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張目倫
家住興華路柳泉花園小區的劉鳳梧出生於1931年1月,今年已90歲高齡,老家是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劉海子村,離休前在聊城市公安局東昌府分局信訪科任調研員。
10月27日,劉鳳梧接受記者採訪,這位1947年2月入伍、1948年12月入黨的老兵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非常艱難,但受傷回國時,自己看到遼寧丹東火車站燈火通明,像白天一樣,而朝鮮那邊一片黑暗,心中非常感慨,祖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搞建設,戰士們在前線流血犧牲也是值得的。
入黨介紹人的名字終生難忘
1945年,八路軍打開了當時堂邑縣的大門,敵人逃跑了,全縣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解放。八路軍工作隊來到劉海子村,號召窮苦人民鬧革命,劉鳳梧的父親第一個報名參加了農會,劉鳳梧則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兒童團,並被選為兒童團團長。
劉鳳梧說,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了,各村組織群眾參軍參戰。於是,他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家是貧農,土改分到了土地,為了保衛勝利果實,我不參軍誰參軍!”
1947年2月,劉鳳梧入伍後,在新兵團訓練了3個月,被分配到晉冀魯豫軍區二縱六旅,在機槍教導隊通訊連司號排學吹號,後跟隨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打游擊戰。他還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及成都戰役等。
劉鳳梧回憶戰鬥經歷。
“現在,經常想不起來年輕時的同學、同事、戰友叫什麼名字了,但我的入黨介紹人仲從紹、趙東昇這兩個名字始終沒忘,由於部隊變化很大,我不知道他們如今在哪裡。”劉鳳梧回憶說,1948年,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軍二十九師機槍教導隊擔任司號員,於當年12月5日提出申請,要求加入共產黨。機槍教導隊指導員仲從紹認為他工作積極、思想進步,接受了他的申請。經支部大會全體透過,他成為一名預備黨員。當時,部隊在河南行軍打仗,沒有固定住處。1949年4月“百萬雄師”渡江前,部隊在安徽省安慶市城北一個村裡駐防,機槍教導隊黨支部召開支部大會,表決透過,他成為一名正式黨員。
在上甘嶺戰役中負傷致殘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0月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並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10月19日,根據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
劉鳳梧的立功證明書。
1951年3月25日,劉鳳梧跟隨部隊進入朝鮮,是第二批入朝作戰的部隊。當時,他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二十九師司令部擔任收發員,管理機密檔案,上傳下達命令指示、行軍路線圖等。“我們進入朝鮮後都是夜行軍,白天住在山上,但不能生火燒飯,只能吃炒麵、喝涼水,住在防空洞或山溝裡。戰士們穿著軍裝睡覺,一連二十多天,身上都生了蝨子,咬得我難以入睡。”
劉鳳梧參加了第五次戰役,“這次戰役,我們打過了三八線,打過了漢城”。但是,戰士們帶的炒麵吃完了,只好往回撤,敵人便開始追擊。有一天,部隊在公路邊一個小村莊裡做飯,三架敵機飛過來,丟下兩顆凝固汽油彈,周圍燃起大火。劉鳳梧冒著危險衝到屋裡,端起自己的炒麵疙瘩就往山上跑。不幸的是,一名戰士跑得慢了,全身著火後犧牲,司令部參謀李世俊半個臉被燒傷。“這是一段難忘的經歷,我至今記憶猶新。”
上甘嶺戰役最激烈的時候,前線的戰士把子彈打完了,炒麵和水也沒有了,師部便組織通訊員、衛生員、炊事員、勤雜人員等運送子彈。劉鳳梧參加了運輸隊,每人揹著一箱子彈,夜裡在山溝裡摸索著前進。一次,離前沿陣地還有100米左右時,一顆炸彈落在離他10多米的地方,只聽轟的一聲巨響,他的臀部被炸了一個巴掌大的窟窿,鮮血流了一腿,溼透了褲子,隨後,他被擔架連的同志抬到師部臨時衛生所。“第二天,我才知道,這顆炸彈炸到我們四個人,一位通訊班的班長頭部受傷當場犧牲,一位戰士被抬到衛生所後也犧牲了,還有一位通訊員傷到了右臂。”
受傷後,劉鳳梧被送回國。1952年10月30日晚到達遼寧丹東時,他發現火車站燈火通明,而朝鮮新義州是一片黑暗。“當時我心想,黨中央、毛主席做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是非常英明、正確的,祖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搞建設,我們在前線流血犧牲也是值得的。”說到這裡,劉鳳梧無比感慨。
離休後專心寫回憶錄
1952年11月5日,劉鳳梧被送到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省立第四人民醫院治療養傷,半年後傷好出院。1953年6月,他被調到山東省華東訓練二團,3個月後,在濟南市山東省革命榮軍第四中學學習。
劉鳳梧整理回憶錄手稿。
1954年8月,劉鳳梧考入山東省農學院附屬工農速成中學。學習期間,國家發放每月25元的助學金及生活費。1958年9月,中學畢業後的他被學校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法律專業四年,這時,國家發放每月35元的助學金及生活費。
1962年9月,在人大畢業後,劉鳳梧主動要求到邊疆工作,被分配到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公安局,曾擔任政治幹事、局機關黨支部書記、城關派出所長等。1972年10月,劉鳳梧調回聊城縣公安局工作,1984年9月退居二線,1991年離休。
劉鳳梧說,回憶起自己的部隊生涯,很多經歷猶在眼前,雖然危險重重,但意義非凡,值得更多人瞭解、熟知。於是,2011年,他開始手寫回憶錄,一支筆、一疊稿紙,只要沒有特別重要的事兒,他就坐在書桌前一邊回憶,一邊記錄,有時甚至忘了吃飯。後來,他購置了電腦和手寫板,書寫、修改更加方便。2020年,在二女兒劉玉霞的建議下,他又補充了從部隊轉業後的工作情況等內容,主題是熬過“苦日子”迎來“好生活”。
劉玉霞告訴記者,目前,父親的手稿已有七八萬字,“縱向”方面的內容已比較豐富和全面,“橫向”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同時,還需連結一些“時代背景”“歷史知識”等資料,計劃寫15萬字左右,然後出版一本書。
“本想寫這些就算了,但女兒的想法有道理,只是多多少少有些壓力。”談及回憶錄,劉鳳梧笑了。他說,在寫作過程中,他也有意外收穫,雖然年齡越來越大,但腦子越用越好了,不僅更愛學習,也更願意瞭解新鮮事物。他表示,自己會盡力而為,把這個回憶錄寫得更充實、透徹,不給自己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