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兒子在廚房拿到一個煮奶的小鍋子。他用鍋子接了一些水,興高采烈地想要把水運到玩具屋。但是蹣跚的腳步讓鍋中的水灑出了一些。
兒子高興壞了,索性就地而坐,把手伸進了鍋中,一點一點地將水弄到地上,弄到身上,弄到臉上,弄到頭髮上。同時還發出咯咯的笑聲。
我站在旁邊沒有阻止他,反倒拿著手機錄了起來…
這樣的場景在兒子五歲之前經常發生。
有時是用鍋,有時用玩具,總之手裡拿到什麼能裝水的器具都會引發相同的行為:接水---弄得到處都是---憨憨的笑。
但是,這樣的情況在孩子六歲以後就越來越少發生,到了七歲多就不再對水這麼感興趣,甚至在其他小朋友把水撒了一地時,他像個小大人一樣說:“你多大了,還玩這樣的遊戲?”
至此,我知道,寶貝的一個成長過程完成了。之後的歲月中,凡是遇到和水有關的事情時,不管是玩水,還是遇到危險,孩子都會從容應對。
就像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中說的:
“如果生命不能得到完整的成長,就會導致每一個生命都處在不同的次元中,中間的差異之大,以至於有的人的世界對另一些人來說,幾乎是一無所知的。”
這讓我想起朋友和我說起他家的孩子學游泳哭得程特別慘烈,孩子每次都哭得特別厲害,到最後甚至一提到這件事孩子就一臉恐懼。
我問她是不是小時候從不讓孩子玩水,甚至因為這事訓過孩子?
朋友當時堅持說沒有,過了幾天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她想起來了:小時候孩子玩水曾把她的一本書給毀了,這件事讓她很生氣,非常誇張的打罵了孩子一頓。似乎從那之後孩子就很少玩水。
朋友問我怎麼辦,我說,現在開始帶他玩水吧,從一杯水開始。
朋友在孩子發展對水的感覺的過程中強行的打斷了,導致孩子在這方面的成長變得不完整,以至於在之後正常的接觸都變得難以接受了。
那麼,解決的辦法就是從中斷的地方讓孩子接著成長。
據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將近1300多萬的口吃患兒,患病率高達1%。這其中幼兒口吃的發病率更達到了10%左右。有學者認為,近年來患口吃的孩子越來越多是和父母在孩子開口說話的初期要求太高、過於嚴厲或經常打斷有直接的關係。
前年假期去親戚家做客。
正聊著天,五歲的兒子跑過來特別興奮地和我說小堂姐的玩具有多好玩。
整個過程實際上就不過一句話,“媽媽,姐姐的吹泡泡膠太好玩了,能吹出特別大的泡泡,而且都不會破的。”
但因為太著急告訴我,兒子顛三倒四的,不斷重複地說了大概兩三分鐘。
這期間我只是笑著,表現出對他說的很感興趣的樣子聽著他說,沒有打斷他。等他說完,幫他總結一下意思,讓他重複一遍。
兒子感覺到我接收到了他的興奮和快樂,一蹦一跳地跑開了。
妯娌很驚奇的看著我,突然說:“我想我知道朵朵為什麼說話結巴了。”朵朵是我的小侄女。
小侄女的媽媽是個急性子的人,她說從孩子開始學說話時,她就總著急,每次孩子話說到一半,她就把另一半給接上了。還經常催促侄女快點說,或者批評侄女話說得不利索。久而久之,孩子說話越來越快,但是思維卻跟不上說話的速度,於是開始口吃。
這正是由於兒童在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完整成長的原因。
一個孩子語言的發展過程應該是聽--模仿一個字--一個詞--簡短的一句話--較長的一句話--一段話--完整的表述。
這樣一個過程是漫長的幾年的時光。
小侄女正是在從簡短的一句話到較長的一句話過度的時期,開始經常被家人打斷,干擾其自由的成長。
怎麼辦?補吧!
我告訴妯娌,每次孩子表達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孩子表達完整再交流。不要替孩子說話,提醒孩子慢慢說,想好了再說。等孩子說完後再幫孩子總結,讓孩子模仿。
並提醒她,這個過程是很慢的,一定不能著急。
一年多以後,妯娌特意打來電話告訴我,她覺得侄女的口吃現象好很多,只有在特別著急的時候才會出現了。
繪本《我也可以飛》中的鳥寶寶在沒有學會飛之前去做了各種嘗試,學習螞蟻在樹幹上走路,學習松鼠在樹枝間跳躍,學習鼴鼠去挖洞,學習小魚游泳。。。最後,他學著小蜜蜂的樣子在空中飛翔,終於成為了一隻飛鳥。
孫瑞雪老師說:“完整的成長,是指兒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藉助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領,透過生命年齡的不同階段,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自我。”“這樣一個完整的人,需要一個漫長的完整成長的過程。”
我很慶幸自己在兩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過多地打擾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得到完整的成長。兩個孩子也在不同的程度上體現出了這樣做的好處,比如獨立、自理和控制情緒。
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我知道,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要成長的方面還很多,而我能做的就是適度的引導和漫長的等待。
正在讀文章的你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阻止過孩子去踩水窪,因為那樣會弄得身上髒兮兮的?有沒有在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打斷他,因為覺得那樣做很傻?有沒有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因為“我是為你好”?
如果有,請停止你的行為,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讓孩子得到完整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