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拍品
Lot 1333 明宣德 青花雲龍紋十稜葵瓣式洗
估價待詢
尺寸:直徑20.7 cm ;高5 cm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Thomas Arthur Clarke (生.1871) 上尉及夫人 Emmeline Clarke,本姓 Matthews (逝.1962) 收藏,Springfort Hall,馬羅,科克郡,愛爾蘭,此後家族傳承Lillian Mabel Hebbert,本姓 Matthews (1891-1976) 收藏,此後家族傳承Patrick Robert Ievers (1940-2015) 中校收藏覺是軒 (Priestly & Ferraro),倫敦紐約蘇富比,2017年3月14日,編號0008
本品為宣窯之曠世雋品,極負盛名,其形端莊秀雅,簡潔清新,呈葵瓣花口十稜式,盡顯曲線變化之佳妙。釉汁凝潤泛青,胎骨堅緻細薄,執之品鑑,纖巧怡人。洗心繪以青花五爪游龍穿梭於祥雲間,雄姿遒勁,氣奪千里。外璧飾以十組青花無框團龍紋,升龍與降龍相間,方寸之際,威勢凌人。其筆觸細膩,精到有神,青花一色蒼妍舒雅,墨勢渾然而莊重,泛出濃妍之錫光,誠為宣窯之妙品。
本品器底書“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書六字雙行款,外勾雙圈,筆法遒勁有力、樸拙蒼健。
此洗妙作十瓣花式,花瓣邊沿於中微斂,頗似蜀葵,故常名葵式洗。蜀葵,戰漢之際編纂的《爾雅》名其曰“菺,戎葵”,晉代出現“蜀葵”之名。她是唐代詩人岑參筆下的年少光陰:“人生不得長少年,莫惜床頭沽酒錢。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是宋人陸游筆下的心心相印:“翩翩蝴蝶成雙過,兩兩蜀葵相背開”;是明人張翰筆下的赤誠忠心:“ 蜀葵花草幹高挺,而花舒向日……丹心則一,故恆比於忠赤”;亦是清人錢宛鸞筆下的一笑百媚生:“織雲制粉,裁霞剪綵,倚醉嫁薰風……傲殺杜鵑,不輸芍藥,蜀地笑芙蓉。”宋人將其入畫而有《蜀葵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百花圖卷》(現藏吉林省博物館);明畫如《蜀葵紈頁》(現藏故宮博物館)用色更豐,愈顯蜀葵色之鮮妍、形之婀娜。
本器為愛爾蘭Thomas Arthur Clarke上尉(1871-)與夫人Emmeline Clarke(本姓Matthews,-1962) 舊藏,後在家族中流轉,先後傳予Lilian Mabel Hebbert(本姓 Matthews,1891-1976)、Patrick Robert Ievers中校(1940-2015)。此後,本洗由倫敦覺是軒(Priestley & Ferraro)珍藏。
1962年前的傳承歷史雖不可考,但此器極有可能曾為著名英國水彩收藏家Thomas Clarke(1834-1911)舊藏。Clarke先生為前述Thomas Arthur Clarke的父親。其水彩收藏曾於佳士得倫敦1929年1月29日上拍。1926年,Clarke先生位於英國利物浦的Allerton房產被夫人及後代捐予利物浦政府。
2017年3月14日,本品最後釋出於紐約蘇富比,編號0008。
紐約蘇富比,2017年,編號0008
Lot 1242 齊白石太獅少獅鈕芙蓉石印章
尺寸:長4 cm ;寬4 cm ;高7 cm
估價:400,000~500,000 人民幣
邊款:仲珊使帥委刊,布衣齊璜
印文:四省經略使
來源:五臺山人舊藏
此印章是白石老人篆刻藝術巔峰時期作品,以白芙蓉石雕琢而成,用料考究,色澤柔美溫潤,氣息古雅怡人。上有“太獅少獅”鈕,兩獅呈半蹲臥狀,太獅作側身回首狀憨態可掬,少獅活潑可愛,栩栩如生,一高一低、一主一次的對比互動,構圖可謂精巧生動,神態、毛髮、足部的細節刻畫亦拙中寓巧,韻味無窮。底有印文“四省經略使”篆書五字。印文采用“浙派”與丁敬法刻出,兼用圓筆與折筆,以單刀衝刻,規整剛勁,衝刀自然逸出,結構佈局疏密得當,空間分割有起有落,雄悍直率,生辣猛勁,酣暢淋漓,展現了齊派印風之美,為典型的齊白石“個性”特徵刀法,在傳世的齊白石印章中非常少見,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此印章代表了齊白石篆刻藝術的最高水平,完全展現了大師之風範,具有很高的收藏與研究價值。此印有邊款“仲珊使帥委刊,布衣齊璜”,可知這件印章為民國大總統曹錕所用,即是齊白石為曹錕所刻。曹錕曾於1921年任直、魯、豫三省經略使,1923年任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此印即刻於曹錕任四省經略使期間。另據考證,此印是齊白石為曹錕所刻的第五方印,前四方印是齊白石贈送給曹錕的,邊款均是“仲珊使帥”的上款,落款“布衣齊璜”。此印則是曹錕邀齊白石為他所刻的,邊款有“委刊”二字,也說明了這一點。此印章一直為曹錕後人收藏,後曾收藏於天津文物管理處。20世紀80年代落實查抄物資政策而退還給曹錕後人,這些均有記錄可查。曹錕(1862-1938),字仲珊,擅長書畫,頗有文才,出生於天津大沽口,1890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初年直係軍閥的首領,參加過甲午戰爭。1921年,齊白石經同鄉友人夏壽田即曹錕的秘書引薦,在保定結識曹錕,並還有數年的交往,交情甚厚,曹錕的圖章大多是齊白石所刻,並留“布衣齊璜”四字款。夏壽田(1870-1935),字午詒,晚號直心居士,湖南桂陽蓮塘大灣人,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夏時,號叔軒,曾任江西巡府。戊戌年科舉時的榜眼,歷任刑部郎中、山西清吏司行走、翰林院編修、學部圖書館總篡。民國元年任湖北省民政長,二年任總統府內史後隨曹錕,任其秘書。其篆刻受齊白石影響,刀法鋒利,衝切並用,樸雅沉雄。齊白石初到京華時,經其引薦,結識曹錕,獲得很大幫助。後來齊白石也曾多次提及夏壽田對他的提攜和幫助。
Lot 1246 清乾隆 碧玉雕「竹溪六逸」圖筆筒
尺寸:高16.3 cm
估價:600,000~800,000 人民幣
來源:北京保利,2014年12月3日,編號 5715 五臺山人舊藏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9月,p237,Lot 198《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第172—175,圖55、56;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1月
本品由整塊碧玉雕制,材形碩大,呈菠菜綠色,質地細膩瑩潤。給人以厚重之感,寶蘊光華。筒身雕“竹溪六逸”圖,迴轉視之,若一軸院畫。上有祥雲繚繞,山間茂林修竹,草木蔥蘢,清溪石橋上兩位仙翁談笑前行,意境清幽出塵。雕工極精,峻利深刻,章法有度,應出自宮中高手玉匠之手。據文獻載:唐開元末,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泰字府徂徠山下之竹溪,日縱酒酣歌,時號竹溪六逸。後來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裡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後世文人仰慕他們狂放不羈、悠然自得、不被俗世束縛的生活方式,常以其自況,渴望追尋這種自由浪漫的生活狀態。碧玉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奇珍,張岱《夜航船•寶玩部》記錄當時碧玉來源:“碧玉有云碧、西碧二種,其色枯澀者曰云碧,產於雲南;其色嬌潤,有虼蚤斑者曰西碧,產於西洋。”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定了回疆叛亂,玉路通達,新疆瑪納斯碧玉大批進入中原,並有大塊優質玉料,故能製作大型筆筒、山子等物。並帶動了清朝玉器最發達的時期。清代玉雕用玉廣泛、作工精巧、題材造形高雅簡樸,加上“造辦處•玉作”工匠全是精挑細選自各地的琢玉高手,使宮廷玉器的發展進入了鼎盛輝煌時期,玉器品種也因而激增,凡舉器皿、擺件、文房等……宮廷所制玉器無一不精,加上乾隆皇帝是我國有史以來對玩玉、賞玉與擁有玉器最有興趣的一位皇帝,在他的推動下,從乾隆中期開始一時之間,無論宮廷與民間對玉的需求及製作水平都達到空前絕後的盛況。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其諸多詩文當中,屢屢流露出他對於王羲之、陶淵明、蘇東坡等文士的追慕與敬仰,正因如此文人思想之燻受,他在對於玉器的品味方面也以傳襲古典、表現畫意為雅。本品通景圖案的設計佈局、刀法之刻劃表現均是融以畫意,正是乾隆帝所欣賞的畫意玉器。其內容亦為文人逸事,且人物為唐代裝束,具唐韻,更有文人平淡蘊藉、精煉內涵、崇尚古雅之雋永的意境。而筆筒選材精緻,製作謹嚴,氣韻恢弘,有富貴艶麗之皇家氣息,又因碧玉色沉,故體度莊沉,具典型宮廷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中即有西園雅集、竹溪六逸、竹林七賢、石室藏書等故事的碧玉筆筒,與本品雖紋飾內容不同,但於做工、風格等幾無二致,可資比較。天瑩晶潤微 雪知剔透霜光過通天日 碧波雨珏翠—乾隆
Lot 1247 清道光 粉彩庭院嬰戲圖吉慶瓶
尺寸:高28 cm
估價:1,800,000~2,500,000 人民幣
著錄:《慎德明道—五臺山人藏清道光御賜瓷》,文物出版社,2011年,頁22-25 「慎德堂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來源:紐約蘇富比,2005年3月31號,LOT 122五臺山人舊藏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頁130、圖119;《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頁173、圖159;《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琅彩•粉彩》,頁235、圖210。
本品繪畫風格清雅怡人,所施粉紅色地為道光皇帝最喜歡的顏色。在瓷器製作方面的體現就是追求素雅清新,反感俗艶炫麗。道光二年五月十五日內務府向九江關下發道光皇帝的諭旨:“九江關所進瓷器顏色、花樣均屬不佳,著寄信九江關監督,嗣後呈進磁器素色著仿古用粉窯、哥窯,及青花白地者、其彩色著用霽紅色並五彩花樣者不得過艶,其洋彩及鼓出花樣之件著無庸呈進。”例如本品主題紋飾以白地為背景,諸彩色澤柔和清雅,一改幹嘉御瓷濃抹重彩之做法,屬符合道光皇帝審美的上佳之作。本品雋逸典雅,彩繪妍美,為道光朝清宮的御用陳設瓷,雙耳巧飾點藍彩夔龍,簡約而玲瓏,口沿彩繪松石綠彩如意雲頭紋一週,頸部以粉紅彩為色地,前後對稱繪畫寶相花上承蝠紋,肩部與脛部均飾一道如意雲頭紋,為腹部主題紋飾的出現界定上下範圍,一如手卷之絹邊。此式裝飾手法為乾隆末期開始出現,嘉道二朝最為流行,舉凡所見最上品之御瓷琢器皆以此裝飾。腹部白地彩繪九子嬉樂圖,庭院之中諸童嬉戲於洞石、花樹之間,紅衣童子雙手伸入魚缸裡摸魚,神情愉悅,魚缸極為寫實,為青花纏枝蓮紋缸,缸裡三魚遊動。整幅畫面以童子捉魚為構圖之中心,其餘情景向兩邊展開:左側一童坐地上,手把二柿,緊隨一童持如意舞動,二者寓意事事如意。右側一童執蓮花,一童扛戟,戟上掛著玉磬,二者寓意吉慶連連。其餘四童,或是雙手持笙,或是懷捧蟠桃,或是握金元寶,或是點放鞭炮,場面熱鬧非凡,童趣盪漾。另見庭院之中蒼松遒勁,迭石秀潤,極得佳韻,妝點得當,為畫面之空間轉換增色不少。諸童頭梳髮髻,臉龐圓潤,體形豐腴,繪畫精細入微,神形俱佳,兼取成化、嘉靖兩朝筆意,臉頰設以淡薄的淺紅彩渲染,使之接近面板原色,細潤如真。各人衣飾華麗,豐富多變,令人歎絕。九童之衣飾皆無重複,而且一衣之中色彩轉換自如,竭盡畫匠之能事。所見衣褶線條細勁流暢,與色彩配搭相得益彰。所敷設彩料精妍,於瑩潤嫩白的胎釉映襯下,絢麗而不失含蓄,風格淡雅清逸,與乾隆上品者不分伯仲。其底施松石綠釉,極為勻淨厚潤,中心署“慎德堂制”四字楷款,筆道清勁,鋒芒外現。道光一朝裝飾嬰孩題材的琢器燒造甚少,主要為百子龍舟和庭院嬰戲兩類,尤以後者數量最罕,而且出現時間較晚。本品所裝飾帶摸魚情景的嬰孩嬉樂圖是明清御窯瓷器之經典題材,最早可上溯至永樂青花御瓷大碗,例項見於葛氏天民樓收藏的“永樂青花嬰戲圖碗”(香港蘇富比1981年秋拍第68號拍品),此後宣德、成化二窯繼之,入清之後,始見於康熙朝五彩御瓷,例項參閱清宮舊藏“康熙五彩嬰戲圖碗”;至嘉慶時期再度流行,摹仿康熙窯之式樣燒造,例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嘉慶油紅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碗”。道光同類碗類燒造,唯見一例,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清道光粉彩嬰戲圖碗”,亦署慎德堂制款,與本品構圖、畫意相近,殊為珍罕。本品署款為“慎德堂制”,慎德堂款瓷器為道光御瓷之最精華者。慎德堂,為圓明園九洲清晏內的一組建築。道光十年,道光皇帝擇九洲清晏西部之清輝閣旁邊原魚池之地添建了五間三卷大寢宮,曰:慎德堂,次年落成之後,道光皇帝常年在此園居。道光皇帝對慎德堂營建不遺餘力,自道光十二年始,每年三度御貢瓷器當中就有兩批被送往慎德堂安放使用,對照檔案記載與傳世實物可知,慎德堂款器皿主要出自這些御貢瓷器當中。而慎德堂款瓷器的燒造是始於道光十三年下半年,據內務府造辦處清檔記載:“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九日主事那隆阿太監張得興來說,太監沈魁交金魚苲草瓷渣鬥樣一件、外黃裡白暗龍黃瓷盅樣一件、青花白地瓷碗樣一件。傳旨:瓷渣鬥一件著照此樣,要黃瓷白裡燒造六十件,內慎德堂制款三十件,俱要楷書字。欽此!”這是清檔關於燒造慎德堂款瓷器的第一例記載,由此可推知,傳世所見的慎德堂款者皆為道光十三年下半年以後燒製,專門安放於圓明園的慎德堂內,具體名稱、數量在十三年以後的御貢瓷器表當中應皆有記載。本品亦然,檢閱道光十三年以後的清宮檔案所示,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三日端陽節御貢瓷器表中的“九子吉慶瓶成對”正可與本品對應(附圖),為九江關監督德順呈貢的御瓷,而且道光皇帝指示將其安置到慎德堂東廊陳設。德順,為道光朝第七任督陶官,始任於道光十二年八月,離任於道光十九年八月,前後七年之久,是眾多督陶官當中成就較為出眾者,熟知窯務,頗為難得。
Lot 1260 錢維城南巡盛典圖 冊頁 紙本
尺寸:繪畫18.5×13cm×12;書法18.5×13cm×24
估價:2,700,000~4,500,000 人民幣
款識:臣錢維城恭繪。錄乾隆御筆詩共五十三首。
鈐印:臣、維城
來源:北京匡時,2017年6月4日,編號1892 五臺山人舊藏
說明清宮原套裝潢,紫檀木冊頁板,其外包以乾隆朝織錦裝潢的如意紋函套,函套上貼有楷書題簽“御製浙江名勝詩圖”。錢維城《南巡盛典圖》冊賞析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聶崇正錢維城(1702-1772),初名辛來,字宗盤,又字幼安,號幼庵、茶山,晚年又號稼軒,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02年),卒於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享年七十歲。錢維城一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做官,並於乾隆十年(1745年)得中進士,而且還是一甲第一名(即狀元),可謂榮耀萬分。錢維城曾官至刑部侍郎,入直南書房,是乾隆皇帝所倚重的文臣,死後諡“文敏”,《清史稿》中有其小傳。按照筆者對於清代“臣字款”繪畫的瞭解,錢維城應當屬“詞臣”畫家,而非供職宮廷的職業畫家,他作畫帶有“業餘”性質,主要工作是做官。但是由於他的繪畫特長,也經常向皇帝進獻自己的作品,所以這類畫幅的署款上也必定要寫上“臣”字,說明此是進御之作,不同於一般自娛或應酬的作品。他的作品歷來被收藏家們所珍視。《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一書內收錄錢維城書畫作品一百六十件,數量相當多,說明清代宮廷對其書畫作品的肯定和賞識。乾隆帝在位期間曾先後六次南巡,時間分別為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是冊所錄乾隆御製詩年款辛未(1751年)、丁丑(1757年)、壬午(1762年)、乙酉(1765年)為乾隆前四次南巡所作。錢維城在乾隆第四次南巡七年後辭世,此冊的創作年代應為1765-1772年之間。在他的作品中,帶稜角的石形、雙勾少皴的樹幹,以及中鋒含蓄的細筆、淡墨勾皴的線條,都存有董邦達的筆意,但他更擅長縝密的用筆和青綠、赭石相間的設色,其中也顯示出清初“四王”的風格。所繪浙江十二勝景為錢維城進御精心之作。平溪細路的丁家山、雄奇高遠的北高峰、重巒迭嶂的鳳凰山、巨浪滔天的錢塘潮,這些江南勝景在畫家蒼勁老辣的筆下—展現在觀者面前。淡淡的石綠以赭石過渡,雄渾的筆法、淡潤的色彩、爛熟的技巧使其筆下的江南山水秀美而不失蘊藉散淡而不顯枯寂。畫中皴點老硬雄渾勾勒堅勁韌練,從此冊可見錢維城的山水形拙而不呆板,用筆平淡而不事奇巧,使得冊中風景逸氣橫生、淋漓深潤、變化萬千。覽此冊有如雲遊於勝景之間令人怡然神往。作為詞臣畫家的錢維城曾先後兩次隨乾隆帝南巡並奉命將沿途名勝景物悉心描繪。此冊為錢維城根據御製詩所繪靈隱寺、雲林寺、小有天圓、入鶴亭等浙江一帶名勝。乾隆帝對浙江一帶景物喜愛尤甚,還命人在圓明園仿建南巡進所見的小有天園等江浙名園。《石渠寶笈》中也有著錄錢維城根據御製詩所繪的類似作品。由此可見此冊為乾隆第四次南巡迴京後追憶浙江美景,錢維城奉敕據御題詩而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冊裝池考究,完整地保留了清宮原有的裝潢。整冊盛放於紫檀木盒中,盒蓋正面刻有隸書“錢茶山南巡盛典圖”八字並施以泥金顯得高貴典雅。冊頁板為紫檀木,其外包以乾隆朝織錦裝潢的如意紋函套,函套上還貼有楷書題簽“御製浙江名勝詩圖”製作精巧,匠心獨運。此冊體現了清宮裝潢的最高水平。錢維城的書畫藝術與清宮高超的裝裱技藝珠聯璧合更顯此件作品之難得。
Lot 1318 清雍正 仿官釉球形花插
尺寸:直徑16 cm ;高13 cm
估價:1,800,000~4,800,000 人民幣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單行篆書款
來源:戴福葆舊藏-J.T.Tai Collection紐約蘇富比,2011年3月22日,編號 115
參閱:北京保利,2017年12月18日,編號5181北京保利,2019年12月4日,編號5790
胤禛的感悟和追求最終得以實現有賴於當時唐英榷陶下的御窯廠。彼時唐英秉承聖旨悉心燒造,尤其在仿古方面,超越前代,獨步一時。他按照胤禛發來內府典藏的宋官舊物,對照臨摹,以求胎釉、氣韻一致。雍正十三年乙卯冬月,唐英在其研陶心得《陶成紀事碑》中記“茲舉其仿古、採今,宜於大小盤、碗、盅、碟、瓶、罍、尊、彝,歲例貢御者五十七種,開列於後以志大概。一仿鐵骨大觀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俱仿內發宋器色澤。”本品所敷施的仿官釉色幽雋淡恬,散見開片,頗具舊跡,暗合宋人《坦齋筆衡》:“澄泥為範,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之評述。其形敦實古拙,深得宋官神韻。此一時期仿古顏色釉輩出,斑斕多彩,成就空前絕後,劉子芬《竹園陶說》「雍窯珍品多仿古,當時由宮中發出古瓷甚多,交御器廠仿製,製作有本,好其出器甚精。」而宋官窯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明張謙德《瓶花譜》中贊曰:「尚古莫如銅器,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官、哥、宣、定為當今第一珍品。」故雍正御窯對摹造官窯瓷器尤為重視,多次奉旨燒造,如《清檔》載:「雍正七年,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定窯磁小瓶一件。奉旨:比此瓶大些的小些的,或官釉,或別樣釉水。照此樣交怡親王,著年希堯做。」;「四月初二日,太監劉希文交來大官窯瓶一件。傳旨:做木樣交年希堯,照樣燒造幾件,欽此。」本品古拙中見精巧,誠為佳作。拍品呈凸球體,器內有一圓柱狀直管,可供插花之用,整器施滿釉,開片均勻,釉麵肥厚,呈淺藍色,口沿下有釉下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是為雍正時期難得官窯之作。本品器形應屬於雍正帝御用的上品花器,專門供插花陳設之用,器內有一圓柱狀直管,可直接栽花之用即可成為書案上的花器,一如同時期“緙絲博古書幌”所示,內插靈芝瑞物與四時花卉,與香爐、畫軸、書籍、書鎮等文房同列,展現書齋之文氣與風雅,以助胤禛之雅興(見《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圖版Ⅱ–19,頁169,臺北故宮博物院,2014)。若不插花之時,亦可作為內廷陳設,其靜穆之釉色,令人觀之撫之皆宜,不禁贊其釉色、造型之佳妙。本品古雅雋美,色古而寶光內蘊,質樸而瑩潤凝厚,魅力非凡,體現了雍正一朝御瓷工藝絕古爍今的藝術成就,當為曠世奇珍。其器內圓柱狀直管,一體天成,匠心獨運,無不彰顯出榷陶使者唐英高超的制瓷技藝,對於諸式色釉運用得心應手,同時更是君臣二人心心相通,彼此審美取向高度融合之範例。拍品原為戴潤齋舊藏,後於2011年紐約蘇富比“戴潤齋專場”中拍出。戴潤齋(J.T.Tai,原名戴福葆),生於1920年代末,1938年在上海法租界開設“福源齋”古董店。在此期間,戴福葆與當時最大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盧吳公司的合夥股東盧芹齋合作,由盧芹齋提供資金,戴福葆則憑其眼光與精力四處尋找各式雅品稀珍。在1960 和70年代,戴福葆活躍於世界各地拍場,成為20世紀中國古董藝術界中最為知名的古董商人之一。其影響力與仇焱之、胡惠春和趙從衍齊名。其收藏皆為珍品,於拍賣場中屢屢拍出天價。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彩華滕瑞——戴潤齋清宮御瓷珍藏”專場創造了百分百成交的佳績,其中一件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以2.21億元重新整理了當時中國工藝品及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Lot 1320 清雍正 仿官釉模印「菊花團壽」紋雙耳抱月瓶
尺寸:高50.5 cm
估價:5,000,000~7,000,000 人民幣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來源:香港蘇富比,2006年10月8日,編號1020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4日,編號1527參閱:倫敦蘇富比,2006年11月8日,編號173
本品由永宣時期之青花扁壺化裁而成,造型恢弘雄偉,其所施仿官釉,厚潤靜穆,散漫開片自見趙宋遺韻。瓶唇口,直頸,扁圓腹,兩側捲雲耳連線頸肩,下承長方形弧角圈足,足牆外撇。通體施乳濁狀仿官釉,肥潤勻厚,如脂似玉,外壁以模印“團壽”、“菊瓣狀”、“菊葉花”,錯落參次,近似雕漆而勝似雕漆,足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體瓶體穩健,端莊碩大,加之模印之裝飾,不獨以一色取勝,可為雍正御窯之佳作。宋官釉瓷器色澤古雅,為宋器之精粹,備受明清兩代宮廷所喜愛。雍正皇帝對宋官古物的理解和感悟自是高於常人。誠如唐英所言“仿舊須宗雅則”,體悟其“形”與“飾”之和美融洽,不是一味貼近原物為佳,而是取其最精華最高雅之處而臨摹,更重視氣韻神髓之相似。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記事碑》載:“茲舉其仿古、採今,宜於大小盤、碗、盅、碟、瓶、罍、尊、彝,歲例貢御者五十七種,開列於後以志大概。一仿鐵骨大觀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俱仿內發宋器色澤。”此文中將“大觀釉”列於諸類仿古色釉之榜首。另外在《清檔》中亦可見雍正皇帝親自授命督陶官年希堯燒製仿官釉瓷器的記載。足見仿官釉瓷器在雍正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抱月瓶,又名“寶月瓶”、“馬褂瓶”。其造型最早源自宋金時期流行的扁壺,明代永宣時期,見有青花抱月瓶誕生。清代雍乾時期,此類作品得以多樣化發展,除青花一類外,還發展出粉彩、鬥彩、單色釉等多個品種。其中單色釉作品中,又以仿宋官釉一類最能體現雍正皇帝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味追求的崇古情懷。此式釉下模印工藝清宮舊稱“拱花”,拱花原是晚明以來一種不著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條來表現花紋,根據畫面物像的輪廓在平面木板上陰刻成凹形線條,用宣紙覆蓋於版上,再加上毛氈,以木棍用力壓印或用木槌在毛氈上輕輕敲打,刻版上的花紋就能清晰地凸現在紙面上,因此工藝達到的效果與之類近,而故名。查閱公私收藏,此式樣抱月瓶多見青花例,仿官釉模印之工藝極為鮮見,市場幾乎不見,僅此一例。與拍品造型相類的單色釉者十分少見,目前已知瀋陽故宮藏一件清雍正冬青釉太極八卦圖抱月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清雍正仿官釉太極八卦圖抱月瓶,另見香港蘇富比1999年11月1日第349號拍品,倫敦蘇富比2006年11月8日第173號拍品,形制、工藝亦與拍品相類,可資比較。
Lot 1334 清雍正 青花「喜上梅梢」紋抱月瓶
尺寸:高22.9 cm
估價:3,800,000~6,800,000 人民幣
來源:A.C.J.Wall.Collection.舊藏倫敦古董商Spink & Son Ltd.舊藏紐約佳士得2006年9月19日,編號0305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下)》圖版97號(圖二)香港佳士得,2015年6月3日,編號3126 成交價:HKD 1744萬《大維德基金會藏中國陶瓷珍品》,39頁,圖30《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7日,284頁
雍正青花選料精細,工藝嚴格,“參古今之式,匯以新意,備儲巧妙”,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說”。永宣青花的“蒼妍雄渾”之品格最得雍正青睞。此器著意不落款,令人極難分辨,由此可彰顯其可媲美前代之佳作。本品小口,直頸,扁圓腹,橢圓形圈足,頸兩邊飾如意形耳,與肩相連。通體青花為飾,口沿外飾雙弦紋,頸繪竹葉紋,肩部及脛部分繪五出葉紋相對應,雙耳各飾靈芝紋,瓶身一面繪白頭翁鳥棲於盛放的梅花枝頭,另一面則飾白頭翁鳥棲息於盛放的杏花,前後腹均襯以翠竹。一隻仰視其上,一隻低頭俯視,繪畫生動,寓意吉祥。樹底生矮竹几叢,枝葉以雙鉤筆法勾勒,密而有序,極盡工巧。花瓣輕透、嬌嫩欲滴,繁盛中更顯雅緻,呈現一派春光明媚景象。腹上下以纏枝花一週做邊飾,所繪青花點染,仿永樂蘇麻離青料之鐵鏽斑效果,施釉肥厚,白中泛青,為雍正官窯仿永樂青花之佳作。本品完美地詮釋了中國明清陶瓷最流行的繪畫題材之一:花鳥畫。自古以來,中國絹本和紙本繪畫題材可歸納為三大類:山水、花鳥和人物。獨立的花卉題材早期多與佛教藝術相關,但其後(尤以十世紀為然)的花卉描寫日益普遍。北宋徽宗(公元1100 至1126 年)本身是一名卓越的書畫家,亦是翰林畫院的創辦人。花鳥畫是他心愛的藝術題材之一,他有幾幅傳世的花鳥畫,其畫工格外細膩逼真。波士頓美術館藏《五色鸚鵡圖》為其中之一,畫中鳥兒立於盛放的杏花枝頭;其二是北京故宮珍藏《四禽圖》冊頁,畫中鳥兒棲於盛放的梅枝及竹枝上,其三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竹禽圖》,畫中小鳥立於枝葉掩映的翠竹枝頭。至於本拍品的鳥兒,也結合了折枝梅花、折枝杏花和竹枝的構圖,近似本拍品前後瓶腹的樣式。元代後期,景德鎮陶瓷的釉下青花裝飾工藝已發展成熟。畫師用懸浮粉末狀的鈷料,直接在未經窯燒、滲水透氣的瓷坯上作畫,這種畫瓷工藝也許最富有絹本或紙本繪畫的神韻,亦與本拍品的裝飾手法不謀而合。元瓷的紋飾題材愈見豐富,所以當時在嚴格意義上可稱為景德鎮“花鳥”畫瓷器的數目十分有限。雖然飾自然題材的元代青花佳瓷數量可觀,但花鳥畫紋飾仍以鴛鴦戲荷類居多,偶爾也有蘆雁圖、孔雀牡丹圖等變奏。存世的永樂原型有兩件,尺寸較大(30公分高),一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著錄於《故宮藏瓷 — 明青花瓷(一).洪武永樂》香港,1963年,圖版9、9a(圖一);另一藏倫敦大維德基金會,現展於大英博物;而與本品相同不落款的見樂山堂舊藏的一例清雍正青花花鳥圖雙耳抱月瓶 ,於香港佳士得,2015年拍出,成交價:HKD 17,440,000。另知近似的雍正青花花鳥圖抱月瓶幾例,尺寸較大(36.5公分高),腹一面繪喜鵲登梅,另面繪枇杷綬帶鳥,一件底磨款,曾為張宗憲先生舊藏,後著錄於《莊紹綏中國瓷器收藏》,香港,2009年,圖版34號;另一件底書雍正六字篆書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下)》圖版97號(圖二)。本品源於A.C.J.Wall.Collection舊藏,其後經由 Spink and Son,收藏並售出,A.C.J.Wall是伯明罕的一位工業家,他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收藏。他的品味不拘一格,涵蓋了繪畫、陶瓷、傢俱和雕塑。他是眾所周知的藝術慈善家,特別是在他擔任市長的伯明罕,他曾為雅各布·愛潑斯坦的半身肖像畫坐過牢。他的收藏在1970年被佳士得拍賣,許多作品被國際領先的博物館購買。Spink and Son 是英國倫敦斯賓克父子有限公司,創立於1666年,為國際上經營時間最為悠久的古董業者,曾以其結合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伊斯蘭等不同文化領域藝術,採用類似百貨公司綜合性經營模式享譽世界,但其後因全球經濟模式改變,而於1993年為佳士得拍賣公司以一千萬英鎊的金額購併,繼之於2000年結束古董部分運營。自1666年至2000年近350餘年的時間內,斯賓克公司三度獲英國皇室頒發御用保證榮譽,並以多種專項展覽,促進了海內外收藏家加深中國藝術品認知度。
Lot 1348 顧景舟紫砂四方側角壺
尺寸:寬17.5 cm
估價:5,000,000~8,000,000 人民幣
出版:《紫砂泰斗—顧景舟》,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9《紫砂泰斗》,2013年4月,上海書畫出版社,頁38 自怡軒(壺底款)瘦萍(蓋款) 參閱:《紫砂泰斗》,2013 年 4 月 , 上海書畫出版社,頁 38《紫砂泰斗—顧景舟》,2004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29題刻:“飲之太和 癸未春月 石生氏刻”“佳茗相品次 方知靜者深 陽羨逸雲山人書並刻”顧景舟(1915-1996)宜興川埠人,一代紫砂宗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本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1933年,繼承祖業,隨祖母邵氏製坯,亦承襲家中制壺客師儲銘的技藝,憑藉文學功底,出手不凡,一舉成名,躋身壺藝名家行列。1939年,受古董商人郎玉書之邀到上海從事仿古陶瓷製作仿製歷代名作,在臨摹和仿製中,技藝突飛猛進,圓形、方形以及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使其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此壺為顧景舟1943年經典之作。紫泥製成,色澤溫潤古雅,包漿自然古樸。壺足、壺腹、壺頸、壺蓋、壺鈕,乃至壺流與壺把兼以四方側角構成,實為八方。壺鈕至圈足自上而下八根線條將壺身分為八面,壺蓋、壺流、壺把與圈足順其巧妙延續,形成即協調又穩重之態。圈足八方四凹更使壺之整體在穩重之中顯得精巧靈動。在八方之中透以圓意,使人觀之有敦厚、渾穆、圓融的意境。紫砂茗壺造型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歷來就有“方匪一名,圓不一相,文豈傳形,賦難為狀”之譽,“方圓”變化之奧妙,全在這一把茶壺之中。紫砂方器不同於圓器的拍打成型,而是用不同的泥片鑲接成型的。這種成型方法對制壺者的技藝要求甚高。稍有差錯,則氣勢和神韻盡失。顧老被海內外藝術界專家譽為“壺藝泰斗”。對質量把關嚴格,所制之器堪稱“集紫藝之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一生所制紫砂壺的數量不多,能擁有一把顧老的紫砂壺,堪稱幸運。百年來,紫砂是人們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普通百姓,都將紫砂藝術視為陶冶情操、豐富意境最獨特的方式。而陶刻,作為紫砂藝術最主要的表現手法,它在書法、繪畫與文學修養的融合中。紫砂陶刻是一般人不易介入的藝術。一個陶刻家先要具備相當高度的技藝修養、書畫水平,又要熟悉紫砂坭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轉刀法的掌握難度,不經數年乃至更長時間的鍛鍊、體悟是很難深入和把握其內涵的。行間有話“壺隨字貴,字依壺傳” ,有刻陶名家參與的紫砂壺比沒有陶刻名家參與的紫砂壺價值高很多。此壺身銘刻詩句“佳茗相品次,方知靜者深”,刻劃運刀如筆,爽利明快,落款“ 石生氏刻”。壺蓋篆體刻印“瘦萍”,底鈐“自怡軒”。“石生”為民國雕刻名家蔣永西,宜興蜀山人,常在製陶名家作品上刻字作畫,被譽為宜興紫砂壺雕刻界的“宜興三石”之一。蔣永西(1900~1957)又作蔣榮熙藝名巖如、石生、聚蓮老人,宜興蜀山人。為民國時期宜興著名鐫刻藝人,常在製陶名家作品上刻字作畫。1921年進入陶工傳習所刻字班,師從名師邵雲如,藝成後,蔣永西被宜興利用公司聘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其傳器有缽盂壺、扁腹壺、竹節提樑壺、六角花盆等。此壺由顧景舟大師與陶刻名家蔣永西共施妙手,做此佳器,珠聯璧合,實為難得。本品著錄於《紫砂泰斗—顧景舟》,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9;《紫砂泰斗》,2013年4月,上海書畫出版社,頁38,在《紫砂泰斗—顧景舟》一書中扉頁見山谷、葛陶中、高振宇、徐徐伉儷等眾多紫砂名人之簽名,他們大多出身紫砂世家,師承顧老或親受顧老指點,終成一代紫砂大師。其中包括顧景舟入室第一大弟子徐漢棠、當代中國著名陶藝名家周桂珍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對本品亦是稱讚不已,賞鑑後併為其題字署名,足見顧老在紫砂界之地位與影響。注:扉頁有紫砂名人親筆簽名:山谷、葛陶中、李慧芳、吳群祥、趙江華、李昌鴻、沈蘧華、張紅華、周桂珍、束鳳英、高振宇、徐徐、潘持平、徐漢棠、徐秀棠
Lot 1355 明十七世紀 楠木嵌黃花梨黃揚木頂箱櫃 (一對)
尺寸:125×62.5×278cm×2
估價:3,800,000~5,800,000 人民幣
來源:Manfred Schoeni.Hong Kong 紐約蘇富比,2013年9月17日-18日,編號208
頂箱櫃,作對開雙門設計,由底櫃和頂櫃兩部分組成,亦名頂豎櫃。一般成對擺設,因由兩件立櫃、兩件頂箱組成,共四件,又名四件櫃。此對之底櫃及頂櫃門心板皆嵌螭龍紋,螭龍兩兩相對,鬚髮飛揚,身軀婉轉,口銜爪握靈芝,形態憨拙,氣韻生動,有騰雲駕霧之勢。圓形面葉;櫃膛嵌黃楊木如意紋樣,線條靈動流暢;下設素面牙條。明代藝匠們承繼宋代文化傳統,創制發展了明式傢俱製造,達到了一個新的審美巔峰。明中後期,以優質硬木製成的高檔傢俱,充實了皇家宮苑及各地王公府第,為上層貴族們所獨享,並一躍成為傢俱領域的佼佼者。此對四件櫃精選金絲楠木、黃花梨、黃楊木等製作而成,選材考究。金絲楠木是中國獨有的珍貴木材,木性穩定,幽香耐腐,堅實不易糟朽,且質地優美。清谷應泰《博物要覽》中記載,“楠木有三種,一曰香楠,二曰金絲楠,三曰水楠……金絲者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嚮明視之,閃爍可愛。”黃花梨紋理清晰美妙,木色紋理給人以柔和之感,常用於明代傢俱的製作。明代四件櫃大多光素無飾,如此對做鑲嵌者極少。蘇富比紐約曾上拍一例,於雞翅木上嵌楠木,且體量較小,見蘇富比紐約1994年11月29日,編號473。嵌飾螭龍紋樣頗具明代風格,相似紋樣可見上海出土一明代紫檀木螭虎紋鑲銀絲瓶,見《上海考古精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圖版384。除嵌飾木材者,另有嵌螺鈿、玉石之傢俱,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黃花梨百寶嵌番人進寶圖頂箱櫃。時至清朝,此類櫃在宮廷中亦極受重視。按清宮起居環境和宮廷陳設要求,這種大四件櫃應擺放在正廳,分列左右,或收存衣冠,或貯藏珍玩,為宮廷起居之必備,是宮殿正廳的核心陳設,佔有最顯著的地位。頂箱櫃之體量使其適宜貯藏畫軸、衣料、衣服或書籍等。《明清宮廷傢俱二十四講》(下)(頁373)刊錄一明代黑漆描金山水紋頂豎櫃,據研究曾置於清宮四執事庫。該庫為清宮北五所之一,專收藏皇帝御用冠袍、帶履及寢宮帳幃。養心殿後寢殿西次間北牆安設一對紫檀雲龍紋大櫃,分列兩側,中間夾設一紫檀小櫃及垂花罩門,乃專為此處訂製,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傢俱》下,圖版249,頁296。養心殿為雍正至宣統八帝居住理政之所。陳列於此,氣勢宏大,凸顯此類立櫃之重要性與皇家氣象。廟堂之外,頂箱櫃乃朱門大戶之傲人傢什,或置於內廳,尺寸醒目,輪廓挺拔。《紅樓夢》中,村嫗劉姥姥入大觀園,生平頭一回見到賈府傢俱,只道:“人人都說大家子住大房,昨兒見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櫃、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櫃子比我們一間房子還大還高。”此類頂箱櫃得以流傳至今,十分難得而珍貴。王世襄先生於《明式傢俱萃珍》一書中言,“由於材料大,拆開後便於改作他用;加之體積龐大,一般房舍難容,實用價值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在中國社會變革的年代,它比其他傢俱更難逃慘遭分割拆毀的厄運。等到近年明式傢俱廣泛受到人們的重視,四頂大櫃民間已所剩無幾,因而也就格外難得。”頂箱櫃是屏風之外,體量最大的明式傢俱。此對體量之大,世之罕見,合拼而列,甚感氣勢磅礴。晚明之際,素面頂箱櫃較為多見,一例如北京市龍順成中式傢俱廠藏一對明代黃花梨頂箱櫃,木紋華美,大氣利落,為此類之絕佳代表,與本對有異曲同工之妙,著錄於《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出版社,2003年,圖版48。但就尺寸而言,其長142釐米,寬60釐米,高267釐米,仍較此件拍品略小。王世襄先生著《明式傢俱萃珍》一書中刊載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藏黃花梨大四件櫃,尺寸亦較本品稍小(高259.5釐米)。佳士得香港2017年11月27日曾上拍一對黃花梨頂箱櫃,飾圓形面葉合葉,尺寸略小(高271.5cm),成交價1450萬港幣。此對頂箱櫃原為香港少勵畫廊創始人文少勵(Manfred Schoeni)舊藏。文少勵,瑞士籍商人兼藝術家。1992年創立少勵畫廊,開始不斷髮掘、推廣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包括如今家喻戶曉的當代藝術家張曉剛、方力鈞、曾梵志、劉野、楊少斌等,他們的首個個展都是從少勵畫廊開始的。少勵畫廊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最為重要的畫廊之一。2017年,香港拍賣行推出的《少勵家族藏中國當代藝術專拍》廣受市場追捧,取得了五千餘萬港幣的佳績。此對頂箱櫃選材考究,造型大方,輪廓簡練,凝重沉穆,體量之大,極具罕見,見皇家府第、朱門大戶氣象,嵌飾螭龍尤為生動,盡顯高超之工藝水平與文人意趣。
Lot 8054 李苦禪(1899~1983)雄鷹 立軸 設色紙本
尺寸:66.5 x 46.5 cm
估價:200,000~220,000 人民幣
題識:佔平同志正之,八四叟苦禪。
鈐印:苦禪、踏天割雲 lot8001-8070為同一藏家,同一上款人。
來源:北京市動物園第一任園長崔佔平先生舊藏。如果把自然界中的鷹與李苦禪筆下的鷹做一個比較,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太多的差異。若把自然界裡鷹的照片與畫面當中的鷹並放在一起,就會看到照片上的鷹黯然失色。可見,李苦禪筆下的鷹脫離了它原本的自然形象,更能表現出雄鷹的氣勢與精神,這就叫做“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幅雄鷹,畫面上一隻威猛的大鷹棲息在高聳的崖石之上,從共性上看,蒼鷹的喙如同一柄利斧,似乎閃現著冷冷寒光。鷹的利爪宛如鋼鉤緊扣崖石。雄鷹渾身濃黑,如同鋼鐵鑄造成的雕像,翅膀上留出的幾點空白為這些“雕像”增添了許多靈動與自然。從個性上看,對於鷹的塑造確有著不怒自威的凜凜神氣。這樣的表現方式,在顯示較強的視覺衝擊力的同時更展現出一種和諧的韻味。“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這是李苦禪的一句名言。該作中每一筆都蘊涵著書法的意趣,每一筆都沉著穩重、痛快淋漓,具有濃烈的金石韻味,深沉的墨色入紙三分,其充盈的力度使觀者從心底產生出一種震撼與欽佩。
Lot 8094 徐悲鴻(1895~1953)馬 立軸 水墨紙本
尺寸:78 x 48.5 cm
估價:600,000~800,000 人民幣
題識:國士先生正之。癸未元月悲鴻。
鈐印:悲鴻(朱) 本拍品直接得自上款人鄭國士家屬。
上款簡介:鄭國士(1907-1951),浙江江山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為殷夫胞兄徐培根連襟,平生愛好書畫金石。抗戰勝利時曾隨陳儀赴臺受降,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副處長。1940年前後在貴陽曾與徐悲鴻為鄰,常有往來,得徐悲鴻《立馬圖》。古往今來,畫馬的畫家不少,唐代的韓幹,北宋的李公麟,宋末元初的龔開等等, 但一說到馬,大部分中國人想到的就是徐悲鴻。他筆下的馬,明明是靜態的,卻讓人感覺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這就要歸根于徐悲鴻的書法和造型功底了。馬鬃和馬尾飄逸,也在於運用了書法飛白的技巧,也就是在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從而倍增飄逸飛動之靈性。對於畫畫來說,最重要的是就是造型,不僅要皮像也要肉像,所以就要了解馬的內部結構,骨頭以及肌肉的形態,輪廓以線塑形,線條勾勒得準確、細勁、灑脫,顯示出作者深厚的線描功力。馬體的各部位以濃淡墨暈染,在層層筆墨深淺變化中表現出其體積感、質感和明暗關係。馬腿的刻畫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因此不管哪個角度、哪種動態看,徐悲鴻的馬都生動自然。徐悲鴻的馬形態各異,如張安治說道:“他畫的馬都是無鞍、無韁的不羈之馬,或賓士於秋草遍山的大野,或佇立悵望於春風柳岸,或渴飲於長河,或流連於芳草……”我們能看到儻灑脫的馬,或奔騰跳躍、或回首長嘶,或騰空而起、四蹄生煙,同時每匹馬都有自己獨特的表情,比如有些馬的眼神流露著憂鬱,有些卻能看出堅定,總能準備的傳達出他的思想。擅畫者無不擅書,書畫自古就“異名而同體”,徐悲鴻的書法功底被畫技和教育成就所掩蓋了,陳傳席評徐悲鴻書法近代第一,他是康有為的入室弟子,在畫作上的題字上,常常能看到隸書、篆法筆法,線條的質感上非常內斂和純淨,沒有大多寫碑人的絞轉筆法所帶來的毛澀感和掙扎感。都是按照心性自然、輕鬆地寫來,一派文人不經意的散淡和儒雅,極富書卷氣。徐悲鴻一生畫過上千匹馬,愛畫馬其實有很多原因,第一是他個人喜歡,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同時,馬在中國人印象裡一直有豪放不羈的氣質。所以對於生逢亂世、命運多舛的徐悲鴻來說,就把馬當作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與情感寄託了,更以此來激勵國人,代表著人們內心所向往著自由的精神。
Lot 8504 于右任(1879~1964)行書詩文、行書五言聯 立軸 水墨紙本
尺寸:144.5×39cm×2;146×38cm
估價:500,000~600,000 人民幣
出版:《于右任書法全集(續編)·卷二》,鍾明善主編,文物出版社,2021年,第51頁。
題識:1.清輝照海月,高步凌雲煙。維新先生正,于右任。2.春暖山中雪作堆,放翁艇子出尋梅。不須問訊道傍叟,但覓梅花多來處來。放翁。維新先生正,于右任。
鈐印:右任
本幅對聯及中堂,受書者為同一上款,上款人“維新先生”即阮維新(1910-?)四川成都人,1933年9月南京中央軍校第十期,後任臺灣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少將副軍長。于右任在1918年8月出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統兵之餘,髯翁為保護陝地碑誌國寶,也出於對碑誌的熱愛,開始大規模蒐集合購買碑石墓誌。這一階段其書亦漸由帖而碑,其碑體楷書、行書逐漸成熟。于右任行書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在他五十二三歲時期,即1932年前後。這一時期他為親朋好友和慕名索書者寫了大量的行書作品,其中以對聯中堂作品最多,一是對聯形式更受大眾熱愛,且字形較大,更適合髯翁性情抒發的緣故吧。在《寫字歌》裡他講到:“起筆不停滯,落筆不作勢,純任自然,自迅速,自輕快,自美麗,吾有志焉而未逮”。這正是他追求“自然”之境界的自然體現。行書中堂詩文“春暖山中雪作堆,放翁艇子出尋梅。不須問訊道傍叟,但覓梅花多處來。”出自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觀梅至花涇高階叔解元見尋》,初春雪霽,問道尋梅,不經意間,冬去春來,詩情畫意。觀本件三聯拍品,結體闊綽舒展,北碑特徵突出,筆畫方折,橫、捺的長筆畫都挺勁硬直,但又不完全追求刀刻趣味,氣勢博大沉雄,攝人魂魄,運筆大膽豪放,意趣高古簡遠,是于右任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碑體行書的代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