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總是講緣分,相遇是緣分,戀愛是緣分,結婚是緣分,這個緣分就好像命中註定一樣,不知在某一天就會遇見。今天的故事就是和緣分有關。
阿哈德-薩迪(Ahad-Saadi)是出生在伊朗西北部城市大不里士的一位藝術家,從小他就對火焰情有獨鍾,隨著長大他自己獨創了一個藝術流派,叫做“Azarnegari”,這是由兩個詞相結合的片語,Azar在波斯語中是火的意思,negari是繪畫的意思。
受傳統伊朗文化和藝術的影響,阿哈德對發光筆跡和微型圖案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父親是一位售賣紡織品的商人,阿哈德從小在集市上跟著父親,他對地毯上那些花色和紋路極其著迷,有一次他在家裡玩火的時候,把母親的幾塊布料燒著了,然後粘在了一起,卻出現了不錯的效果。
自那以後,阿哈德就用自己的方法,利用燃燒把彩色織物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多層圖案,使作品呈現二維或者三維的效果。阿哈德不斷地精進自己的藝術造詣,眼看年齡越來越大,他的老媽也像所有的媽媽一樣,對兒子的婚事犯起了愁,她不止一次對兒子說,快點找個女孩結婚吧,你歲數也不小了。
阿哈德一次又一次地說“彆著急,彆著急”,隨著老媽催的次數越來越多,阿哈德也厭倦了,於是他就創作一幅畫,一個微笑著的紅色捲髮女人,阿哈德告訴母親,這就是他要等的人。母親眼看勸說無效,就放棄了。
此後阿哈德並沒有把這幅畫當回事,只是當成了搪塞母親的作品。一年後,阿哈德準備在大不里士的Huner-i Mukaddes畫廊做自己的特展,於是他開始整理過去的作品,又翻到了這幅臆想出來的女人畫作,因為特殊的意義,同時也代表了當時的心境,阿哈德決定把這幅畫當作展覽的一部分。
經過一些時日的準備,一切就緒,畫展順利地開幕了,由於阿哈德的藝術流派並不是傳統的什麼知名流派,所以並沒有那麼多觀眾來參觀,但是如開篇我們所說,緣分之所以叫緣分,就來自於不期而遇。
這一天39歲的藝術家帕麗薩和男朋友來參觀阿哈德的畫展,在展廳裡看了幾幅畫後,帕麗薩站在了那幅女人畫作前。她停下了,或者說她驚呆了,這畫作裡的女人,和自己的樣子居然如出一轍,火紅的捲髮,眉眼和嘴唇也相似極了,帕麗薩後來回憶說道:“我當時感覺到一種奇怪的親密感”。
她的男朋友也說帕麗薩太像畫中的人物,但是帕麗薩和阿哈德根本就不認識,看完展之後他們就離開了。第二天抑制不住這種特殊感覺的帕麗薩,又約了女伴一起,再去畫廊,她想認識一下這幅畫的作者。
當阿哈德見到帕麗薩的時候也感覺“非常難以置信”,他的朋友和阿哈德說,昨天就發現帕麗薩和你畫中的女人高度的相似。同是藝術家的阿哈德和帕麗薩愉快地交談了起來,帕麗薩的女伴也看出他們之間存在的好感。
相談甚歡後,帕麗薩和女伴離開了,他們沒有和阿哈德留下聯絡方式,覺得這就像一場夢一樣,可以在畫展中,遇見一幅畫,畫中的女人和自己如此的相似。可是見過帕麗薩後,阿哈德卻久久不能忘懷,他知道帕麗薩有男朋友,不敢貿然打擾她的生活。
就這樣他等待了一年半的時間,度日如年,阿哈德實在是忍受不住了,因為他沒有帕麗薩的聯絡方式,於是就去社交媒體上,試試能不能找到帕麗薩。沒想到真的找到了,他向帕麗薩發出了邀請,可不可以再次見面並一起共進晚餐?
此時的帕麗薩和男朋友已經分手,單身狀態的她接受了阿哈德的邀請。當阿哈德再次見到帕麗薩的時候,熱烈地擁抱她,告訴她:“你知道嗎,我是如此的愛你。”他們一起吃著燭光晚餐,聊著這一年多來的生活,當晚阿哈德就決定向帕麗薩求婚。
帕麗薩面對突如其來的求婚,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也略帶驚喜,她說:“我不能馬上答應你,我需要回到家再想一想,這一切太瘋狂了。”
帕麗薩回到家,和母親講了她和阿哈德還有那幅畫的故事,老母親似乎也感到這是命運的安排,她平靜地接受了,表示自己沒有意見,帕麗薩也經過一夜的思想,她決定接受阿哈德的求婚。
第二天她把決定告訴了阿哈德,阿哈德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抱得了美人歸,不久後,他們就舉辦了婚禮。後來阿哈德帶著妻子,去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定居,如今二人已經結婚超過十年,還依然恩愛如初。
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不管是阿哈德的預言,還是緣分,總之這兩個人走到了一起。我相信愛情,相信一切美好總會在某一天相遇,在機會來臨的時候,千萬別忘了,要主動一點,也許就會收穫自己的幸福。
▲ 本文章僅釋出於“今日頭條”平臺,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禁止網易使用者抄襲,禁止所有平臺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