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全
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大決戰》,影片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3部,影片對國共兩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進行了立體的描寫,是中國電影首次成功製作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至今仍被譽為“空前絕後”的軍事鴻篇鉅製,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電影《大決戰》的成功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時任國家主席、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的關心指導,對於這部電影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決心拍攝三大戰役
1948年秋,中共中央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大大加快了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程序,三大戰役成為影響中國歷史的戰役,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三大戰役的勝利,實質是人民力量的勝利,為此,黨和國家一直想將三大戰役搬上銀幕。上世紀50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就曾醞釀將三大戰役搬上銀幕,但由於條件限制,最終沒能如願。其後20年間,國內政治生活中發生一系列大事,三大戰役遲遲未能拍成電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出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中國電影事業也迎來了新的春天。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要將大決戰搬上銀幕。1986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指示將三大戰役拍成故事片。中央軍委經過研究,決定將這一任務交給八一電影製片廠,《大決戰》的拍攝開始啟動。
中央軍委十分關心電影《大決戰》的拍攝工作。此時,楊尚昆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他督促各方下定決心,儘快從實質上啟動拍攝《大決戰》。1986年初,楊尚昆明確指示八一廠組織各方面力量,儘快盡好地完成這一任務。之後,他先後三次接見《大決戰》創作組的同志,對電影創作指導思想和影片的主題風格樣式作了明確指示。
就三大戰役拍攝的總體思想,楊尚昆著重強調了四點:一是要在影片中形象地表現出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革命統帥部同以蔣介石為首的反革命統帥部的鬥智鬥勇;二是要表現人民解放軍從領導到戰士如何萬眾一心地為著勝利艱苦奮鬥,流血犧牲,著力描寫壯烈英勇的英雄集體;三是要歌頌戰爭中的英雄人物,並把他們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觀察;四是要反映出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氣勢。有了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心和支援,電影《大決戰》終於啟動了。
◆楊尚昆(中)一行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審看《大決戰》。
就親身經歷而言,楊尚昆在三大戰役期間曾擔任過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央警衛司令員、中直機關黨委書記等職,協助周恩來處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對了解敵情、掌握全域性、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做過大量工作,對於三大戰役的整個過程和具體細節都非常清楚。因此,楊尚昆還結合自己的記憶對於這部電影的創作和拍攝,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史實,豐富了電影真實性和生動性。1988年,楊尚昆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繼續關心電影《大決戰》的進展。
“劇本不好不拍”
拍攝電影《大決戰》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涉及多個方面和環節,其中拿出一個好的劇本是基礎前提。楊尚昆對《大決戰》劇本的創作很重視,多次召見主創人員進行研究討論。楊尚昆對大家說:“《大決戰》拿出來就一定能站住腳,劇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劇本,不能在將來拍成的影片上改。”
“劇本不好不拍”就成了創作電影劇本《大決戰》的硬性要求,是貫穿劇本創作始終的原則。本著這一原則,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2月經過認真挑選,精心組織了一支過硬的創作班子,由親身參加過三大戰役的八一廠骨幹王軍、史超、李平分別負責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三部影片劇本的創作。
《大決戰》自組建劇本創作組起,至第三部 《 平津戰役》最後完成,恰好6年。其中前期劇本創作用了3年多的時間,投拍後又邊拍邊調整潤色,劇本的創作工作一直延續到影片攝製的最後階段。編劇及創作班底為了寫好劇本,進行了深入仔細的採訪、調查,廣泛收集各種史料,查閱了有關三大戰役6000多萬字的檔案及資料,走遍了三個戰場,採訪了幾百名有關人員。劇本初稿反覆徵求各方意見,報請中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查,並多次由有關方面專家組成的《大決戰》劇本評審小組諮詢審議,並經全國政協辦公廳協助,特邀一些原國民黨方面三大戰役親歷者座談。劇本數易其稿後,軍委、總政領導又專門抽出原總政文化部部長、本片藝術指導徐懷中同志對劇本進一步加工潤色。經過多方面聽取意見集思廣益,精益求精,終於取得了革命軍事題材影片文學劇本創作的重大突破。定稿後的劇本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三大戰役的全過程,透過巧妙的藝術構思,將三個戰役一氣呵成地連起來寫,三部影片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劇本緊緊圍繞敵我雙方統帥部鬥智鬥勇這條主線,不僅寫出了我黨我軍軍事上取得的戰略決戰的勝利,同時也展現瞭解放戰爭期間廣闊的國際國內社會背景,深刻反映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心向背的態勢和趨向,給了人們許多發人深思的歷史昭示。
◆楊尚昆
劇本創作者突破了以往戰爭題材電影的一般模式,很好地達到了史和詩的結合,完全實現了楊尚昆對劇本的要求,使這部革命戰爭巨片文學劇本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在後來的首映式上,楊尚昆也十分高興,稱讚電影《大決戰》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劇本的成功:“這麼重大的題材,主要是劇本問題,看劇本寫得怎麼樣,有了好的劇本,然後才能考慮攝製。要搞這麼大型的歷史片子,不是深思熟慮,不是佔有大量材料,不是對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到,匆忙上馬肯定會失敗。這個片子的成功,首先在於以正確的態度,組織編寫了一個好劇本。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攝製不出這個片子。”
寫林彪一定要實事求是
作為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主要指揮員之一,林彪這個人物在電影中不可迴避,且佔有相當重的分量。但由於“文化大革命”和“九一三事件”的影響,電影拍攝時有人擔心片中反映林彪會有麻煩,主張不寫林彪。有人提出對於林彪一筆帶過,出現他一兩個側身鏡頭就可以了。還有人主張,乾脆就把他寫成反面人物。一時間,對林彪熒屏形象有了嚴重的分歧和顧慮,始終無法形成一致的意見,劇本創作和拍攝過程中遇到與林彪有關的情節都不知所措,到底寫不寫、拍不拍林彪,八一廠誰也沒有定論,也不敢定論。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到《大決戰》劇本的創作和拍攝。
楊尚昆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作了重要指示:“劇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而且寫林彪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後來不好,就把這個人寫成從頭至尾都壞。”這一表態等於是給林彪的熒屏形象鬆了綁,創作組和拍攝人員立馬鬆了一口氣,大家可以放開手腳實事求是地再現很多與林彪有關的情景和細節,對於整個影片真實地反映林彪,完整反映三大戰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楊尚昆的這個表態對於創作人員的思想解放作用從導演李俊的工作記錄中可以更為明顯的看出來。李俊在《大決戰》拍攝過程中的自問自答筆記中記載,當時有人說林彪曾經“壞”過,但他原來是好的,我們從實際出發,他在哪個歷史階段是好的,我們就不能否認那個階段的成果。後來不好了,我們才否認他。在他好的階段,我拍電影就一定照拍。這就是實事求是,客觀地來講故事,他的老部下都覺得很滿意。
也正是有了楊尚昆的表態,劇組才能對林彪的演員選擇給與足夠和必要的重視,演員自己也不會再有什麼擔憂顧慮。為了選好林彪的特型演員,劇組前後對近30多個“林彪”進行了比較篩選,最終確定由黑龍江省雞西市人民藝術劇院演員馬紹信出演。而為了把林彪這個特定歷史人物演得神形兼備,馬紹信自己除了在劇組的準備之外,還下了一番苦功夫,他先後採訪了當年四野的高階將領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夫人,採訪了林彪的秘書夏桐和四野作戰處處長蘇靜,以及林彪的女兒林豆豆。瞭解到現實生活中的林彪性格內向,平時很少說話,葉群一天說的話夠他一個月說的;平時沒手勢,沒大動作,喜怒不見於色。林彪不抽菸,不喝酒,不喝茶,唯一的愛好是看地圖和吃黃豆。因此林彪離不了地圖、紅色鉛筆和黃豆。馬紹信在採訪中認真作了幾大本案頭筆記,回劇組後反覆揣摩,從而準確把握住了林彪孤僻、謹慎和多疑的性格,再加上他深厚的藝術功力,塑造出了活生生的林彪形象。
◆《大決戰》海報。
據扮演林彪的馬紹信後來回憶說:《大決戰》完成後,楊尚昆在接見劇組主要演員時,急切地問:“林彪呢?林彪呢?”當有人指著站在後排的馬紹信說:“在那兒呢!”楊尚昆同志便急速上前,緊緊握住了馬紹信的手,抖了又抖,眼裡充滿了溢於言表的複雜感情。
如果沒有楊尚昆之前對林彪熒屏形象鬆綁的那一句至關重要的話,電影就沒法呈獻給觀眾一個生動、切合當時歷史的活生生的林彪,《大決戰》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就會差得多。
充分保障人員、物資及經費
拍攝大型戰爭片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援,前蘇聯拍《解放》《莫斯科保衛戰》,日美合拍《虎、虎、虎》等都是國家參與投資。中國拍《大決戰》的錢是軍委批准的,在楊尚昆的悉心關懷下,各項物資和資金得到了充分保障。《大決戰》拍攝地區涉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50多個市、縣、區,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黃河河套,東至渤海之濱。參拍群眾達15萬餘人次。解放軍瀋陽、北京、濟南、南京、蘭州五個軍區和海、空軍的一些部隊,陸軍航空兵以及有關院校、武警部隊共20多個軍級單位30多個獨立師團單位,共約13萬幹部戰士參加了拍攝,累計達330餘萬人次。同時,還動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飛機、艦艇等大型軍事裝備。影片中出場的歷史人物達238人,其中主要演員50餘人。
一部影片涉及如此多的部門和領導,這在新中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如此浩大的參與規模與投入,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和機關是不可能完成的。為此,1989年2月25日,經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大決戰》影片攝製領導小組和顧問委員會宣告成立。領導小組由解放軍三總部和廣電部牽頭,成員由拍攝工作涉及到的13個省市、5個軍區和海空軍以及鐵道部文物局電影局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組成。
◆李俊展示與領導人合影照及跟演員說戲的老照片。
在實際過程中,中央軍委承擔了大部分具體工作,當時鄧小平只管中央軍委的大事,日常事務由楊尚昆具體負責。楊尚昆多次找八一製片廠負責同志瞭解情況,解決相關困難。八一廠對影片的拍攝也是高度重視,並專門成立了《大決戰》攝製領導小組,還成立了由廠黨委直接負責的《大決戰》攝製指揮組和一個辦事機構,下設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西柏坡共產黨指揮部、南京國民黨指揮部五個攝製部。《大決戰》動用的兵力、人力、物力、財力都很龐大,當時國內沒有一個電影捨得花這麼多錢。《大決戰》之所以拍得既有氣勢,又能令人回味不已,場景營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為了營造壯觀的戰爭場面,影片《大決戰》參拍人員數量在軍事題材片中也是史無前例的,僅是八一廠1000多職工中就有近800人參與了拍攝。至於所用各項物資也堪稱軍事片之最:梯恩梯炸藥160噸;解放軍棉衣5823套,國民黨棉衣4331套;血漿100公斤;可炸汽車100輛;真坦克50輛;空炮彈170多萬發;真炮彈1萬多發;藥品倉庫20間;120噸藥品;老式電話100部。拍這部電影花了錢,但錢都是用在了鋼刃上,全部花銷都有會計在管賬目,沒有鋪張浪費,沒有貪汙。相反,創作組和演員省吃儉用,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憑著一股熱情,高標準高效率完成了任務。拍攝《大決戰》時,擔任群眾演員計程車兵每人每日補助2元,一個人買一斤包子都不夠。
歷時六年,電影《大決戰》最終成功上映。該片公映後,獲得全國觀眾的普遍歡迎,在海外也產生良好反響。鄧小平看完這部影片後,滿意地說:“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各方對電影《大決戰》的好評都是楊尚昆對這部戰爭史詩巨片關心指導的檢驗和最好印證。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援: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