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本源出發,重塑你的認知,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這是一場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論述!
我們先看一下宇宙物演的可能方式。我們講宇宙物質演化的狀態,或者宇宙物質存在的強度,我們可以用五種方式來討論:
第一,叫紊亂分佈,或隨機演動,就是物質存在強度是隨機的,是紊亂的。如果這樣考慮問題是個什麼狀態?實際上就是你對物件系列沒有做過任何比較和追究,它屬於無腦結論。
第二,均等分佈或均衡演動,就是萬物的存在強度是一樣的,是均等的。這個看法其實很普遍,神創論就是這樣。
第三,叫波動演動或起伏演動,這是我們大家通常能直接感受到的,這就是辯證演動。比如人從出生到中年是生長期,中年以後是衰老期,事物總是波動演動,這是一種簡單的最原始辯證觀看待問題的方式,相當直觀。
第四,趨升分佈或強化演動。這就是近代進化論的觀念,包括達爾文主義,包括人類文明進步論,越前進越演化能力越強,越具有生存優勢,越具有存在優勢。這是學術界的主流看法。
第五,趨降分佈和弱化演動。也就是我掛在嘴邊的遞弱趨勢,當然我講到這兒的時候,它還只是一個假設。
前四種看法佔據一般的和主流的觀感。
我們得提一個問題,宇宙物質和物態為什麼總是處在弱演流變之中?我們在弱演假設之前,我們先做一項假設,就是存在效價或存在度,也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存在強度,並非十足。
就是任何存在物,哪怕是存在效價最高的存在物,它的存在度都不是十足的,它都有一個追求存在的問題存在。我把它表達為最高存在度,也只不過是趨近於一,而最低存在度也不過是趨近於零。
我下面就在存在強度,或者存在效價或者存在度這個概念給一個定義。什麼叫“存在度”?
A. 它是一切存在著的可存在程度的內在指標,或者說是一個有關存在效力的引數。
B. 它透過其程度或效力上的差異,決定著存在物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
C. 從存在的失穩狀態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個恆定的要素,而是一個自變數。
這是我們給存在度或存在效價的一個定義。
我講通俗一點,也就是萬物的存在力度是有差別的。如果我們整理它的存在力度的差別或者存在效力的差別,我們去分析,給它一個可定量指標,即使今天我們還引不出具體引數,但是我們在定性方式上可以設想,它將來也能夠成為一個精確的定量指標。
我們在這一個假設上展開問題的討論。
我在這裡首先要強調一點,“存在是一”或者“道生一”,這是遠古西方哲學家和中國老子共同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在現代自然科學上是個很明確的答案。
上個世紀後半葉,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蓋爾曼——夸克的發現者,曾經因此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物理學獎。他提出萬物都是由夸克和電子組成的,那為什麼會有萬物的差別呢?
夸克是不是還能夠再分割呢?其實就目前來看,夸克已經是微觀構成的盡頭了,因為夸克有個奇怪的屬性——不可隔離性。
雖然說夸克和電子很像都是基本粒子,但我們沒有辦法像觀察電子一樣將單個的夸克提取出來,所以目前科學界對於夸克是否可以再分割問題,還沒有一個真正的、準確的答案。
當然我見到有人在網上跟我爭論,他說夸克和電子就足以組成萬物,但不能證明萬物在演變。這就像零和一可以組成萬物一樣。那我再問一步,萬物都是由能量組成的,夸克和電子也是由能量分化而來的。為什麼萬物內質完全相同,卻會有萬物的差別呢?
所以大家首先要建立一條,萬物同質——就是萬物的內質,萬物的質料完全相同,這是大家要建立的第一個基本觀念。我在講古希臘原子論的時候就討論過這個推論。
大家還要建立一個觀念——萬物一系,萬物內在的內涵和質料是完全相同的,而萬物的演化只是物態的演化。既然它的內在質料既然永遠是統一的,都是由能量構成的,或者都是由夸克和電子構成的,那麼外物就沒有內質的區別。
外物是一個什麼區別?只是一個殼的區別。所謂“萬物”你不如叫它“物態”——物的形態。所謂“物”的差別只是物態的差別,可是物態為什麼會有差別?
是因為內在一個跟質量無關的東西在演動,這個東西才是內質,不是“質料”的“質”,而是“內在性質”的“質”。因此我還用一個詞叫“質態”。就是所謂物態一定是物質存在性質的變化的一個結果或一個呈現形式。
如果我們看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形成的是萬物同質和萬物一系的這麼一個結果。我們把這個圖示開啟叫物演梯度示意圖。
我在強調它僅僅是示意圖,我們會看到奇點存在於最底層,也就是以能量形態存在,存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的宇宙最基底部。
然後亞原子(粒子存態)就是基本粒子狀態,它穩定一百三十七億年;然後原子存態,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恆星系,因為所有恆星都是原子存態。氫核佔79%,氦核佔18%,剩下元素不超過百分之二三;然後是分子存態,比如行星,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物質;再然後是有機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存態,就是從無機分子到有機分子;再往後,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亞細胞生物,比如病毒;再往後中級多細胞有機體,包括所有中級植物,多細胞植物和多細胞動物;最高點,人類高智生物。
在這個系列上,你會看到越原始越底層的部分,它在理論上和現代科學能夠證明的方面上,都是越底層的東西,質量分佈越大,存在的時效越長,總存在狀態越穩定。我在這裡講課簡單化,只用這三個指標。
我在這裡舉個例子,有人在網上提出非議,他說你憑什麼說有機分子大於生物的量。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整個地球表面完全被生物圈所覆蓋,從單細胞生物海洋藻類、地球地表上的菌類,到草木植物,到昆蟲動物到七十億人口,總質量可謂巨大。
那你憑什麼說有機化學這個東西,或者是生物化學分子這個東西總質量會大於生物總質量?確實沒有人統計過。我確實不敢說在地球這個範圍內,我不敢說。但是大家要知道,任何一個理論要成立,它必須在整個宇宙中成立。你把眼界擴充套件到整個宇宙中,我可以肯定有機分子量遠大於生物存量。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看一下土星和木星的衛星,其中有若干衛星表面鋪墊的海洋,居然完全是液態甲烷,而甲烷是有機分子,想想它的那個質量要有多大,這還僅僅是說太陽系以內。我們可以設想在太陽系以外,可能還會有一些低階生命的情形,它可能條件演化不到高等生物或中等生物,它只停留在單細胞生物狀態,這都是很有可能的。
比如生物科學家,天文科學家,探討月球和火星上可能有液態水,有冰面,立即就聯想它下面會有單細胞生物,所以你放在整個宇宙中,這個梯度表是非常明確的。也就是越底層的東西,它的質量越大,存在時效越長,總體存在狀態越穩定;越頂層的東西,它在宇宙總質量分佈上一定越小,它的存在時間一定越短,而且它的穩定性越來越喪失。
越底層的東西存在效價越高,所有人都可以檢驗,找見任何一個反例,那麼我承認我的學說破潰,但我相信你是絕然找不到的。但是你會發現越底層的東西它的屬性越低,而越高層的東西它的存在效價越低,但它屬性分化遞豐,能動力或機能遞強,實體結構傾向繁複,這個傾向是註定的。
我們把這種存在效價一路遞失叫“遞弱”,我們把屬性遞豐叫“代償”,這是一個最簡化的物演梯度示意圖。大家注意,我在這旁邊還畫了一條線畫了一個區間,我把它叫有限衍存區間,這是在縱軸上看。萬物的演化只在這個區間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