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的清劇中,總會有這樣一個詞語,“封疆大吏”。什麼是“封疆大吏”?指古代管轄一省或數省的長官,如總督,負責大區域軍政事務,職權最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加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的職位。
在清朝,一共有九位封疆大吏,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甘陝總督、東三省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和閩浙總督。
在清朝滅亡之後,這些位高權重的封疆大臣們都有著怎麼樣的結局呢?
直隸總督,又被稱為“疆臣之首”,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統兵是總督的專責,直隸總督統兵除了維護地方安全外,還負責保衛京師的重任。當過直隸總督的代表人物有曾國藩和李鴻章。
最後一任的直隸總督是張鎮芳。張鎮芳,字馨庵,河南人。他和袁世凱還有一層關係,張鎮芳是袁世凱嫂子的弟弟。張鎮芳是靠著袁世凱的關係,在袁世凱退下直隸總督位置之後,張鎮芳才有機會成為直隸總督。
這就看出張鎮芳與袁世凱的關係很是不錯,所以在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之後,張鎮芳自然而然也就跟隨袁世凱一起幹事業了。在袁世凱去世後,按耐不住寂寞的張鎮芳在張勳的慫恿下,加入了復辟的隊伍當中,結果復辟很快失敗,張鎮芳被抓,判了一個無期徒刑。要不是後來張鎮芳家人用錢財將其贖出來,想必張鎮芳一輩子就要在監獄中度過了。
在出獄之後,張鎮芳對政治算是徹底害怕並且失去興趣了,於是張鎮芳走上了另外一條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經商,別說張鎮芳經商能力還不錯,做得風生水起,他就這樣安然活下去,一直活到1933年才去世,終年70歲。
直隸總督之後,排在老二的是兩江總督。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居從一品。為什麼排老二?因為那時候兩江總督所管轄的範圍是清朝的財賦重地,所以是當仁不讓。
最後一任的兩江總督是張勳。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諡號忠武。張勳可謂是大清朝的忠義之臣了。
各總督裡排行老三的是兩廣總督。總管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在內的軍民政務。兩廣在道光以前,與其他地方並無二致,只能算是泯然眾人。隨著開埠,洋行林立,外商如雲,此地迅速繁華,在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地位也開始凸顯,很快超越湖廣,成為八大總督中的老三。
最後一任總督是張鳴岐。1910年因賄賂慶親王奕劻而升任兩廣總督兼署廣州將軍,頑固擁護帝制,反對民主共和,大肆捕殺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成功後,攜款潛逃日本。袁世凱執政後回國,因擁護復辟帝制而被封為一等伯爵。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與白堅武狼狽為奸,勾結日本特務。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公開投靠日本,淪為漢奸,歷任漢奸要職。1945年3月,在日本戰敗之際,又發起乙酉法會,祈禱“大東亞戰爭必勝”。1945年9月15日在民眾的一片聲討中死去,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排在第四的是湖廣總督,包括湖南、湖北兩省的地面。因為一直有“湖廣熟,天下熟”的說法,這也奠定湖廣總督全國第四的地位。如果不是兩廣的突飛猛進,湖廣還應排在老三的位置上。
最後一任總督是瑞澂。全名博爾濟吉特·瑞澂,蒙古族,滿洲正黃旗人。家學淵源,是大學士琦善之孫,黑龍江將軍恭鏜之子。武昌起義,其實最開始就是在瑞澂的管轄範圍內醞釀並且爆發的,在起義初期,瑞澂就已經聽到一些風聲,後來更是直接拿到了起義主要領導的名單,但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僅僅是把名單當中的人物隨便挑選幾個處決了。
但恰恰是這種做法,直接激起起義者強烈不滿,最終大家以滿腔熱血提前發動武昌起義,瑞澂完全來不及應對,就直接選擇逃跑了,他先跑到上海,再跑到日本,才就此躲過很多危險,要不然估計他小命難保。之後重新返回上海,安然度過餘生,於1915年去世。很多人給瑞澂冠以大清的掘墓人的名號,其實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確實有這麼一點意思,要是沒有瑞澂的神助攻,也許清朝滅亡還不會那麼迅速。
老五是閩浙總督。統管福建、浙江、臺灣三省的軍民政務。清代的時候,可不像今天能有那麼多的民營企業,而且這些地方多數是依山、傍海、少田,他們只好平時種田,混個溫飽。所以閩浙總督是一個不飢不飽的位置。
最後一任總督是松壽。滿洲正白旗人。所以松壽對清朝的那種感情是其餘八位封疆大吏都不能體會到的,就連想要復辟的張勳,也沒有辦法和松壽相提並論。也正是由於松壽對清朝的特殊感情,導致就算清朝已經滅亡,松壽還要繼續率領一群婦女抵抗,在抵抗失敗之後,松壽選擇與大清同生死,直接吞金而亡,雖然說松壽也是嚴重守舊派,但是他去世時的這種慷慨激昂,還是讓後人為之動容的。
老六,四川總督。總管四川省的軍民政務。君不聞,古來素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傳言?所以四川總督和閩浙總督是難兄難弟。
趙爾豐,盛京將軍趙爾巽之弟。在清朝滅亡之際,身為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得知西藏地區出現了一些英國貴族與當地貴族聯手策劃的叛亂,為了防止在危難之際,英國趁火打劫侵佔西藏,趙爾豐義無反顧帶領大軍前往西藏,直接擊退了英國人,平叛了這場叛亂,得以保住西藏,讓其繼續留在我們的國土領域之中。也因此得名“趙屠夫”。
擁有這樣的豐功偉績,可以說趙爾豐絕對算得上值得後人銘記的人了,只是可惜後來趙爾豐與反清人士之間的關係變化多端,他想要維持良好關係,奈何大家似乎並不理解他,最終他於1911年被反清軍隊殺了,簡直可悲可嘆。
老七,陝甘總督。總管陝西和甘肅兩省的軍民政務。最後一任是升允,全名多羅特·升允,蒙古鑲黃旗人。大清守舊派的成員之一,先後兩次擔任陝甘總督。在第二次成為陝甘總督之後,升允還徵兵反攻西安,想要為皇帝留一條後路,奈何自己還正在激戰之中,大清就已經宣佈滅亡了。
在大清滅亡之後,升允和張勳之流有著類似的復辟想法,甚至相信了日本人的鬼話,想要與日本人合作,藉助日本人的力量實現復辟,當然最終這個想法沒有實現,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升允自己知道想要復辟是沒有希望了,因此成天抑鬱寡歡,沒有多長時間便抑鬱而終了。
老八,雲貴總督 。總管雲南、貴州兩省的軍民政務。雲貴總督是個很倒黴的總督。吳三桂起義,雲貴總督甘文焜父子被圍自殺;貴州楊龍喜起事,雲貴總督羅繞典剿滅過程中,墜落山崖而死;雲南回亂,雲貴總督恆春自盡……
最後一任總督,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所以在當時備受朝廷重用,他不僅是雲貴總督,還是雲南講武堂的總辦,在當時雲貴地區可以說是權力和影響力都很大的,不過他做了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李經羲靠著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培養起來一大批革命人士,這些人成為武昌起義的關鍵人物,因此在武昌起義之後,蔡鍔擔心李經羲會遭到報復打擊,就將其送到上海去了。
李經羲在上海期間,受到一系列挫折打擊,最後悲傷欲絕選擇投靠袁世凱,在袁世凱手下擔任了很多重要職位,算是袁世凱的得力干將,其一直活到了1925年才去世。
老九,東三省總督。之所以排老九,是因為存在時間太短,影響較小。最後一任是趙爾巽,趙爾豐的哥哥,他和趙爾豐還是有著比較類似的骨氣與血性。
在清朝滅亡之後,袁世凱欣賞他的才華,想讓其擔任自己顧問,不過被趙爾巽拒絕了,後來袁世凱安排他編寫清朝歷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清史稿》,其實就是趙爾巽編寫的。
當然了,趙爾巽沒有完全完成《清史稿》的編寫,自己就去世了,不過他留下來的底稿,對後人繼續編寫清朝歷史,有著重要參考價值,雖然說趙爾巽沒有成為弟弟趙爾豐那樣的英雄人物,不過他的一生也算是值得了。
總結一下,世事總是充滿了悲歡離合,張鎮芳棄政從商,也算是在九位封疆大吏中得以善終的一個了。張勳企圖復辟失敗,懷揣著對清朝的滿腹忠誠以及失敗的不安情緒,惶惶終日。張鳴岐和升允,投敵叛變,遺臭萬年。松壽,慷慨激昂,選擇與大清同生死,還是讓後人為之動容的。趙爾豐平叛了西藏叛亂,保住西藏,讓其繼續留在我們的國土領域之中。李經羲投靠袁世凱,趙爾巽編寫《清史稿》雖然說沒有成為弟弟趙爾豐那樣的英雄人物,不過他的一生也算是值得了。
世上人紛紛擾擾,何其多悲歡離合。縱有失落與惆悵,只是些執念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