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英名牆前
深情地念著她寫給哥哥
卻沒有機會寄出的信
李曼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奠二哥李徵明
老人名叫李曼,她的哥哥名字叫做李徵明
一位犧牲在上甘嶺戰役中的志願軍烈士
在戰場上的李徵明擔心妹妹識字不多
所以在家書中大量使用簡筆畫代替文字
這些手繪的“表情包”家書收穫了數億點選量
網友親切地將其稱為“第一代表情包”
已至耄耋之年的李曼,精神矍鑠,思維清晰,手指輕輕劃開手機螢幕,向記者展示了這封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家書:憨態可掬的手繪畫和鮮活親切的語言,滿載著李徵明對父母的牽掛和對妹妹的疼愛,充滿著信仰的力量、綻放著人性的光輝和深深的家國情懷。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每當聽到這首歌,李曼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二哥李徵明,總忍不住泛起淚花。
李徵明於1930年出生在江蘇宿遷,1950年入伍,1952年赴朝,任第24軍70師201團教導隊文化教員,1953年犧牲在硝煙瀰漫的上甘嶺。
李徵明自小才華橫溢、品學兼優,不但會畫畫、唱歌,而且還拉得一手好胡琴。李曼說,家中有兄妹八人,由於大哥和幾位兄弟常年在外地,家中只有她、母親、二姐以及小妹,所以當時給哥哥寫信的任務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李曼說二哥李徵明寄來的家書共六封
其中有三封是分別寫給父母、二姐和小妹的
另外三封是寫給她的
這六封家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支援和鼓勵妹妹們努力學習,追求進步;二是自己爭取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為國爭光,滿是錚錚男兒對祖國的衷腸和對親人的眷念。
因為李曼當時年齡小,識字不多
李徵明在信中大量使用簡筆畫代替文字
就連某些宿遷方言也被他形象地畫了出來
記者在這封寫於1953年3月25日的家書中看到,信的內容非常感人,而形式新穎活潑,“軍功章”等關鍵詞語都用簡筆畫的形式代替,繪畫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表現出李徵明繪畫的才能,更表達了他建功立業的決心。
為方便記者理解其中的內容,李曼一邊指著螢幕一邊向記者“翻譯”道:“我在上甘嶺一切都好,不要掛念。我要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堅決殺美國鬼子,爭取戴上光榮花,使得全家光榮。現在我已經戴上祖國人民贈送的最可愛的人勳章了,你看見恐怕也很高興吧!我還正在爭取戴上軍功章回去見毛主席!”
在1953年4月3日
李徵明寫給妹妹李晏的信中
他再次表明了自己對家人的關愛
和在前線建功立業的決心
在給晏妹的信中,他寫道:“來信收到了,你們都有很大進步,希望還要繼續努力,在現有基礎上提高。上次來信聽說你也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了,今天已是一個光榮的青年團員了,更應當發揮青年的先進性與積極性來響應黨的號召,帶領群眾完成各項任務。加強學習團的檔案(如團章內義務權利),並要以黨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頭,而且時刻要與不良傾向作鬥爭。”
“關於家中生活問題不要焦心,我今後多多節省些錢寄回家補助生活費用……你們來信給我很大鼓舞和教育。我在朝鮮一定爭取立功,給祖國爭光。”
李曼說,二哥李徵明在信中向來不提戰鬥,更不會向父母和兄妹描述戰爭的殘酷場面,總是說前線安好,讓家中不必掛念。這讓李曼和家人們很感動:“讓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哥哥最後一封家書。”
此後,母親總是到郵局打聽,看看是否有兒子從前線寄來的信。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是空手而歸。1954年初,母親接到李徵明戰友寄來的信,她用有些顫抖的聲音向李曼說:“你二哥,你二哥可能……”話沒說完,就已經哭成淚人一般。
原來,在戰爭打得很激烈的情況下,作為文化教員的李徵明主動要求下連隊,並按照上級要求,與戰友們在敵軍炮火中展開防禦。在接到反擊殺敵的命令後,李徵明又向戰友們發出殺敵的號召:“看誰打得猛?看誰殺的敵人多!”戰士們在李徵明的鼓動下向敵軍發起猛烈反擊,接連消滅敵人六個加強連和兩個守備連。
然而在這場戰鬥中,李徵明卻光榮負傷,但是他始終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繼續頑強戰鬥。李徵明說:“今天流血流汗是光榮的,是為了朝鮮人民的獨立,為了祖國的安全建設,使人民和我們的家人過上好日子……”此時,看到受傷的戰友置身在槍林彈雨中,李徵明開始搶救傷員並因此而二次負傷,最終因為傷勢過重而壯烈犧牲在上甘嶺。
為表達對李徵明的緬懷,李曼在去年把這些已經泛黃的家書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更應牢記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他們精忠報國的精神註定被一代代傳承下去。”李曼說。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