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門每步行數百步,總會遇見一座牌坊,提到牌坊很多人或許不會陌生,銅仁也仍保留了不少牌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西臺四傑坊”的故事。
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以思南府屬地前後出田西麓(田秋)、李同野(李渭)、肖重望、敖宗慶等四位著名學士,特敕於京城西街豎1座石坊,額曰:“西臺四傑”,以示表彰。現復建於梵淨書院與梵淨星空藝術館處。
田秋
田秋,字汝力,號西麓,生於明弘治七年(1494),卒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思南府水德江司(今德江縣潮砥鎮)人。曾上疏貴州開科設考,促進貴州文化教育發展。
明正德五年(1510)田秋赴雲南鄉試中舉人,明正德九年(1514)中進士。明嘉靖九年(1530),田秋升禮科左給事中。當時,貴州科舉鄉試併科雲南,貴州至雲南相距二千餘里,思南、永寧等府衛到雲南有三四千裡,且山路險峻,瘴毒浸淫,儒生赴試,非常辛苦。因貧寒沒有路費,體弱而不能步行到達,不耐辛苦而中途返回者甚眾。田秋親見其苦,親歷其勞。上疏《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奏請在貴州開設考場、開鄉試。
明嘉靖十四年(1535),聖上准予。十六年(1537),二省解額,雲南40名、貴州25名,各自開科。並置買卷田,為考生免費領卷。開科本省,節勞省費,向學者日益增多。
嘉靖十年(1531),田秋又上疏《請建務川、安順、印江學疏》,聖上恩准,三地相繼興辦學校。此後,貴州文教昌盛,人才輩出。
田秋能詩,喜書法,明嘉靖三年(1524)於潮砥烏江官道一巨石上鐫刻“黔中柢柱”四字;居官廉潔奉公,直言敢諫,剛正不阿,功德卓著,政績斐然;辭官歸家後,閒暇之時修橋樑,製藥劑,以惠鄉民。
田秋為官20年,奏疏甚多,後人整理有《西麓奏議》一書流傳於世。為彰表田秋對貴州教育的貢獻,貴州撫江東之於明萬曆四年(1576)受諸生呈請,上疏神宗獲准,於貴陽明遠樓樹田秋牌位。
圖源 | 瞿鵬/鄧宇志
肖重望
肖重望,號劍鬥,明思南府人,祖籍新寨鄉大雲半村。生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卒於崇禎四年(1631年)。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肖重望中武舉人,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歷官雲南道巡撫、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等職。肖重望學識宏博,書法功底深厚。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告退還鄉。
清道光《印江縣誌》載:“肖重望宅在甲山,常甲山(甲山村)兩居焉”,後移居印江城內,建宅於縣暑后街。此間,奏請治國安邊五件大事:其一請設湖南偏沅巡撫,其二請設雲南貴州二省總督,其三請設思南府同知,其四請設安化縣學,其五請設印江縣學,均獲准予,印江自此始設教諭。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朝廷見重望精力尚盛,具有治事之能,逐召回復職、遷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
肖重望後在御史署病逝,神宗御賜朝棺厚殮,馳驛歸葬。故後命其往地曰:“察院壩”。其書法手跡有城東河縫一副石刻對聯,系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所撰並書,聯雲:“利斧劈荒榛,日照月臨,億萬姓頌張治績;奇巖成坦道,山長水遠,百千里通禹貢車書”字跡圓潤流暢,筆力遒勁。
敖宗慶
敖宗慶(1502-1566)字汝承,號梅坡,明思南府印江縣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敖宗慶中舉,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進士。
敖宗慶任職於遵化、吳越、河南、廣西、雲南等地,後官拜雲南巡撫。任職遵化期間,遵化多幹旱,敖宗慶命村民多植梨樹以濟渴,幾年後皆成林。分守河南時,倡導節儉,反對侈靡之風。又令士民多墾荒田,鑿河導水以灌溉農田,教士民耕田鋤草,士民得以豐衣足食,因功升任廣西按察使。時有駐地方兵士互相爭鬥,引起騷亂。敖宗慶多次調停,終將事態平息,且壓案不報道:“殺人與邀功之事,我不為也!”官拜雲南巡撫期間,時有匪盜作亂,滋擾地方。敖宗慶率軍圍剿,屢建奇功,政績卓著。
敖母董氏年八十,多病。敖宗慶辭官回家,朝夕俸侍,不時以孩童之態以娛樂母。敖宗慶著有《梅坡集》,已失傳。《黔詩紀略》載:“同野以講學著,而梅坡以文章經濟與之齊名”。
李渭
李渭,字湜之,號同野。生卒年不詳。明思南府人,著名理學家。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渭中舉。歷官華陽縣(四川成都)知縣、和州(安徽和縣)知州、高州府(廣東茂名縣)同知、韶州府(廣東曲江縣)知府、雲南左參政等職。
李渭為官清廉,常言“君為堯舜之君,民為堯舜之民,其責在我,故欲復堯舜之治”。李渭在廣東任職期間,常與理學家諶若水研究理學,研討王守仁言行,並與耿定向、羅汝芳等人相識。李渭在處理政務之餘,設館講學,從者如雲。隆慶中,李渭官至雲南左參政,清正廉潔,講學如故。
正德年間,李渭結識著名理學家王守仁之弟子蔣信,二人甚是投緣,李渭從此專心研究理學。後辭官還鄉,在思南府城真武觀內“為仁書院”和城西門小崖門“點易洞”講述《易經》,從學者雲集。
李渭卒後,萬曆中,朝廷準於郡署為李渭建鄉賢祠,明神宗賜聯曰:“南國躬行君子,中朝理學明臣。”明任貴州兵部侍郎耿定力為其撰寫《墓誌銘》,稱其為“明好學君子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