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3日19時40分,英國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近200個國家的代表正在就一項抗擊氣候變暖的公約進行最後表決。由於各國就公約細節達不成一致,這場為期兩週的大會已經“加時”一天。
就在此時,印度環境部長布彭德·亞達夫突然站了出來,要求修改公約中對煤炭使用的措辭,將“逐步淘汰”(phase out)改成“逐步減少”(phase down),以便“體現新興經濟體的國家情況”。他認為,對氣候變化沒有多少歷史責任的國家“有權獲得它們應得的全球碳排放預算份額,有權負責任地使用化石燃料”。
眼看即將達成的協議有可能出現變故,在向與會者通報這一新情況時,作為東道主的大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一度情緒激動,“看起來都快哭了。”
不過,吵歸吵,半個多小時之後,公約最終透過,印度的提議獲得採納。公約規定,巴黎氣候協定的197個締約方將“加快努力,逐步減少燃煤發電,逐步取消低效的化石燃料補貼”。這也是20多年來首次將化石燃料納入締約方大會檔案中。
成果得來不易,當然一些國家雖然勉強接受但仍心有不滿。歐盟、瑞士、環保團體、一些太平洋島國等強烈批評印度的做法,認為修改後的公約力度“太弱”,根本無法應付當前氣候的緊急問題。英國首相約翰遜甚至放話:“格拉斯哥已經為煤炭發電敲響了喪鐘,這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印度的提議得到了包括中國、南非、伊朗等多國代表支援,西方媒體在討伐印度時,順帶將中國一起批評了。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就在頭版上用加粗標題寫道:《印度和中國阻撓了聯合國終止使用煤炭的公約》。配圖是一張夏爾馬低頭託鼻、表情沮喪的照片,極盡煽情之能,似乎英國是“深明大義、委曲求全”的一方。
大會結束後,夏爾馬更是公開對西方媒體放話:我們贏了。現在輪到印度和中國站出來(向那些氣候脆弱的國家)解釋一下自己了。
如此赤裸裸的道德指控和霸凌,也一時把印度以及中國推向了西方輿論場的弱勢一方。
但問題是,關於氣候議題,真的就如夏爾馬或者西方媒體所塑造的那樣,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嗎?
鑑於氣候變化問題在全球的正義性,幾乎沒有國家敢明目張膽地冒天下之大不韙。然而問題就在於,為什麼偏偏限制使用的是煤炭,而不是石油或者天然氣?
英國《衛報》的一篇文章或許能解答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引述專家的話指出,印度在氣候大會上對化石燃料承諾的淡化反映了其缺乏選擇,畢竟該國70%的能源仍然依賴煤炭——這同時也是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選擇。
文章說,真正的“惡棍”是氣候問題上的不公正:該公約僅針對煤炭,而沒有提及美國和歐洲國家大量使用的天然氣和石油等其他化石燃料,雖然天然氣的汙染比煤炭少,但它對氣候來說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文章繼續說,僅關注煤炭而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讓發展中國家在缺少財政資源和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去履行與發達國家相同的承諾,這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
此前,印度媒體《印度人報》也提出一個疑問:印度是否有權燃燒化石燃料?文章認為,印度需要發展,而發展需要能源。文章稱,雖然印度的煤炭遊說者可能對繼續這種依賴有著明顯的興趣,但印度政府畢竟首次做出了到207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承諾,因此制定更綠色的發展道路將有助於印度發展而不是爭論是否生產更多的煤炭。
可見,印度主觀上並非要與全球為敵,只是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而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之後,就站在道德高地要求發展中國家一起來推進氣候問題,這實質上是要扼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之路,本身就存在著不公平。因此,印度的舉動也在客觀上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好處。作為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著相似的處境,雙方立場及訴求趨近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曾經承諾要在2020年對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以幫助它們對抗全球變暖,但這項承諾終歸是口惠而實不至,令廣大發展中國家感到憤怒。連西方媒體自己也承認,發達國家需要做點什麼了。英國《每日郵報》的文章就說,英國可能需要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否則將面臨偽善(hypocrisy)的指控。
沒錯,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煤炭可能不是主要的問題,西方的偽善才是最大的障礙。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參考訊息 姜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