說,這訴求就國民政府的實力而言,算合乎情理,沒有過分但也不算吃虧。
羅斯福一看當即表態說:只要中國能堅持抗戰到底,這個條件完全沒問題。
換個說法就是,羅斯福默許了中國只要能借盟軍勝利的風,順勢擊敗日本,以後東亞關於中國的問題,蔣介石說了算!
看著目的達成,蔣介石也開心地笑了。
但他的笑卻另有含義,那就是終於可以藉助別人的力量,完成戰鬥了!
只要跟著盟軍敲邊鼓,打順風仗就能收穫勝利的果實。
因為盟軍的綜合實力無疑強過德日兩國太多太多,而且日本的戰略重點早已轉移到了太平洋戰場,最大敵人重心轉移,對國民政府而言毫無疑問是利好。
誰曾想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打得飛響,日本的進攻圖謀卻讓這如意算盤落空。
在日本將戰爭重心轉移到太平洋戰場之後,就在東南亞區域部署了大量的部隊和裝備。
這一來二去,太平洋戰場的後勤壓力陡升了不少。
戰爭初期,日本海軍尚佔優勢,所有軍事裝備、兵員、補充都能依託海軍運往東南亞區域。
可戰爭進行到這個時候,瓜島、中途島的接連受挫,讓日本對海洋的控制日漸衰減。
日本海軍力有不逮,讓東南亞的後勤補給問題越來越嚴重。
海岸線不斷被美軍潛艇騷擾的現實,還有日本國內集中力量造軍艦的窘態,讓日本人不由尋思,與其如此,不如打一場陸地戰爭,打通從中國到東南亞區域的後勤運輸線。
由此,才有了日本謀劃的一場“大陸交通線戰役”的出現。
日本目的很簡單,透過運輸線之戰,打通中國東北和中國西南,給東南亞的日軍提供補給。
除了這個戰爭主線之外。
當時美軍在中國東南沿海區域,華中區域設定了不少空軍機場,藉助這些機場,美軍戰鬥機都能肆無忌憚地轟炸侵華日軍甚至日本本土。
這些機場的存在,也讓日本非常忌憚,想要除之而後快。
一場戰役,打通運輸線,打掉空軍基地,對於日本的繼續戰鬥無疑是很大助力。
隨後這場從北向南波及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省的戰役開始了。
戰場開始之前,日軍非常擔憂獲得美國援助之後的國軍戰鬥力。
因此,初開始主持戰鬥的是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
在岡村寧次安排下,1944年4月起,日軍調集第12集團軍5個師團、3個旅團(坦克225輛,裝甲車466輛)配合一個飛行團168架飛機,共計14.8萬人兵力,氣勢洶洶進攻鄭州和洛陽。
眼見敵人來勢洶洶,負責抵抗的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也率領麾下17個軍約40萬人,在第八戰區陸軍、空軍(飛機156架)配合下對抗日軍。
一方14.8萬人,一方40多萬人。
陸軍兵力佔絕對優勢,空軍力量相差不大,按理說應該打得難解難分吧?
可在這場被稱呼為“豫中會戰”的戰鬥中,國軍的表現卻讓人一言難盡。
戰鬥前國軍的戰略意圖很明確,透過前線設定防禦陣地,阻擊日軍進攻。
戰場北側:國軍在黃河沿岸設定河防陣地。
戰場南側:國軍在河南汜水縣和密縣之間的山區設定防禦陣地阻擊日軍。
除此之外,國軍還專門配置第31集團軍,作為戰爭機動力量,待機而動。
簡言之,國軍沿著黃河和山區佈置了一條長長的防線,還留下一個機動力量,隨時準備補漏。前線一字排開,後方有個凸起!
這排兵佈陣,說是縱深防禦吧,層次不夠,說是全面狙擊吧,又兵力分散沒有重點。
日軍一看國軍如此佈陣,輕車熟路地開啟了重點突破,越線包圍戰略。
他們在國軍陣地前,用坦克戰車突擊方式吸引國軍火力,其他日軍則迂迴國軍後方,踐行合圍戰術,這戰術日軍運用嫻熟,屢試不爽。
在短短30天內,兵力處於下風的日軍,就用這戰法取得了不俗戰績,打通平漢路南段,佔據包括古城洛陽在內的大城市,擊潰了第一戰區司令官蔣鼎文佈置起來的40萬人防線,超額完成了戰前設定的任務。
這仗打得有多窩火,看國民黨當局出版的《抗日戰史》就懂了:國軍在此役傷亡軍官817員、士兵18327人,日軍傷亡4000人。這是國軍的說法,後來日本防衛廳統計的說法則是:日軍傷亡3350人,國軍陣亡32290人,被俘7800人。
無論哪種說法,國軍都是慘敗。
豫中會戰日軍勝利,順利打通了長江以北的大陸交通線,
隨後為了儘快打通長江以南交通線,日軍又在1944年5月27日發動湖南會戰(長衡會戰),目標中國湘桂區域,控制粵漢鐵路、京漢鐵路沿線,打通從武漢到廣州的鐵路運輸線。
這次指揮戰鬥的是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橫山勇,投入兵力規模比上次更大,共計8個師團一個飛行團約20萬人。
面對日軍的進攻,中國方面第九戰區也發起了抵抗!
名將薛嶽帶領四個集團軍40萬人,配合飛機181架,開始阻擊戰,但,場景依舊讓人心嘆。
以抗日英勇聞名的薛嶽將軍,沒有逆轉前線的戰局,戰鬥雖然比豫中會戰激烈很多,可國軍依舊沒有守住戰線,讓日軍順利完成了戰爭目的。
據戰後統計,中國軍隊傷亡高達90557人,日軍傷亡也高達66809人。
當然這是國軍方面的統計資料,僅作參考之用,下面我放下日軍的統計。按照日軍第11集團軍的統計:整個戰鬥過程中國軍傷亡66468人,被俘22460人,合計88928人,這個資料和國軍統計出入不大。
日軍戰損,截止7月20日為陣亡3860人,受傷8327人,患病7099人,總計19286人。
如果日方統計為真,那麼長衡會戰國軍和日軍傷亡比是1:10,戰損比是1比4。
這可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窮途末路時的最後一博啊,打成這樣,豫湘桂戰役用大潰敗來形容毫不為過。
戰役打完之後,盟軍方面震驚無比,他們實在無法想象,為何會有如此慘敗。
以至於羅斯福和丘吉爾紛紛致電蔣介石,表達對中國戰區的擔憂和不滿。
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一片紅雲遍佈的當口,卻出現了一波綠色,這就是蔣介石主政帶領下的國軍戰線成績。這場戰役的失利也在後續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雅爾塔協議簽署的時候,原本四大國之一的中國沒有參加,蔣介石失去了和三巨頭一起談笑風生的機會。在這場中國沒有參加的會議上,中國戰區的狼狽表現,讓羅斯福沒有再信任蔣介石,轉而要求蘇聯在完成對德戰爭之後,出兵東北打垮關東軍。
深諳付出必有回報的斯大林,順勢提出條件,這條件包括。
1. 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 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恢復。
a) 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b) 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
c) 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絡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 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一個戰勝國,待遇反而比不上戰敗國。
今日回想起來,依舊讓無數人黯然神傷。
寫到這裡不由感嘆,當一個國家將勝利寄託在別人的幫助,而不是自己奮戰的時候,這勝利將變得遙不可及,因為你都指望別人了,就不要怪別人出賣你。
能依靠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奮戰。
蔣介石曾經在開羅有多意氣風發,在豫湘桂慘敗後就有多灰心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