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全球氣象災害頻發,專家學者們不時提到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又讓人們聯想到上古時代的“大洪水”。本文就藉機討論一下那些關於“大洪水”的神話。
基於考據,在中國、蘇美爾、希臘、希伯來、印度等古老文明的神話傳說中都存在“大洪水”的故事。最著名的當數我國的“大禹治水”和《聖經》中記載的“諾亞方舟”。
其實,在我國少數民族的神話中也有許多類似記載,這裡轉述幾個不常被提及的。如普米族的《洪水朝天》:三兄弟到山中開墾荒地,但開墾之後的田地總是恢復如初,於是判定,這是將爆發洪水的預兆。山神讓三兄弟縫製牛皮口袋以備不虞。隨後洪水氾濫,由於老二和老三的口袋密封性不好,不幸罹難。老大是人間唯一的倖存者,為了繁衍後代,最終與樣貌如人的女神成婚,由於倒插門而不被女神之父待見,面對天神的刁難,老大完成了一系列的歷險任務……
又如獨龍族的神話:天神嘎木用泥巴造人,他們與鬼怪共同生活在大地上。近墨者黑,鬼怪把一些人教壞了(對比蛇教唆夏娃的《聖經》情節)。天神很生氣,於是用洪水來淨化大地,把人和鬼都淹死了,只有一對兄妹到高黎貢山採菌才倖免於難。洪水退去後,兩人下山尋找倖存者,未果。在神啟下,兩人最終結為夫婦,生下九男九女,分成九對夫妻後,分別前往九條江河水系定居,其中第三隊來到獨龍江流域,是為獨龍族的祖先。
還有德昂族的神話:上古時代,螃蟹司水,橫行之地無不洪水滔天,人和動物為了避難,躲到一隻巨大無比的葫蘆裡。待到水災結束,只有男人存活下來,但無法尋得女性配偶。這時候又是天女下凡解決了難題,但是她神出鬼沒,人們留不住她,很是無奈。最後人們聽從天神的建議,慫恿她戴上了環形的裝飾物,如項圈、手鐲之物,愛美之心使其喪失了神力,遂和凡間的人們生活在一起。
關於洪水的傳說還可以舉出許多,這裡不再一一複述。
此類神話大多可以分為兩類,在第一類中,洪水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它們的發生與否與人類沒有什麼關係。而第二類則帶有整飭教諭的意思,洪水是為了消滅那些道德低劣的物件。這二者顯然對應著認識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人們的認識還很淳樸,自然災害的成因難以解釋,但又想不通為什麼,只好預設就是如此罷了。到了第二個階段,自然現象被賦予道德色彩,與人們的行為聯絡起來,進而獲得一種勸說教化的功能,如果人們德行低劣,那麼神就要滅世了。
“諾亞方舟”的傳說和我國古時對於天象的解釋都屬於第二類,但二者又有不同。許多人都指出過,其他民族的洪水神話中,人力無法與神力抗衡,都是以人類瀕於滅絕而告終,華夏族的神話卻是治水,最終戰勝了天災。可見此則神話的重點不在人類德行,而在政治德性,“大禹治水”是突出領袖的優秀政治品德,褒揚其“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事蹟,從中也體現出我國神話歷史化、政治化的強烈傾向。所以,古代的天象解讀大多與施政者的德性聯絡起來,對此我們曾經發表過評論,請見:《搜神記》第六卷解讀(無所不在的精氣)。
以上說的是不同,接下來再說一下這些神話的共通之處。在此類神話中,大洪水似乎是個關鍵節點,洪水退後人類數量急劇減少,於是出現了近親通婚的現象。上帝讓諾亞夫婦及其兒子、兒媳都登上方舟避難,算是留存人口較多的例子,但其孫子和孫女結合仍在三代之內。這似乎是上古時同姓無須避婚的某些遺蹟,但後世人們遵循此類倫理,逐漸將神話改造,於是出現了在神授意下才不得不為之的情節。而華夏族尤其重視此端,所以完全過濾了神話中的類似情節。
那麼大洪水在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冰川期結束於一到兩萬年前,天氣變暖,冰川融化,繼而必然導致河流水位上漲、海平面上升,這都是自然而然的現象,所以大洪水很可能是發生過的。可是人類的記憶若要儲存這件事,那麼,至少說明,最後一批目睹此類自然現象的人類已經能夠言語,雖然他們未必發明書面文字,否則此類神話就無法流傳。
第二種可能,全球性的大洪水可能確實發生過,但今天各民族的洪水記憶與之沒什麼關聯,而是某種區域性現象的記憶。就如今年,河南和山西都遭受了水災,如果放到原始社會,兩地的人們都會認為自己遇到了滅世的大洪水,因為他們的地域觀念有限,舉目而望,一片汪洋,便會以為整個世界都發了水災。等到這些族群逐漸擴大活動範圍,便會把大洪水的記憶帶到遭遇的族群那裡,最後形成共同記憶。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另一些民族的神話中沒有大洪水的記憶,可見這並不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
這些神話另有一共性:遇到洪水,各個民族幾乎都尋一寶物用來避難。有的是取自天然的葫蘆,有的是縫製口袋,有的是造船,華夏族略有不同,直接土掩或者疏通水道。那麼能否透過這些手段來橫向比較他們的生產力呢。倒是可行,但得出的結論卻未必客觀。原因如下:一來,如上所述,人們遇到的洪水可能是區域性現象,也就是說,並非同一時代的事。其次,就算洪水是同一時期遇到的,但記錄這些神話的時代也可能不同,時代越晚,層累的作用愈明顯,最終表現出來的不是遇到洪水時的生產力情況,倒可能是記錄它們的時代的情形。
今年河南與山西洪澇,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和物資運送能力,尚有無能為力之處,何況原始社會?《禹貢》稱,將九州的河川疏通到與四海相連線,這顯然言過其實了。而且治水的方法也帶有與時俱進的印跡,從《山海經》的“布土”一招鮮到《禹貢》的“浚川”“敷土”兩手硬,可見一斑。今人認為《禹貢》成書於戰國,所以,“疏導”的情節大抵對應著當時諸侯國熱衷於開鑿人工運河的史實,而與上古的生產力無關。
後世多有此論:大禹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從文明曙光的時代起,這就奠定了我國後來的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可如果“大禹治水”的神話實則帶有春秋戰國的對映,那麼顯然也就成為不瞭解釋後世社會形態的依據。
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頭條新聞:#警方:6人叫yuwei 均不認識豪車女##英將國藥科興疫苗納入緊急使用清單##歐洲成疫情“震中” 世衛警告美國##國防部駁斥美議員訪臺:停止挑釁##外交部揭批美式民主虛偽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