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在三桓專權時期,孔丘及弟子在魯國的政治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一方面是由於魯國國君希望藉助孔門的力量來制衡三桓,另一方面,三桓在是否利用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出現了搖擺的傾向。
魯定公任用子路為季孫氏封地的地方長官,魯定公任用孔子為大司寇攝相事,孔子有隳三都之舉,可惜功虧一簣。魯哀公時期,季康子任用子貢出使吳國、越國、齊國和晉國等,任用冉有為季氏宰和軍隊的統帥。
孔子56歲去大司寇職,離開魯國,在陳、蔡、衛、楚等國來回遷居達14年之久,在孔子70歲那年,季康子從衛國將孔子迎回魯國。魯哀公和季康子雖然不能再次重用孔子,但都經常問政於孔子。
魯哀公,魯定公之子,公元前494即位,在位26年。孔子去世後,魯哀公憂慮三桓之強,想借諸侯之力威脅之,三桓也怕哀公發難,因此君臣之間矛盾很深。哀公想借越國力量攻伐三桓。三桓首先發難攻哀公,哀公逃亡至衛、鄒、越國,魯人又迎哀公回國,死於有山氏之家。因此到魯哀公兒子魯悼公時期,魯君的地位已經不如三桓了。
魯哀公在與三桓的權力鬥爭中處於劣勢,他有復興公室的願望,但總體來說,是一位非常平庸的君主。
魯哀公問孔子說:“身著禮服,繫上博帶、戴上傳統禮帽,這樣有益於仁嗎?”
孔子連忙恭敬地回答:“陛下怎麼會這樣問呢?穿著喪服、拄著孝棍的人不聽音樂,並不是耳朵不能聽見,而是身穿喪服使他們這樣;穿著祭祀禮服的人不吃葷菜,並不是嘴巴不能品味,而是身穿祭服使他們這樣。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善於經商的人不死守虧本的買賣,德高望重的長者不會去市場做買賣。身著禮服,繫上博帶、戴上傳統禮帽,是否有益於仁,這個問題,您自己私下想想,應該明白了吧。”
魯哀公向孔子打聽舜所戴的禮帽,孔子不回答。哀公連問了三次,孔子仍不回答。魯哀公說:“我向您打聽舜所戴的禮帽,您為什麼不說話呢?”
孔子回答說:“古代的帝王都有自己的追求,但衣著樸素,施政致力於生髮而厭惡毀滅。因此鳳凰棲息在成行的大樹上,麒麟自由自在地流連於郊野,烏鴉喜鵲的窠巢舉目可見。您不問這些,卻問舜戴的禮帽,所以我不回答。”
魯哀公於是改口問道:“我出生於深宮之中,在婦人的哺育下長大,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悲哀,什麼是憂愁,什麼是勞苦,什麼是恐懼,什麼是危險。”
孔子覺得魯哀公有點不可救藥,故意回答道:“陛下所問是聖明的君主關心的問題。我孔丘只是個地位卑下的小人,哪能知道這些呢?
哀公說:“除了您,我沒有地方可問啊。”
孔子說:“陛下進入太廟的大門往右,從東邊的臺階登堂,抬頭可見椽子屋樑,低頭可見案桌上的祖先靈位,祭祀的禮器都在那裡擺著,但您的祖先已經沒了,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那麼悲哀之情怎麼會不油然而生呢?
天剛矇矇亮,陛下就開始起床梳頭戴帽,天亮時就坐在朝堂上處理政事了,如果有一件事情處理不當,就可能成為禍亂的發端,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那麼心中的憂愁之情怎麼會不發生呢?
陛下從天亮時就開始處理政事,到太陽偏西才退朝,又有從各國逃亡而來的諸侯子孫一直等候在最下首的位置等待您的接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怎麼會沒有辛勞的感覺來呢?
陛下走出王宮到都城四方城門的門樓上,那裡可以瞭望魯國的四郊,看見那些亡國的廢墟中零零落落的茅草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之情怎麼會不驟然而來呢?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舟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舟,水也能覆舟。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怎麼會沒有危險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