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明朝被很多人紀念思考,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它生命的最後17年裡,仍然控制著廣大的地區,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帝國作為統一政權的國祚終於1644年?讓我們從大明帝國的建立者,朱元璋說起。
洪武皇帝農民出身,當過乞丐,他驍勇善戰天賦極強,是少數南方統一北方的皇帝,但在制定國策家法的時候,他表現出來一定的侷限性,建立之初的明朝不是一個大帝國,而是一個大農村。
首先,在政治上,朱元璋於1380年以圖謀不軌之名處死胡惟庸並廢除丞相制,這加強了君主專制,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權力擴大了,但丞相的廢除使皇帝的工作量大幅增加,朱元璋並不能夠保證他的後代像他那般勵精圖治,之後內閣的出現和太監獲得批紅權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皇帝逐漸倦怠朝政。
在文化上,他復興了漢族禮儀,一方面使他的政權獲得了合法性,但另一方面,長期的民族分化政策會導致民族對立於敵視。
在家法的制定上,可能是自己經歷過太多的苦難,朱元璋要求要用國庫餵養皇族,到明末皇族已有上萬人,他們中的多數好吃懶做無所事事,間接促成了農民起義的爆發。明朝後期暴露的諸多問題在朱元璋立國之時就已埋下了隱患。
讓我們把時間撥之弘治之後,在這一百年內明朝的統治者出現了一些問題——正德皇帝軍事天賦極高,曾打敗了在邊境滋事的蒙古人,但他貪玩不理朝政,劉瑾在他的庇護與縱容下貪贓枉法。
嘉靖皇帝早期整治朝綱使國力回升,但後期沉迷道教消耗民力,儘管其在位期間戚繼光徐階等能臣武將輩出,但其統治末期國庫空虛需要變賣朝廷貢品來補充朝廷開銷。萬曆十五年後朱翊鈞逐漸怠政,後因為國本之爭30餘年為上朝,萬曆三大徵輝煌但過度消耗使國庫空虛。
天啟皇帝不會識字所以把權力交給魏忠賢,這造成了無數忠良被迫害。等到朱由檢扳倒魏忠賢登上權力的巔峰時,明朝在腐敗的官僚體制和前幾任皇帝的折騰下變得搖搖欲墜。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其外部,由於李成梁對努爾哈赤的縱容使他統一女真並發展壯大,後金崛起後把矛頭對準了大明,在決定明金戰略決策的薩爾滸之戰中,楊鎬的自大與判斷失誤是明軍六萬餘人歿於薩爾滸——自此明朝對後金由攻轉守,雖然孫承宗的戰術防禦和袁崇煥的堅定執行阻止了後金的擴張,但由於明軍軍事將領間的政治和皇帝的不信任,軍隊戰鬥力受到影響,明朝逐漸失去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
在內部,崇禎皇帝統治的17年碰上了小冰河期,極端氣候頻繁出現,農作物不可耕作使流民大量出現;儘管崇禎勵精圖治,力圖挽救這個帝國,但他的決策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袁崇煥雖然囂張跋扈但對他忠心耿耿,崇禎卻在後金的挑撥離間之下判袁崇煥極刑,這導致了軍心的渙散,越來越多的將領投靠後金。
又如把李自成工作的驛站廢除後來節約資金,但民眾的失業激起更加激烈的民變,明王朝有能力對付後金或是農民軍中的其中一個,但沒有充足資金和兵力與二者同時對抗;崇禎自己也生性多疑,17年內頻繁更換內閣說明了他不放心把權力交給官員。
另外這一時期的民族意識尚未正式覺醒,雖有忠君報國之思想,但對於絕大多數民眾來說,改朝換代與他們無關,無非是換了一個交稅的主;當遼東戰事在邊關報急,將士們生死不知的同時,富裕的江南地區歌舞昇平,富紳們流連於水鄉的溫柔,文人們活在紙醉金迷之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敬佩他們為守護傳統觀念與清軍決一死戰,但我哀嘆帝國覆滅時他們在一旁袖手旁觀。
1644年是一個無位元殊的年份,這一年神州大地出現了五位皇帝,李自成勢如破竹攻入京城,崇禎皇帝為守氣節殺死妻女自縊於煤山的歪脖子樹,最後的贏家——滿清的鐵騎穿過了山海關,滿心歡喜地開始了征服。
1644年是哭泣的一年,這之後華夏大地生靈塗炭;1644年是悲傷的一年,甲申之變的傷痛刻在了這片土地,這一切的一切已經發生,我也只能無奈地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