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
30多年創作了600多件雕塑作品,從孔子、老子等先賢思想家到雷鋒、焦裕祿等現代模範人物,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全國政協常委吳為山將中國雕塑立於世界藝術殿堂,同時也將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和時代風格銘刻在很多西方人的記憶中。
01
成長:
我就是不怕輸也不服輸
吳為山出生於江蘇東臺的一個書香門第,嫡親伯祖父高二適是著名書法家,父親從事語文教育工作,擅長詩詞,吳為山從小就受到書法、詩詞啟蒙、薰陶。“我上小學的時候,課本上是沒有古代詩詞的,但父親要求我每天背一首古詩詞才能去上學。”吳為山說。
吳父為家中的4個孩子起名“人”“民”“江”“山”。吳父很重視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他經常對吳為山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愛國。”“一個人如果不懂自己國家的文化,就不可能愛國家的文化,也就不可能真正愛國。”這兩句話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吳為山。
吳為山從小就表現出繪畫天賦。上小學時,他常到街上給鄉親們寫生、畫像。有一次,吳為山為同學畫像並把畫送到同學家裡,同學的爸爸一眼就認出了畫中人。
吳為山還是體育運動愛好者,初中時每天堅持長跑,風雨不改,這也造就了他性格的倔強和堅韌。
吳為山說:“我就是不怕輸、不服輸,就算拿不到名次也要拼到最後。”1977年恢復高考後,吳為山曾先後6次考大學,面對兩次“僅以一分之差落榜”,他不氣餒,屢敗屢戰。1983年,他同時被兩所大學錄取,最終選擇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其理想是當一名美術教師。
大學期間,吳為山十分好學。這所創辦於1902年的學府是中國高師美術教育的搖籃,名師薈萃,歷史上,李瑞清、弘一法師、徐悲鴻、傅抱石等曾在此執教,吳為山師從秦宣夫、宋徵殷、徐明華等,這些老師大多有留學經歷,使吳為山接受到不同文化間激盪互動的影響。“當時,我雖然在美術系,但是一有時間就到中文系去聽古典文學、文藝理論等課,到教育系去聽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課。”吳為山說。
02
信念:
將中國人的形象立到世界
吳為山對自己的評價是:隨緣,但不隨流俗。大學畢業後,吳為山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留校任教,上世紀90年代到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去做訪問學者。在外學習交流期間,對祖國的熾熱情感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始終是他不變的初衷。
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對中國的瞭解始終隔著一層“面紗”。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瞭解還停留在舊中國。吳為山在古玩商店裡看到西方人表現中國人的雕像作品,大多是長辮子、抽大煙的形象,甚至還有穿著旗袍抽大煙的中國女性形象,這令吳為山感到吃驚和難過,他暗暗發誓:“我要讓他們對中國有客觀、真實的瞭解。”
34歲那年,吳為山受邀到歐洲陶藝中心擔任高階訪問學者。其間,吳為山和另外一位中國同行受到嘲笑、諷刺。吳為山並不反駁,他默默地以藝術實踐武裝自己。為了突破雕塑藝術創作中寫實主義和西方當代主義的桎梏,他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向世界優秀的文化學習,將中國書法中的寫意精神、印象派油畫的顫動光色和中國民間泥塑的樸素表現結合寫實主義,融會貫通,努力建立中國雕塑自己的話語體系,走出自己的藝術特色,而其表達的更深層次內容是中國的哲學和文學。透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吳為山的雕塑作品獲得了很多西方藝術家的認可,一些西方媒體也開始注意到吳為山。這時期,吳為山受邀為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塑像,他用寫意的手法刻畫了荷蘭女王溫和友善的笑容,並獲其高度讚賞。
1997年,吳為山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美術學院做訪問學者,在與眾多美國藝術家接觸的過程中,吳為山的藝術視野得到極大豐富,但他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雕塑要紮根在中國的文化土壤裡,祖國才是自己的歸宿,於是,他回到了中國。
吳為山告訴記者:“我血管裡流淌的是中國文化的血液,這是血濃於水的根脈,它只有與符合中華民族藝術發展根本方向的洪流同步,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003年,吳為山的雕塑作品《睡童》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是該獎設立50年以來首位獲得此獎的亞洲藝術家。
為了實現“把中國人的形象立到世界”的目標,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吳為山已經把老子、孔子、杜甫、齊白石等中國文化符號性人物的雕像立於世界上很多重要地點,如把孔子雕塑立在歐洲文明發源地希臘雅典和巴西的“中國廣場”,把齊白石雕像立在義大利國家博物館,把塑造了周恩來、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形象的《百年豐碑》大型浮雕立於法國蒙達爾紀市鄧小平廣場。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看過吳為山的作品後評價:“這些作品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更是全人類的靈魂。”
“讓‘中國人’立到世界,是我終身的努力與追求。”吳為山說。
03
責任:
我從事的藝術事業是崇高的
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後,吳為山更是殫精竭慮,不斷為美術事業的創新發展和美術人才的培養貢獻著力量。來北京十幾年,吳為山沒請過一次探親假。
工作之外,吳為山很少娛樂。“我是以一種工作緩解另外一種工作疲勞的方式放鬆自己的,比如我做雕塑累了就去寫書法,寫書法累我就去寫文章。”吳為山說。
儘管如此忙碌,但吳為山依然有很多快樂和滿足的時刻。他經常下班後一泥一刀雕塑著那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每當夜深人靜,吳為山彷彿看到了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和高貴靈魂,與他們進行“隔空對話”,當他加深了對這些人物的理解時,就會產生一種“最高尚的愉悅”。
每天上下班,當看到駐守在中國美術館的武警戰士那莊嚴而神聖的身姿時,吳為山感到自己從事的事業是崇高的。而當他看到美術館展廳密密麻麻的觀眾在看展覽時,他的心底就會湧入一種幸福感。
“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廚師看到自己做的菜受到客人的喜愛,吃得很開心,這會讓廚師充滿幸福。”吳為山說。
(文內圖片由中國美術館提供)
2021年11月9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吳為山:懷家國之心 為人民雕塑》
↓ ↓ ↓ ↓ ↓ ↓ ↓ ↓
記者:王偉傑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