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層面,2021年輕薄本市場可以說是波瀾不驚,銳龍處理器繼續在搶班奪權的路上奔跑(可惜明年就要遇到12代酷睿的反擊),二合一本在Win11尚未普及、安卓應用還在畫餅的形勢下依然不溫不火,在主流價位螢幕和效能釋放的內卷越來越嚴重。
但是從各主流廠商的產品佈局來看,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缺貨、漲價以及不同的運營策略,造就了輕薄本市場前所未有的混亂格局,各大品牌有的遭遇困難,有的奮起直追,有的穩坐釣魚臺,還有的依然躺平裝死。下面就根據2021年底的輕薄本產品及競爭力情況,挨個點評一下。
先說“新”品牌。
華為:發展受限,不再追求價效比
華為在過去幾年是,憑藉3:2生產力屏、手機廠商多屏協同生態優勢和精準的定位,一度成為國內輕薄本出貨量第二。由於眾所周知的“不可抗力”因素,這一年多來遇到很多供應上的困難,去年部分筆記本業務也分拆到了榮耀。
即便如此,今年華為在輕薄本市場上也拿出了MateBook 13s/14s和MateBook 16三款全新的產品,螢幕、細節和效能表現進一步升級,在多終端協同方面也進一步探索,成為今年入門高階比較亮眼的產品。比較遺憾的是MateBook 16拿不到獨顯,一款高效能輕薄本硬生生變成了大屏核顯本。
其他產品主要是配置,主流價位的MateBook D系列全系高色域屏起步,MateBook X升級11代酷睿之後,彌補了上代核顯拉胯的短板(當然被動式散熱依然不適合長時間高負載使用)。
但是價效比方面就乏善可陳了,由於缺貨比較嚴重,今年華為輕薄本採取了放棄份額、保證利潤的策略。7K價位的MateBook 14產品力與競品6K價位的MagicBook V14相差無幾。而本來應該在5K+的MateBook 14,如今也已經6K價位起步。
目前比較值得推薦的MateBook輕薄本,我認為是降價的MateBook 13s,兼顧便攜、效能、螢幕和質感,在6500以內競爭力還算不錯。只是全C口介面實用性差了一點。
榮耀:新品表現不俗,尚未完全發力
與華為“分家”之後的榮耀筆記本,仍然處在產品線梳理的階段,尚未完全構建最強產品組合。主流級的MagicBook系列依然沿用與MagicBook D系列同模具設計(價格略低),還推出了下沉市場的MagicBook X系列。
不過年底主打高效能的MagicBook 16 Pro和高階的MagicBook V14表現不俗。尤其是MagicBook V14,其實可以看做MateBook 14s的孿生版本,只有細節上有一些差異。這些差異點大部分還都是V14更有優勢,比如人臉識別、500W攝像頭、四揚聲器等,而且依然保持多屏協同體驗。
H35標壓處理器+LPDDR4X記憶體,2.5K 90Hz高刷觸控屏,40W+效能釋放,不俗的做工質感、大電池長續航、人臉+指紋雙解鎖、較為齊全的介面配置,使得MagicBook V14首次突破了榮耀輕薄本的定位,進入高階市場,成為6K+價位“入門高階”級別一款“水桶”級的產品。
而MagicBook 16 Pro相對來說主打的就是效能釋放了,高達85W效能釋放成為同級第一陣營的水準。整機外觀、做工質感也是同級較為突出的水平。沒有2K屏其實有點遺憾,電池也不算大。但是MagicBook 16系列抓住了目前缺貨背景下,市場上大屏高效能輕薄本青黃不接的局面,尤其是低配的GTX 1650版本,幾乎成為6K以內價位高效能輕薄本主流品牌唯一的選擇,還有144Hz高刷屏的優勢。說到底有貨才是硬道理,產品中規中矩,但是卡位太準了。
明年主流價位的產品如果在螢幕、外觀方面進一步升級,榮耀輕薄本有可能會展現更強大競爭力。
小米:紅米找到方向,小米依然迷失
今年是小米筆記本業務全面發力的一年。不管是紅米還是小米,都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誠意,這一點不可否認。RedmiBook Pro、小米筆記本Pro/X兩大產品線拿出了多款外觀、螢幕素質和做工表現不俗的產品。
不過從定位來說,紅米的方向還是更為務實一些。盲目高階+OLED的小米,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今年小米、紅米輕薄本全系主打的亮點就是CNC一體成型工藝和出色螢幕素質。前者帶來了更出色的做工表現,接縫細節拯救了很多的強迫症患者;而16:10四窄邊高分屏的普及也終於趕上了行業發展方向。
不過上面兩條優勢也導致了小米筆記本的短板,一方面CNC一體成型導致機身偏重,另一方面散熱規格一般,全系沒有主打效能釋放的產品。這對於較低價位的RedmiBook Pro來說,競爭力並沒有太大影響,主流效能+價效比高就是好產品。
而對於小米筆記本來說,價格偏高、效能無優勢在品牌並無優勢的前提下是比較致命的。更要命的是大屏+全USB-C口設計,簡直挑戰主流價位的使用者接受度,後又遭遇外觀模仿物件——採用更多介面種類的MacBook Pro新款的瘋狂打臉。寄予厚望的OLED屏雖然觀感出色,但由於燒屏、色彩管理等方面的使用者焦慮,並未實現特別出彩的效果。在細節方面,黑色塑膠轉軸等方面看,其實距離真正的高階也有質感差距。
定位高效能輕薄本的小米筆記本Pro X系列跑的就更偏了,H35四核處理器、平淡無奇的效能、普卻信的定價,這是強勢品牌都走不通的路,一個從未在高階市場上證明過自己的品牌,還是過於激進了。
今年小米輕薄本,還是4k-5k主流價位,同價位做工和螢幕較為出色、介面較為齊全、主流效能釋放的RedmiBook Pro 14、15更值得推薦。
期待小米品牌輕薄本能夠儘快找準定位吧。
下面開始說傳統品牌。
華碩:全面發力、All in OLED
傳統品牌裡,把華碩放在最前面點評,是因為華碩輕薄本產品線今年變化最大,一改前幾代產品拉胯的局面,從主流價位的無畏、中高階的靈耀乃至旗艦的靈耀X都拿出了全新的產品組合,緊隨效能釋放、素質螢幕潮流、更為務實的價格,並且大膽豪賭OLED螢幕,可以說華碩是今年國內輕薄本市場最具進取心的一個品牌。
這個策略帶來的問題是會犧牲一點機身厚度、質感,比如無畏Pro系列只有A面金屬、邊框也稍寬一點,靈耀Pro系列在7k-萬元價位均沒有PD充電、依然是HDMI 1.4和雙USB 2.0介面。不過從線上消費者最關心的效能和螢幕素質方面表現不錯,依靠“價效比”彌補了模具本身的不足,這個策略我認為是奏效的。
今年華碩著力打造“華碩好屏”,All in OLED,螢幕配置也非常激進。5K價位就可以買到2.8K 90Hz色彩和對比度出色的OLED屏,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對於OLED的燒屏、頻閃和色彩管理問題,都給出瞭解決方案。當然市場還是會有一些疑慮。
線上品牌梳理上,未來著重打造無畏、a豆、靈耀和靈耀X四個品牌,其他的Vivobook、Redolbook之類看來是主打線下了。相對來說今年未升級模具的a豆和靈耀13/14競爭力相對差一點。不過a豆價格也更務實了,3999就可以買到高色域屏。靈耀系列由於依然是FHD屏,相對尷尬一些。
今年華碩輕薄本在主流價位值得推薦的,還是價效比、效能和螢幕素質表現突出的無畏Pro系列和高效能輕薄本靈耀Pro 系列。尤其是靈耀Pro 14,7k價位3050顯示卡的14寸便攜高效能本,同級缺少對手。
聯想(消費):鞏固優勢、奈何缺貨
聯想今年消費級輕薄本總體來說比較平穩,沒有了小新Pro“橫空出世”的感覺。主要還是延續2019年以來爆款產品的成功經驗,全能+高效能+螢幕素質,兼顧外觀和輕薄,並且把小新Pro 13/14的成功經驗擴充套件到更大尺寸上,推出小新Pro 16用嚴密的產品線排位穩固在輕薄本市場的老大地位。在更高階的Yoga系列上做了更多嘗試,有成功也有遺憾。
小新Pro系列依然是同價位表現最為全面的產品,隨著主流產品紛紛提升散熱和/或螢幕素質,2.2K屏的小新Pro 14眼看著競爭力在,但是年末一波升級2.8K 90Hz屏的操作,又重新奠定了5K+價位的王者地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而2.2K屏、提升做工後的小新Air 14plus也頂了上來,瞄準5K內的市場。至於小新Air 14/15,大機率以後會下放到線下市場了。2.5K屏、可選RTX3050顯示卡的高效能輕薄本小新Pro 16,同樣成為高效能輕薄本的標杆之作,同價位在有貨的情況下是絕對的第一選擇。
高階的Yoga系列,今年也做出來不少積極的嘗試,效能質感兼顧的Yoga 14s儘管年底被小新Pro 14背刺了一把,但是獨顯版依然是MX450顯示卡全能輕薄本的天花板,而Yoga 16s成為首款高階定位的高效能輕薄本。Yoga Pro 14s Carbon主打超輕、顏值和2.8KOLED屏,成為不過介面實用性方面較為。而由於介面實用性和13寸市場的萎縮,Yoga 13s/Pro 13s Carbon成為今年聯想消費輕薄本少有的“不火”的產品。
而旗艦級的Yoga Pro系列就沒有太多亮點可言了,16:9的螢幕比例已經落伍。
總體來說,除了旗艦級的Yoga Pro 14s/14c,聯想消費輕薄本基本上沒有“不值”的產品,如果要選出兩款最值得推薦的,我認為還是小新Pro 14/16雙子,但是缺貨成為目前最大的困擾。
從主打品質的角度,Yoga 14s獨顯版值得推薦,而Yoga Pro 14s Carbon,是滿足我個人對便攜、效能和外觀需求上近乎完美的一款高階輕薄本(除了介面配置)。
聯想(商用):ThinkBook比小新更小新、ThinkPad低端擺爛高階炫技
在商務產品線上,主打跨界時尚商務本的ThinkBook在2021年迎來了脫胎換骨的提升。可以說已經成為聯想商務本在主流價位的絕對主力。
ThinkBook崛起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站在小新和拯救者的肩膀上。ThinkBook 14/15定位接近小新Air,但是介面、拓展能力都更好,銳龍版還是更強的Zen3處理器。ThinkBook 14p可以說是介面更齊全的小新Pro 14,主打螢幕和效能釋放,還有罕見的32G記憶體(雖然市場並不認可大記憶體版本)。而ThinkBook 16p直接採用拯救者R9000X主機板,升級2.5K 16:10螢幕,成為RTX3060顯示卡創作者本的均衡之作。
ThinkBook 15p則是常規升級缺少亮點和價效比。ThinkBook 13x和plus在高階市場品牌認可度還有一定差距。
目前最值得推薦的,還是實用性突出的ThinkBook 14和5K價位表現全能的ThinkBook 14p。 ThinkBook 16p目前價格有些膨脹了。促銷價9k內才有更高的推薦價值。
而ThinkPad中低端產品線,從E系列、L(S)系列到T系列,基本上已經躺平,價效比和產品力都不突出,ThinkPad的亮點,都在定位高階乃至旗艦級的X1、P系列和X系列了。
其中升級到16:10生產力屏的ThinkPad X1 Carbon,依然是目前介面齊全、便攜、細節體驗出色的商務本標杆產品。 主打超輕的X1 nano和旗艦級的二合一本X1 Titanium/X1 Yoga也各具特色。
惠普:戰系列苦苦支撐,消費產品線希望萌芽
惠普最近幾年在國內市場主要依靠商務產品線的戰系列,入門級的戰66主打介面和記憶體拓展實用性,效能釋放較為保守,但憑藉銳龍處理器的能耗比,滿足主流辦公需求沒有壓力。而入門高階的戰X,也是目前價效比最高的薯條標信仰產品,做工、質感、續航相比戰66更強,問題是戰X的FHD螢幕在這個定位也逐漸開始落伍。
在消費產品線上,惠普已經混吃等死好幾年了。星系列14、15寸產品依然擺爛,產品力更強的Envy、Spectre系列國內市場要麼不上市,要麼價格昂貴不好好賣。
今年惠普消費輕薄本唯一的亮點,是5K價位實現超輕設計、銳龍處理器和齊全介面的星13 Air,這款產品會成為惠普星系列、乃至整個惠普家用產品線重新崛起的起點嗎?拭目以待。
戴爾:整體躺平,一大一小區域性突破
作為國內市場最為“傳統”、更依賴線下渠道的廠商,今年戴爾輕薄本產品線總體也是波瀾不驚。靈越3000系列韭菜割的風生水起,靈越5000 14、15改名靈越Pro系列,但產品換湯不換藥。
靈越7000 低壓處理器產品放棄超輕路線,但靈越7400主打2.5K屏並未做出特色,靈越7000 15作為開創平價高效能輕薄本的產品線,在競爭對手螢幕、效能升級的形勢下,除了拓展能力外優勢已經不再,旗艦的XPS價格也更貴了。
不過畢竟是大廠,實力還是有的。今年戴爾輕薄本最值得關注的,是13寸的靈越13 Pro(ins 5310)和高效能輕薄本靈越16 Plus(ins 7610)。前者是一款典型的便攜全能小鋼炮,後者則是3K屏、三風扇設計的真全能創作者本。雙十一促銷價下,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宏碁:有價效比、缺亮點
宏碁在國內市場的主要問題,還是品牌認可度。前幾年透支品牌的操作,如今付出了代價。在高階市場,Swift 7早已不見蹤影、主打超輕的非凡S5吃虧在FHD屏。只有2K屏、介面齊全、內建手寫筆的Spin5成為今年6k價位表現比較均衡的翻轉屏二合一本,只是大下巴+3:2的操作依然令人迷惑。
中低端市場,宏碁是實實在在地拿出了價效比。非凡S3/S3 Plus不管是配置、輕薄、效能還是介面實用性在4k出頭的價格都是競爭力不錯的選擇。3:2 2K屏的非凡S3 Pro,近期終認清了形勢,從5K價位降至4699,競爭力得到提升,不過參考上一代4500內的促銷價,說不定還有降價空間。
採用銳龍處理器的產品線,傳奇X算是精準抓住了輕遊戲這個需求,低壓處理器+RTX顯示卡,散熱不夠配置湊,但總歸是小眾市場。
至於割韭菜的蜂鳥Fun、EX215、TravelMate低端產品,恐怕也很難掀起太大的風浪。
總體來說,宏碁不缺價效比產品,但是主力產品只有靠打價格戰,缺少特色,是限制宏碁輕薄本進一步突破的主要障礙。
現階段競爭力最為突出的,還是非凡S3和Spin5。
以上就是我對2021年底Windows陣營各大品牌輕薄本的盤點。我是@dd to,專注膝上型電腦產品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