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秋隨著國慶節的臨近全國人民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眨眼新中國都已經十歲了,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在十年之前還是連年戰亂百姓民不聊生,誰又能想到當年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十年間便取得了革命勝利並且打敗了美帝國雄踞世界的東方了呢?
為了慶祝我們十年間取得的偉大成就,也為了展望更好的明天,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都忙碌了起來,有些人正在長安街上排練國慶大典時的遊行活動,有些人則在工廠裡為遊行群眾和檢閱部隊趕製新衣服,就連黨中央的各位領導、首長也都在忙忙碌碌的籌備著國慶大典的各項事宜,全國上下都在用盡自己的心血為祖國母親慶生。
雖然此時已是黃昏,但毛主席依舊沒有要休息的意思,在其他各項準備工作的方案敲定以後,主席開始了他這一天的最後一項工作,那便是審閱參加國慶大典的觀禮人員名單。
在這多達幾十頁的名單中,主席最先看的也是最在意的便是紅軍代表那幾頁。
其實早在這份名單擬定之前主席就曾三令五申:這次十週年慶典要加上一些老紅軍代表,是他們的堅持和流血,革命的火種才沒有在1934年時熄滅,他們用戰友的生命和自己的鮮血換來了十幾年後的新中國。
聽聞主席十分的用意後下面負責擬定名單的同志也十分重視,但奈何天安門城樓的空間有限,觀禮人員的名額也十分有限,為此同志們專門對那些仍舊在世的老紅軍們進行了一輪較為慎重的篩查,並在他們之中挑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幾人羅列在了名單之上,因此這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都舉足輕重,每個人都有著一段光輝且傳奇的歷史。
對於他們每個人的事蹟主席早已爛熟於心,他一邊看著名單上的名字,一邊回想著一同戰鬥的往昔,僅僅這樣一份十幾人的名單,主席竟然看到了深夜,在閱畢了整張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之後主席沉思了許久,最終還是叫來了負責擬定名單的同志們。
主席見人來得差不多齊了,便開門見山的對大家講:這紅軍代表名單上怎麼沒有顧貴山啊?
知情的同志當即回覆道:報告主席,其實我們想要加上顧貴山同志的,只是解放後顧貴山同志離開了機關單位且沒有辦理相應的手續,我們怕一時間找不到他,所以就把他的名字去掉了。
主席聽聞後點了點頭,想了一想繼續說道:現在才九月初,想找到他還是有時間的嘛!他是安徽人,讓安徽的同志去查一查他有沒有回老家去,再去他辭去公職前最後待過的地方找一找,看看是不是在當地安家了,現在就去發電報,讓地方的同志務必仔細尋找,在國慶大典之前把他找到!
這顧貴山究竟是什麼人?為什麼主席對他如此重視?他們二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不為人知的故事呢?跟主席關係如此親近的他又是因為什麼辭去了公職?如今又在何方呢?
各地接到該命令的同志們也帶著同樣的疑惑對顧貴山的生平展開了調查,並試圖從他的過往中找到他的蛛絲馬跡,完成主席下發的這項艱鉅任務。
顧貴山出生在清末民初的安徽境內,在那個軍閥之間常年征戰的時代裡,像顧貴山這樣的普通百姓根本沒有選擇自己人生走向的權利,他們只得被動地忍受戰火的摧殘,以及各類苛捐雜稅的壓榨,甚至更可悲的是,那個時候的人們由於缺乏教育竟然認為這樣的剝削是“合情合理”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面對地主和軍閥的壓榨他們大部分人只剩下了麻木以及對蒼天的不公。
但這樣的現狀卻隨著共產黨人以及共產主義思想在安徽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而改變,他們所宣揚的理念讓當地百姓覺醒,他們的行動讓百姓們發現了自己本就擁有的巨大力量,一時間各地的農民協會紛紛成立,各種革命組織也都冒了出來,顧貴山也在這樣的潮流中接受了進步思想,逐漸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在入黨之後的第二年,年僅20歲的顧貴山便在革命熱情的驅使下參加到了當地的紅軍部隊之中,雖然他的年紀在紅軍中不算年輕,但他的熱情卻不亞於任何人,每每發起戰鬥他總是衝鋒在前擔任連隊中的突擊手,並且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小戰士不光有衝向敵軍誓死一搏的勇氣,他還有足夠嫻熟的戰鬥技巧,以至於每次衝鋒在前的他都能平安回來。
由於他在戰鬥中的表現十分英勇,而且政治覺悟也不低,很快他便受到了黨組織和上級領導的重視,逐漸從一名基層戰士向上升遷,直到紅軍長征前夕,顧貴山已經擔任了團長一職。
在慘烈異常的鐵血史詩長征之中,顧貴山團多次擔當中央後衛,時常在黨中央的周圍保護眾位首長的安全,時間一長顧貴山便和毛主席結下了不淺的情誼,不過他們二人的感情並非他們時常相見互相熟絡,更多的是主席對這個後衛團長的信任與肯定。
別看這個後衛團從來不參加正面強攻,但他們戰鬥的慘烈程度卻絲毫不減先頭部隊,有時為了掩護中央機關的安全轉移,他們不得不以超負荷的傷亡代價死守陣地,任憑國民黨軍狂轟濫炸發起衝擊他們都絕不能後退一步,在長征時,他們往往頂著身前的國民黨數萬大軍的瘋狂進攻的同時,還扛起身後幾千紅軍順利轉移的雙重壓力,就是在這樣四面楚歌的環境中,顧貴山帶領他的團翻學山過草地一路來到了陝北,而他手下的戰士卻早就換了一批又一批。
而顧貴山作為這後衛團的團長,也作為倖存的戰士,他見證了這段充滿悲壯的歷史,他的確有資格參與國慶大典,也的確有資格與主席共同登上天安門城樓。
按理說這樣的猛將應該會在之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甚至許多紅軍時期的團長在建國前都成為了軍長甚至是兵團司令,可這顧貴山卻為何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從平型關戰役講起。
那時抗日戰爭剛剛爆發,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一潰千里,為了幫助友軍閻錫山保住自己的本部太原,我八路軍115師奉命趕赴晉北忻州附近抵禦日軍南下的兵鋒。
此時全面抗戰剛剛爆發兩個多月,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還從未取得過一場勝利,國內的輿論環境也逐漸呈現悲觀的態勢,為了鼓舞全國人民抗戰計程車氣,也為了為之後忻口會戰地開展起一個好頭,我八路軍115師最終選擇在平型關一帶設伏,爭取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而顧貴山也參與到了此次戰鬥之中。
雖然作為後來人的我們知道我軍在平型關取得了大捷重創了日軍,但在那時無論是誰都不敢斷言對此次行動有必勝的把握,但我八路軍戰士在這種明知“不敵”的情況下依舊拿出了極其英勇的姿態向日軍發起進攻,以至於號稱“不可戰勝”的日軍僅僅在第一輪的交鋒下便敗下了陣來。
為了扳回一局日軍竟然在後續戰鬥中使用了化學武器,擺在前沿的顧貴山部首當其衝地遭到了化武攻擊,顧貴山本人也在混亂中被化武所擊倒。
當戰鬥結束後重傷的顧貴山被戰友找到,由於接觸化武時間不長且治療及時,他本人也算是撿了一條命回來,但他卻也不得不面對自己視力嚴重受損的現實,落下殘疾的他瞄不了準看不了地圖,只得無奈退出了一線指戰員的行列。
雖然平型關大捷我們取得了勝利,但對顧貴山而言這場勝利是十分苦澀的。
由於不能重返前線,顧貴山的去留成了大家都在探討的問題,有些同志建議讓顧貴山返鄉,或者回到邊區擔任政工,但顧貴山卻不想離開部隊,最終主席力排眾議將沒有任何受過任何醫學以及護理教育的顧貴山安排進了115師衛生所擔任主任,負責藥品管理等工作。
顧貴山也沒有推辭,當即表示同意組織的安排並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但由於115師的逐漸擴編,編制越來越大,人員也越來越多,這個小小的衛生所也越來越忙碌,最終顧貴山由於積勞成疾引發了舊傷一病不起。
在身體恢復後,黨組織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多次對他的工作崗位進行調整,最終在1949年時將他分配到了河南的農業部門任職。
隨著戰火逐漸平息,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顧貴山也不願再為組織增添負擔,於是便辭去了公職從此不知所蹤。
於是便發生了開篇中主席下令全國尋找顧貴山的一幕。
在他老家安徽的同志們查詢無果後,河南省政府也開始大力尋找,最終在艱苦卓絕的林縣找到了顧貴山的身影。
在打探到顧貴山的下落之後北京派專車趕赴林縣準備將顧貴山接走,但當他們趕到林縣時北京的同志們卻傻了眼,他們原本以為顧貴山在林縣成家立業過著安逸的田園生活,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顧貴山竟然一個人在林縣當了馬伕。
原來顧貴山在辭去公職之後直接紮根了基層建設,他從來沒對大家講過自己當年的崢嶸歲月,只是隨口說了一句我以前給首長養過馬,於是便被當地生產隊安排到這裡當了馬伕,也正因如此之前的數次普查和登記中均沒有顧貴山的記錄,直到這次中央下令尋找,顧貴山才浮出水面。
在這之後顧貴山參加到了國慶十週年的閱兵大典之中,同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一同檢閱了那支他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民軍隊,雖然他的眼睛並不能讓他看清受閱部隊,但在他的心中,戰士們昂首挺胸的英姿卻格外的清晰,昔日戰友們稚嫩且堅毅的眼神也已浮上了他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