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近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她”論壇上,95歲的中科院院士、中國首個女天文臺臺長葉叔華,全英文演講,鼓勵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引發網路熱議。
“玻璃天花板”一詞,用以比喻職業女性所面對的無形壁壘。葉叔華院士,無疑是打破“玻璃天花板”的標杆和典範,她是中國第一位女天文臺臺長,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在32歲時主持建立了中國世界時系統,確定了當下所說的“北京時間”。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她還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同時她對事業有著飽滿的熱情,不懈的探索精神,哪怕95歲了,依然每天前往上海天文臺的辦公室上班,“在那裡,我從事著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些非常有趣的工作。”
葉叔華說,女科學家相比男科學家,其實更不容易。女科學家要承擔家務、照顧老人孩子、讓家庭和睦,還要在職場打拼,努力照顧好一切。事實上,在各個領域,有許多傑出的女性,書寫了身在各行各業的最美價值。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奉獻,綻放別樣芳華。
20世紀60年代,39歲的屠呦呦受國家領導人的任命,開始致力於進行尋找治療瘧疾藥方的研發。面對所有人的質疑,屠呦呦堅定地說:“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的問題。”最終,她發現了青蒿素,為全世界帶來一種全新的抗瘧疾藥。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
“大國工匠”韓利萍潛心鑽研技術,以一身精湛的數控操作加工技藝,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保駕護航,用毫釐不差的精準托起火箭騰飛。
聽聲音,看鐵屑,研究琢磨程式設計,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韓利萍一次次突破自我,攻克多項加工難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閱兵儀式上,韓利萍參與制造的6型裝備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半個多世紀前,年輕的張彌曼為解開四足動物起源的謎團,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然在古魚類研究領域進行著不懈探索,挖掘脊椎動物演化史上屬於魚類家族的故事。張彌曼憑藉著小小的古魚化石,為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的順利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幫助中國找到了石油網。國際小行星委員會發布公告,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7336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這是國際古生物界對她學術成就所給予的殊榮與肯定,也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
搖一葉扁舟,奔波風口浪尖,任憑暑去寒來;背一箱藥品,穿行船裡船外,笑看日轉星移。水上行醫20個春秋,行程圈繞地球兩輪。岸上的人說,她是漁民溫馨的小棉襖;船上的人說,她是漁家生命的守護神。“鄉村醫生”謝愛娥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在洪湖中心一條小船上給漁民看病,為漁民建起了“生命之舟”。
感動中國人物、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校長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卻是170多個孩子的“媽媽”;她推動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階中學,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她傾心傾力幫助民族地區師生、困難群眾,將積蓄全部用於興教辦學、扶貧濟困。張桂梅用愛點亮鄉村女孩的人生夢想。
2009年,王亞平入選中國第一批女航天員。雖然2012年與“神九”失之交臂,但她終於在2013年圓夢太空。作為“神十”乘組的唯一女性,她出色完成了包括“太空授課”在內的任務,並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
2021年,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王亞平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也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煙臺姑娘王亞平第二次逐夢太空,她曾說,“年輕人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
還有在奧運賽場上一個又一個打破紀錄、為國爭光、拼搏不懈的奧運健兒,楊倩、全紅嬋、陳夢、孫穎莎、朱婷……還有那些奔赴前線、搏擊疫魔,撐起了疫情防控的“半邊天”;奔波在街頭巷尾,運送支援物資的志願者;企業復工復產後,忙碌在生產線的工人們……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她們立足於各行各業,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釋放出令人矚目的巾幗力量。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興旺、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她力量”的推動。在我們國家前進的征程上,有無數英勇無畏、頑強拼搏的女性身影。千千萬萬個她將辛勤的汗水、無雙的智慧乃至寶貴的生命融進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書寫著奮鬥不屈的人生華章。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王錦川 綜合新華網、中國科普、荊楚網等)
責編:馬洪震
稽核:丁厚勤
本文來自【海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