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的發展軌跡和海外非常不一樣,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完全被國外封鎖的,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在華南地區出現了很多玩具廠、DVD廠。當時,不管是人的觀念、技術儲備,還是資金都非常的滯後和缺乏,因此我們是從最底層發展起來的。直到今天,除了華為以外,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國際一流企業。不過,可喜的是我們優秀的工程人員逐漸在增加,涉及全產業鏈,所以說未來的中國是很有活力的。”趙立新如是說。
講到趙立新,半導體圈的人都很熟悉,他在2003年9月建立了格科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董事長兼CEO。他打趣自己是個“俗人”,辦公司就要賺錢,絕對不能靠政府補貼地日,但他也立志做個“匠人”,希望在臨港這片熱情的土地上做出世界上最優秀的感測器產品來。
就是這樣一位創業者,帶領著格科微,透過自主研發和價格優勢,稱霸低端CIS市場。他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一路上遇到了中芯國際、華登國際、紅杉資本等貴人,而產品面世時,又遇到了市場缺貨的風口。但事實上,早期的他選擇的是高階影象感測器設計,只是由於研發不順,轉而做基帶研發,遭遇波折後又回到低端感測器領域,因此如何找到準確的市場定位是很多晶片設計公司面臨的難題,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
於是他在出席第二屆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半導體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時發表了題為《中國半導體發展機遇》的主題演講,大致內容如下:
如何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根據統計,國內半導體晶片生產數量不到400億美金,主要依賴於進口,大概有3000億。但是晶片的進口和原油不太一樣,油基本上自己消耗完了,而晶片進口後最終組裝成為了整機產品,創造了大量出口和外匯。貿易逆差很大,但不是一件很壞的事情。不過,我們要保證積體電路晶片進口不被卡脖子,就要支援國內晶片產業的發展,而且不能用關稅保護。
發展晶片的意義不言而喻,目前國產晶片的產值不到500億美金,其實發展的不是很差,因為我們的工業基礎薄弱,人才有匱乏,光刻機等又受到限制,因此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們其實比日本、歐洲的局面要好,這證明半導體人和政府花了大力氣後的成績是值得表揚的,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完全靠自己發展半導體是行不通的,我們應該向韓國和臺灣地區學習。他們也做不了光刻機,但是他們依靠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半導體行業做出的成績非常好。因此,中國發展半導體要發揚我們的優勢,而不是一味地補短板,做生意要講怎麼賺錢,而不要講怎麼虧錢。
那麼中國發展半導體,到底有哪些優勢呢?我認為至少有這四個點:
第一點:靠近消費電子終端和市場,能夠快速地拿到市場需求;
第二點:國內政策,特別是科創板,讓國內資金和人才這些行業發展的要素在迅速的改善;
第三點:產業轉移,雖然美國對中國有一些要脫鉤的說法,實際上全球的科技業合作,在合作深度上面是提升的;
第四點:國內製造產業鏈升級,市場需求層次豐富,有利於小企業生存。
以智慧手機產業為例,全球有七大品牌,包括蘋果、三星、小米、華為、OPPO、vivo和傳音,這裡面有5家是中國的。而智慧手機中有幾個主要半導體產品,比如SoC、儲存、顯示驅動IC和影象感測器等。
再以影象感測器為例,去年中國在影象感測器市場的佔比接近30%,而今年可能在出貨體量上會達到全球第一,出貨金額第四名的成績。如果加上豪威,中國出貨量大概已經佔全球一半以上,銷售額在全球200億CIS市場也佔了15%到16%左右份額,如果再加上匯頂的指紋影象感測器,那麼中國在影象感測器上面是有比較優勢的。
現在外圍晶片,包括觸控、MEMS、電源晶片等,中國發展得都非常快。可以說,在中國半導體品牌手機廠商的帶領下,從事以上幾個大類IC產品開發的各個企業還是要抱大腿,尋找勝出的機會。如果大家能夠跟品牌廠商展開戰略性合作,就能很快在全球產業中間脫穎而出。
此外,我們做生意要有規模(晶圓的出貨量),不能光炒熱點,只有形成規模性的產業才能推動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
我經常很自豪的說,格科微不錯。2007年,格科微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大代工廠中芯國際的第一大客戶。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格科微給中芯國際下了10萬片8英寸的訂單。當然後面格科微被海思超過了,因為海思太厲害了,海思差不多在2016年、17年超過格科微。在那之前我們一直是中芯國際的前四大客戶,也是長電、晶方、華天這些封裝廠的大客戶。
所以說,只有規模大以後才能對國民經濟有推動作用,才能支撐起這個產業的發展,我非常強調晶圓的出貨量。我們目前是矽片使用量前三名,有這麼大規模的時候,才能推動自身的研發和產業鏈的發展。
當然,除了看規模,我們還要關注高階。以智慧手機行業為例,只有高階品牌手機上的IC才有足夠的規模和利潤。沒有利潤就沒辦法做高階的研發。簡而言之,要驅動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必須有足夠的利潤。就像華為一家公司,它的高階手機攝像頭養活了三家世界上著名的公司,第一是索尼,華為是索尼的第一大客戶,30億美金;第二是大立光;第三是舜宇,一個晶片足夠養活這麼多人。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還是要用手機整機來帶動我們晶片設計公司,設計公司帶動Foundry廠、封裝廠,然後是帶動裝置廠商和材料廠商。
中國的設計公司數量非常龐大,近些年發展迅速,我認為中國設計公司一定會從Fabless向Fablite轉變,不是向IDM模式轉變。因為IDM是說百分之八九十的製造自己做,目的是減低成本。但是其實我們任何一個設計公司建工廠,都無法跟中芯國際、華虹他們來競爭,原因他們的規模太大。所以做工廠的目的是讓設計和工藝結合,而格科微在工藝上面有些獨到之處,為了加快高階產品的研發速度,就必須自建工廠來做特色工藝的研發。
我們選擇了臨港這片土地,在這裡投資了22億美金,要建一條全球最先進的特色工藝線。為什麼是臨港?因為臨港靠近張江,非常適合把設計和工藝結合,做出世界一流的產品。
如何爭取全球資源的支援?
合作思維是得到全球資源支援的基礎,我們要儘可能地去授權一些國外的技術。個人認為,韓國三星的成功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成功,是因為他們取得了大量的技術授權,所以我建議很多公司不要那麼過於看重完全原創,這不現實。
此外,關於核心技術,一定要深耕突破,靜下心來做研究,千萬不能天天追熱點。每個研發人都希望出產品快,但我們還是要戒急用緩,要把研發的時間拉長一點,只有這樣,才能用小的研發經費做出世界性的大課題。格科微很多成功的研發,都是幹了10年以上的。
根據格科微的銷售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從2006年到2007年左右是研發時期,2008年大量出貨,2009年雖然金融危機,但我們的業務還是翻了一倍。如何做到?因為我們的工藝和設計,比人家都要節省很多,所以兩個加在一起,我們就是絕對的優勢。
到了2014年,我們的銷售額做到了3.4億美金,這個時候,我們被海外卡住了脖子,因為我們沒辦法做BSI的工藝,繼而不能做高階產品。直到2016年、2017年左右,我們和三星合作生產除了BSI產品,才使得業績開始突飛猛進(2020年銷售額10億美金,出貨量近24億顆)。
總結
趙立新在演講的最後,總結了過去中國電子消費品行業成功的幾個經驗,如下:
第一點:政府放下身段,改善美日歐等技術大國的關係,融入世界貿易圈;
第二點:國家頂住壓力,堅持對外開放,給予外商超國民的稅收待遇;
第三點:我們的普通工人,領著微薄的薪水,辛勤地工作,讓外資在中國成功;
第四點:亞裔的高智商,中國的高考教育體系,培養了有競爭力的工程人才;
第五點:國內的精英人物,學習外資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建立本土的品牌;
第六點:冒著槍林彈雨,在亞非拉歐美做銷售,建立了強大的全球銷售渠道;
第七點:中國巨大的內生的工程和研發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產業鏈迅速升級。
此外,面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挑戰,趙立新還給出了個人的建議,如下:
第一點:忍辱負重,積極地改善與海外的技術合作和人員交流問題。對於海外的創新主體和技術輸出方必須頂住壓力,用重獎、重力來驅動在中國的落地;
第二點:利用科創板,讓市場驅動行業的發展,減少政府的低效投資,加大減稅的力度,學習韓國、日本以及臺灣地區早期發展半導體的產業政策;
第三點:減輕科技企業的負擔,減慢中國低端電子消費品產業外移的速度,因為他們還是我們源頭的活水;
第四點:降低研發人才的生活壓力,特別是住房和就學壓力,研發人員能夠寧靜,才能致遠,鼓勵創新,保護創新,與海外技術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